Translate

Sunday, January 19, 2014

李经梧珍珍藏<太极拳秘宗>及 其笺注(一)

网络转载 太极文化

笔者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经吕德和师兄引荐于李经梧(1912-1997)老师。后天忝列门墙;亲承教诲;得窥太极堂奥。1989年冬有一次去北戴河见老师(笔者当时生活工作于秦皇岛市),恩师取出《太极拳秘宗》嘱我抄录一份,并再三叮咛说:“你有文化(恩师十分尊重文化人),要认真研读,要多琢磨,太极道理尽在其中啊!”我一看是一本很旧的手抄本线装书;虽不破,但边角已毛边。恩师还要求抄完即送回,可见他对此书的珍重。我当时是用钢笔抄录的,月余后便将原书壁还。老师告知,这本秘谱是赵铁庵师爷珍藏的,临别郑重赠他,时约在1945年秋。我的抄本一直珍藏身边,偶尔取出翻阅。2003年非典时期居家不出,笔者又以毛笔小楷重录一遍。适有文雅堂主人来访建议正式印行,我未允,他又提出用宣纸仿真印刷若干,我同意,于是加上朱丝栏原大印刷20册,分赠几位师兄同门及个别太极友人,今手头仅存两本。
    就我所知,老师此书很少示人,便是弟子学生也不是轻易得见。老师允我回去抄录,足见厚爱。在当时,有关秘本面市甚少,益见珍贵。尤觉可惜的是,恩师1997年5月2日归道山后,此旧本已不知去向。亦曾询问老师次子树峻师兄及长女美江师姐,均言不在手中。好在恩师命我手录一遍,得以存稿。冥冥之中,因缘甚妙。笔者虽不材,但少年嗜武好文,近年尤潜心于太极拳习研,偶笔之于文,当年师命或属偶然,而正缘此才使珍贵文献仍保存下来,以供世人研究。恩师所嘱望于笔者,复何敢辞!恩师辞世已十三载,旋又近清明节,笔者仅以此文纪念恩师。他日或师藏本又能拂尘面世,深期望焉。
    李经梧老师所藏《太极拳秘宗》系32开本大小,线装手订,深紫红色书皮,约一厘米厚,毛笔小楷,字迹端秀。尾页原跋文为:
    “民国癸酉重阳前七日;铁厂(音an)兄授以拳术并属抄此谱,遂不敢计字之工拙,敬录以呈。后学弟金宇宗缮本。”
    由此跋文看来,当年赵铁庵命金宇宗抄录了这本秘谱。但赵给金的底本是何人所藏已无从知晓。有一点是肯定的;金抄本是照底本抄录的“缮本”;应该是全貌,就如笔者当年抄录时一字不漏一样。因此,虽非原本,但其抄录皆忠实底本却是一致的。
    1993年,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集》曾摘录了部分《太极拳秘宗》内容。2007年当代中国出版社的《大道显隐——李经梧太极人生》也选录了部分《秘宗》内容,但均非全貌。
    在今天,所谓“秘笈”“秘谱”均已披露于世,已无秘可言。先有吴公藻1935年出版《太极拳讲义》,但未收入有关内容。上世纪八十年代香港再版《吴家太极拳》(前书更此名)时增附杨班侯传吴全佑之“手抄秘本”,即李经梧师所藏本之泰半内容,名为《太极法说》(为论述之便,以后简称“吴本”),封面有吴鉴泉亲笔签名。扉页吴公藻记曰: “此书乃先祖吴全佑府君拜门后由班侯老师所授,是于端方亲王府内抄本;在我家已一百多年。公藻在童
年时即保存到如今。”
    1985年上海书店又影印出版仍名《太极拳讲义》。此书所附《太极法说》算空白页计47页;相比于李经梧师所藏本(以后简称“李本”)缺少前边约三分之一内容。2005年香港杨氏太极拳创会会长马伟焕先生转赠我一本有杨振基、裴秀荣夫妇签名钤印的《杨澄甫式太极拳》(再订本)。此书由杨振基演述、严翰秀整理,2000年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初版于1993)。在该书影印的“家传古典手抄太极拳老拳谱”后杨振基记述 “手抄本太极拳老拳谱32解长期在我母亲处保存,1961年末我要去华北局教拳,母亲将此手抄本交与我,由于此本作为自己的内修本也就没有外传,今趁出书之机把它公布,让广大爱好太极拳者藉此有新的思索和提高太极拳理论水平,这是我所盼。”
   该书影印“老拳谱’为42页(以后简称“杨本”),其抄录内容与“吴本”完全相同(极个别字有别)。
    2008年,太极拳研究家路迪民先生由西安惠寄所著《杨式太极拳三谱汇真》(2008年3月人体版),其中在“经论谱”部分亦以“杨式太极拳老谱”收录“杨本”,加以标点和误字改正,并附影印原件,可惜字太小且印刷不清。路先生有篇关于“老谱”的《附考》,很有价值。他说: “《杨式太极拳老谱》,最早见于杨澄甫所著《太极拳使用法》(1931年),其中载有老谱16篇,没有统一篇名,且分布不集中。《大小太极拳解》在76页,《八门五步》等15篇在119-125页。在后来出版的《太极拳体用全书》中,又把该部分内容去掉了。”
