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Thursday, February 06, 2014

让你无法练好太极拳的几个误区之一盲目看拳经(1)

尊轩 道家太极

让你无法练好传统太极拳的几个误区 

一、盲目看拳经(1)
       在这里我首先没有否定前辈的拳经,拳经拳谱大都是老前辈的亲身体验写出来传于后辈,大多数都是很好的。想当年武禹襄在粮店找到一本《太极拳论》视为珍宝,反复研读,终于理解体悟了太极的拳理,并根据他对太极拳的理解创立武式太极,令人后人景仰。 

       现在社会是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互联网、微博、微信信息不断推到面前,说的好是信息量大,说的不好是信息泛滥。我说的乱看拳经就是从这里说起的。从好的地方说,很多老拳经拳谱都被挖掘出来,和多年前的老一辈武术家比接触各种秘笈机会多多了,更有一些编译本将一些老拳谱的多个版本都整理出来供大家研习,相当有价值也相当有意义。

      可惜现在新派拳经拳谱满街都是,书籍、网络无处不在,可惜现在所谓创拳创派的大师大都是借用各种拳经拳谱为幌子,骨子里还是套路架子姿势的修改和调整,所谓的秘传秘本之类,往往只是些形体的动作变化,可以参考的价值基本不大。

      对于真正挖掘出来的老拳谱,对于练到一定水平的拳友是非常有价值的,往往一些老拳师的文字会如醍醐灌顶,令拳友感觉陡然顿悟,从心里对于太极的理解更加深刻。从这一点看个人猜测其实当年武禹襄和杨露禅一定是学到了一些东西的,也练出来了一些,只是没有完全清晰,在赵堡陈清平教导下通过对《太极拳论》的研究,一下从理论上清晰了,从了创立了武式太极。

      对于大多数拳友来说,信息量大的不利方面是,各种资料没有办法评估评定真伪,没法评定价值,尤其是对于还没有真正理解太极拳拳理的拳友来说,每个前辈说的都对,而这些前辈的说法又往往矛盾,甚至一个人的不同时间的两篇文字的内容、核心理论都有差异,令人不知所措。 

   其实形意拳郭云深前辈的三种劲的说法非常清晰的阐述了内家拳的特点,不同的时间,不同的阶段,不同的训练方法下其身心状态是不同的,这些体会都是对的,只是由于自身的状态问题造成对于事物的观察角度不同,从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拳经拳谱有矛盾是正常的。     

       个人推荐是王宗岳《太极拳论》比较全面讲了太极拳的原则,李道子《太极拳真意歌》则是阐述了太极练到高深处的状态。初练的拳友可以看看李雅轩、郑曼青前辈的文字,两位都是白话文比较容易理解,而且两位前辈对于练太极的大原则的阐述更多,无论练哪式太极都有帮助,毕竟放松心静是太极的基本原则。

      其他的拳经拳论都有各自特点,之后我会抽时间根据自己的练拳体验针对一些老前辈的拳论拳经,做一个简单的剖析,以供拳友拍砖。初学太极的朋友建议不要太追求那些拳经拳论中的东西,而是把握练拳的基本原则,参考其他拳经、拳论。等到自己的太极劲练出来了,自然有一定的分辨能力,这时再认真看拳经拳论就可以有选择的学习了。此时就可以用拳经拳论来体证自己的东西,或者看自己的东西是否符合拳经拳论。

Wednesday, February 05, 2014

让你无法练好太极拳的几个误区之二迷信顿悟

尊轩 道家太极

让你无法练好太极拳的几个误区之二迷信顿悟

       首先我们看一下啥叫顿悟,据传始于禅宗的创始,佛祖拈花,迦叶微笑,从此传下禅宗,从六组慧能起对于顿悟之法提的更多。我从不相信太极拳里面有什么顿悟。过去限于信息的传播、交通的不便,人们一辈子走不了几个地方,接触的人事都很少,相对来说更容易静下心来悟道。所谓性静情逸,守真志满,即使这样,也是要讲耳提面命,心传口授,同时自己努力多少年才能有些成就。

      现在社会技术先进,信息发达,每天网络、媒体的信息不断,每个人都是追逐名利,心浮气躁,逐物意移,心动神疲,能够静下心来的人已经很少,更谈不上悟道。佛家道家都讲静而定,定能生慧。静都静不下来,去哪里顿悟。即便是最讲顿悟的佛家禅宗,再有天份,也是要先要做功课,达摩学法40年,在嵩山面壁九年,慧能做了6年舂米工,这个其实都是功课。太极也是一样,也许有人天生身体条件比较好,比较松,天生悟性很好,不过也是要练的,而且还要连对方向,不踏实练拳,想看看书吹吹牛就可以练出来,那就是佛家常说的野狐禅了。顿悟是什么?是厚积薄发而已。又举武禹襄的例子,一月能学会太极拳,这个是不可能的,但如果之前他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练出来了一些东西,只是理论不清晰的话,确实可以做到的。大家查查历史就可以知道,武禹襄本身功夫很好,他帮杨露禅出钱去学太极,三五年回来杨依然不是他的对手,直到10余年后杨露禅功夫大成才能胜他,杨受他的恩惠,怎可能不和他讲太极,功夫出来并不一定理论体系清晰,所以武禹襄觉得杨讲的不全,自己去学,才有了一月学成太极的典故。现在大多数太极拳爱好者连每天坚持练习都做不到,还谈什么顿悟?

       当然换一种说法,有一种顿悟是合理的,修习太极的过程很漫长,中间也有很多坎坷,如果练到一定程度遇到瓶颈,突然有个拳友交流或者看了一段拳经一下子明白了,从心理上或心境上跨过了这个瓶颈,这个是顿悟,但顿悟之后还要实修验证的,当年六祖得法后,还在山里修行了15年,太极的修习之路就是由不断的很多次的顿悟、不断的实修验证组成的。

      天才和悟性在这里只能满足对于理论的理解和认知,但太极是个实证的技艺,是要体证的,不能体证的理论和所谓的体验都是没有意义的。

Tuesday, February 04, 2014

预防骨质增生四方法 及时治疗关节的损伤

养生

    如何预防骨质增生?冬季天气寒冷,很多人都不愿意出门活动,这样长期缺乏运动的话可能会导致骨质增生,所以不管在什么季节,我们都要适度运动,加强运动是预防骨质增生的良策。但是在运动过程中,我们也要多加注意,否则也会诱发骨质增生。那么除了运动之外,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方法可以有效预防骨质增生呢?下面就跟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一、半小时活动一次可预防骨质增生

  青少年需要长期伏案学习,如若姿势不正确,很容易引发骨质增生。长时间对着电脑工作,长时间保持一个动作的上班族也是一样,也是易患骨质增生的高发人群。另外喜欢穿高跟鞋的女性朋友也易患骨质增生。生活中一定要注意预防骨质增生,下面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些日常生活预防骨质增生的方法。

    大多数的青少年由于长时间伏案读书写字,加上姿势不正确,采光不好,有的青少年还喜欢躺着看书,低头学习和沉迷网吧等,日积月累,导致颈肩肌肉劳损,使颈椎长时间处于屈曲位或某些特定体位不仅使颈椎间盘内的压力增高,而且使颈部肌肉长期处于非协调受力状态,颈后部肌肉和韧带易受牵拉劳损,椎体前缘相互磨损、增生,再加上扭转、侧屈过度,更进一步导致损伤,易发生颈椎病。现在办公室一族每天对着电脑工作,身体长时间坚持同一姿势,也容易导致颈椎骨质增生。

  女性常穿高跟鞋,也是造成骨刺的原因之一。为了坚持平衡而上身前倾,加大了腰椎弯曲的角度,容易造成腰椎负荷过重,也是引起骨刺的间接原因。另外,一些重体力劳动者和运动员由于临时剧烈运动,使骨骼、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受到过度牵拉,从而出血、钙质沉着,导致骨刺形成。

    二、预防骨质增生四大方法

  第1招:减轻体重

  体重过重会加重脊柱和关节的负担,是诱发骨质增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过重的体重会加速关节软骨的磨损,使关节软骨面上的压力不均匀,造成骨质增生。因此对于体重超标的人,适当的减轻体重可以预防脊柱和关节的骨质增生。

  第2招:避免长期剧烈运动

  运动时时间过长、运动量过大甚至运动损伤是诱发骨质增生的基本原因之一。尤其对于持重关节(如膝关节、髋关节),过度的运动使关节面受力加大,磨损加剧。长期剧烈运动还可使骨骼及周围软组织过度地受力及牵拉,造成局部软组织的损伤和骨髂上受力不均,从而导致骨质增生。

    第3招: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虽然剧烈运动是引发骨质增生的原因之一,但是并不是说就不能活动。恰恰相反,适当的体育锻炼是预防骨质增生的好方法之一。因为关节软骨的营养来自于关节液,而关节液只有靠“挤压’才能够进入软骨,促使软骨的新陈代谢。适当的运动,特别是关节的运动,可增加关节腔内的压力,有利于关节液向软骨的渗透,减轻关节软骨的退行性改变,从而减轻或预防骨质增生,尤其是关节软骨的增生和退行性改变。

  第4招:及时治疗关节的损伤

  关节损伤是导致骨质增生的常见原因,包括软组织损伤和骨损伤。关节的骨质增生经常与关节内骨折有直接关系。由于骨折复位不完全,造成关节软骨面不平整,从而产生创伤性关节炎。对于关节内骨折的患者,如果能够及时治疗,作到解剖复位,完全可以避免创伤性关节炎和关节骨质增生的发生。