    此外,杨振锋先生所著《中国杨氏太极》(1997年8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李立群先生所著《吴式太极推手汇编》(2005年1月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等书也选入相关内容。杨著放在开首“杨式太极要论”部分仍称“太极拳老谱三十二解”,并标明“杨澄甫传”。而李著则作为“附录”选入,略加注释,并标题为“杨钰(班侯)传(杨澄甫、吴鉴泉收藏)《太极法说》(另名:杨班侯全体大用诀)”。
    上述杨家所藏与吴家所藏本内容几乎无异,只是个别字有讹误而已。
    此外,顾留馨先生在《太极拳研究》(1964年人民体育出版社)中也选录“老谱”14条,注云:
    “此谱系沈家祯从杨澄甫处抄得,共有43篇论文,据云由其祖杨禄禅传下,何处得来不知。”
    还有就是吴图南先生在民国时期所著的《国术概论》以及后来的有关吴式的著作中(如《吴图南太极精髓》、《太极拳之研究》等),也多处涉及”太极拳源流与历史”等内容,而这些内容又都在“李本”中所有。
    关于“程灵洗”、“许宣平”、“夫子李”等内容,零散见于前人著述中都明确地称为“宋氏家传源流支派论”;董英杰先生在《太极拳释义》(1997年香港版)中则改为“宋氏太极拳源流支派论”。而“李本”则为“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署名“宋远桥绪记”。这部分内容是“杨本”和“吴本”都没有的。
   “李本”实际上包括了”宋氏家传谱”与“杨式太极拳老谱”(吴家称”太极法说”)两部分内容。这是目前所知惟一的一本“两全本”。
    关于“吴本”来源,吴公藻先生明确记述是全佑得自杨班侯的端王府抄本。路迪民先生也考证:“杨家将此
谱长期保密,说明吴家所藏,不是后来从杨澄甫处得到的”(见《杨式太极拳三谱汇真》),而且杨振基先生的记述也佐证了这一点。不过;“杨本”与“吴本”内容却无差别。
    据说吴图南先生早在清末时期(约1908-1909年间)就从一友人处得到了《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
并自抄留一本,同时又抄两本分送乃师吴鉴泉和杨少侯,之后又给纪子修、许禹生各抄一份。此事见于(太极拳之研究)。该书是吴图南先生的弟子太极拳研究家于志均先生2008年赠送于我的。该书由吴图南讲解、马有清编著,商务印书馆(香港)公司2005年出版,吴图南还与当时这些太极名家去访“宋氏源流”的传人宋书铭。
    所谓“宋氏”的始祖是明代嘉靖年间的安徽人氏宋远桥。而当时为袁世凯幕僚(相当于机要秘书)的宋书铭即自称是宋远桥的十七世孙。他精研易理;擅太极拳,拳式名三世七,因有37式故名。吴图南等人拿着从友人处所得书去访宋书铭,宋也出示了同样内容的书,但题为《宋远桥太极动源流支派论》,且吴鉴泉、纪子修.许禹生、刘恩绶、刘彩臣、姜殿臣多与之推手而不敌(见许禹生弟子王新午1927年所著《太极拳法阐宗》)。据《宋远桥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所言及李师融.李永杰考证:“宋远桥既得许宣平‘三世七’之传,又得张三丰‘十三势’之传”(见《古今太极拳谱及源流阐秘》台北逸文武术文化有限公司2007年6月版)。因此,《宋远桥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是一件珍贵的太极史料与研究文献。也就是说,“李本”在目前面世的同样版本中;它是相对来说内容最全面的一个手抄秘本。
     有必要对赵铁庵略作交代。赵铁庵是吴氏拳的第三代传人,他是清光绪年间生人,为吴氏太极拳“南吴北王”吴鉴泉、王茂斋两位宗师的入室弟子,也是顶门高足。据说,他当年学吴氏拳时,六个月都学不会一个“揽雀尾式”,老师说:“你就甭学了。”但赵说:“老师那我就跟着吧。”于是此后练拳最早一个来,最后一个走,认真刻苦,寒暑无间,又加天资淳厚,先师王茂斋,继拜吴鉴泉,为习武终生未娶,终成炉火纯青之功夫,尽得吴氏拳奥妙。据李经梧师说,赵铁庵长于“七星手”,李师曾在太庙(今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亲见赵用吴氏“抱七星式”将一个来拳场挑事的壮汉放出近两丈远,壮汉被发出倾倒在紫藤花架上,时正紫藤花盛开,花朵被震得漫天飞舞,散落一地,而壮汉已不能动弹。据某吴氏传人告知,当时王茂斋有三大高足之说:一为次子王子英,一为赵铁庵,一为修丕勋。而吴鉴泉南下传拳(原是应弟子褚民谊之请拟委之出任中央国术馆馆长,后因故未能就任,此事允另文介绍)时,便邀赵铁庵陪同南行教拳。抗战胜利后,赵拟隐退。有种说法,赵先生去了重庆后转道赴台湾,但已更名改姓。另说抗战后不久去世,因其生平行迹神秘,待考。

   李经梧老师的“李本”即是当年赵铁庵临别赠与他的珍贵礼物。今日太极拳界知道赵铁庵的人不多了,可在当时他可是吴门翘楚。武学研究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尽管赵铁庵后来可能与大汉奸褚民谊有往来,在政治上有不够光彩之处,(他与褚同为吴鉴泉弟子;是同门师兄弟),但他的武功是理应客观看待的。据旧本(太极功同门录》(1929年印,为吴氏同门)载,第一代为吴全佑,第二代为王茂斋、吴鉴泉、郭松亭,第三代第一人排的就是赵铁庵,足以说明他在吴氏门的位置。而在印谱的1929年,李经梧还未入门,所以谱上未列名,但赵铁庵门下已有九位弟子(今皆未闻有传人出现),可是赵铁庵却将这本太极拳者珍如拱壁的秘本送给了李经梧。
    从《同门录》也正可印证李师生前所说赵铁庵是王茂斋、吴鉴泉共传顶门大弟子的史实。正如前述,“吴本”比“李本”少了一部分“宋氏源流”等内容,那么赵氏所藏本之由来我们不易确定了。但是据吴图南所记述,当年吴鉴泉去访过宋书铭,吴图南还曾将从友人处得到的《宋氏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手抄转送给吴鉴泉一本,不知何故,“吴本”却没有这部分内容。吴公藻记述他家藏本是“吴全佑府君拜门后由班侯老师所授,”那么合理的解释是,当吴家得此谱本时,吴图南从友人处所得本以及宋书铭家藏本都还未出现。全佑拜杨门是在十九世纪后期,而吴图南得谱据其自述是在光绪末年或宣统初年(1908——1909),宋书铭出示家藏本约在民国初年(李师融、李永杰考为约1916年前后),因此。现面世的“吴本”或即确如吴公藻所记述,是很早的。
    显然,“吴本”出于“杨本”。而吴图南本未见过影印本,来处无法详知。“李本”是赵铁庵所藏,但赵氏当年何所得也无法确知。不过以赵铁庵当年的吴门身份,他的藏本来路推断有三:一是得自吴家,但是将不同时期先后两部分内容让金宇宗合抄于一本上了。二是得自老师王茂斋门,但目前未知同门一脉有此谱传出。三是将“吴本”与宋书铭家藏本同样得到而合抄于一本。关于第二种可能的说明 因为据说当年名满京城及北方的王茂斋也曾去访问过宋书铭,并有过切磋交流(据王茂斋弟子修丕勋之传人战波先生说),那么,宋氏将“宋氏源流”本转抄于王茂斋之可能不是没有。无论如何,这是一本难得的武学文献,对于研究太极拳史和太极拳功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所以,前边这样啰唆地说明相关问题,只有一个目的,即仅可能提供可信的史实和尽可能多的信息,供热心人士探究,因为,学术乃天下之公器。
    关于李经梧老师所藏《太极拳秘宗》(原封面名)的相关介绍就到此。下边主要是依据自己粗浅的理解对这本旧谱略行注释。由于太极文化博大精深,太极拳功深奥玄微,笔者的武功实修与武学知识皆有限,一定有不少浅陋,仅供高明指教。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