裆走下弧移重心 舍己从地缩又伸

张志明 太极文化

练太极拳时,凡是身体重心从偏于一脚移至另一脚的过程中,裆的移动路线可有三种选择:第一种是走上弧线,像搬移物品似的,先向上搬起来,再移到位放下;第二种是走平直路线,像推开桌上的茶杯,使其水平移动;第三种是走下弧线,像钟摆、像波浪、像荡秋千,先荡下去,再荡上来。按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来说,前两种都是错误的,只有第三种才是正确的。因为只有裆走下弧,才有利于意气向下松沉,而向下松沉是贯彻“地心为第三主宰”的拳论,是借地心引力行拳之法。松沉劲是太极拳的万劲之源、万法之根,是体松心静、动作轻灵、蓄劲发劲、健体养生以及用意不用力之必需。
  裆是左右两胯合成的上拱形内弧。裆的核心穴位叫会阴。向左右,会阴穴连结着两胯的耻骨下支,掌管着两胯的开合。向下,会阴穴是下肢意气进出丹田的通道。向上,会阴穴经尾闾通达脊柱,是人身督脉的起点;经丹田通达命门,具有辅助腰脊发挥主宰功能的作用;经过体内通达头顶百会穴,以提顶吊裆的形式贯通上下,维持立身中正。裆走下弧移重心,绝不是裆的局部动作,而是配合全身开合交替、虚实交换的整体运动。
  裆走下弧线移动到两脚正中间时,也刚好走到了下弧线的最低点。此点之先裆所走的是下坡路,称之为先半弧;此点之后裆所走的是上坡路,称之为后半弧。裆走不同弧段时对身体各部位的牵拉是不一样的,各部位也应随之做不同配合。
  腿脚:裆走先半弧时,实脚侧应按脚、膝、胯的顺序放松;尽管实脚是向下松踏,但地气是自脚底涌泉穴向上,沿腿升到腰裆一段。裆走后半弧时,腰裆之气沿另一侧胯、腿沉到新的实脚之下地中。腿脚是人体与大地交换能量的通道,通过气升气降变换腿脚的虚实,是有意识将地心引力和地面反作用力引入体内并推动行拳的基本方法。
  肩臂:裆走先半弧时以向下松沉为主,肩似挂在颈椎上,臂似挂在肩上,肩臂随同两肋皮肉向下松垂,能感受到它们的重量。裆走后半弧时,两肩松沉虚腋撑开,顺肩送臂,伸臂送手,节节伸开。
  裆胯:裆走先半弧时,会阴穴向下放松平展,一能带动上体向下放松;二能迎接脚下升来之气进入丹田;三能松开两侧耻骨下支,使两侧大腿根像鸟展翅似的撑开中微有上腾之意,以助地气上升。裆走后半弧时,会阴穴向上收缩,一是送别向下的两腿意气;二是推动裆劲上升,经体内直通头顶,与向上伸脊一起,推动向上伸腰、拔背、伸臂、竖颈、顶头;三是牵扯动两侧耻骨下支向内收合,是两胯外侧的股骨顶部位像鸟收翅似的内收下落,以助腰以下气向下行。会阴穴的下松与上收,是移重心时裆走下弧的基本标志。会阴升降,与脊柱的意气走向是一致的,与胯、腿、脚的意气走向是相反的。会阴穴的调整,具有辅助丹田运气和腰脊伸缩的内涵深意。
  脊柱:包括颈椎、胸椎、腰椎、骶骨、尾骨等一长条,是人体的大梁和中枢。裆走先半弧时,脊柱要整体放松,大椎以下一节一节地向下松垂,松到尾骨,通到会阴,与会阴向下放松相一致。脊柱松垂得好时,像是大椎穴提着的一串珠链下端断线,粒粒珍珠鱼贯而落。裆走后半弧时,随着会阴向上收缩,脊柱从尾骨开始,一节顶一节地向上撑顶,顶到腰时伸腰,顶到背时拔背、顺肩,顶到颈时竖颈、顶头。椎骨的下一节顶了上一节之后,立即复归下沉。特别是尾骨与骶骨,更要如此,稍向腰顶,应立即回复下沉状态,以其向下沉坠的反作用力,支持腰以上各节继续节节向上伸延,使整条脊柱上下对拔拉长。脊骨节节上顶的感觉,像毛毛虫向上爬,像管中水向上涌,如伴有转身动作时,还像蛇上树,或像向上拧螺丝。

Saturday, February 01, 2014

太极拳的节奏

微太极

    自然界与人,除了视觉、触觉,最重要的就是声音的感觉。声音对人,连续的状态就是节奏。生命是有内在节奏的,人的生命节奏与自然节奏相合,就会从自然中获得“正能量”,通过节奏的桥梁,打通自然与人的“经纬脉道”。

太极拳的一个重要练习方法就是“慢”。太极之慢妙无穷,一则慢中把动作、感觉放大,容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快容易,慢难。二则静下心来,身体放松。三能安神,躁动太多,神气易散。四就是体感自然节奏,把人融合在自然的运动变化的大体系中,与之相合。

Wednesday, January 29, 2014

董英杰之太极观

太极文化

1、明确“太极”是什么?
   董先生说:“道经云,一阴一阳谓之道,太极即阴阳也。"所以他认为练太极拳的人,"举手投足,务必注意一阴一阳,一虚一实。”
  2、太极拳是什么?
  董先生说:“太极拳本系武当内功。”“太极十三势,本为导引功夫。导引者,导引气血也。”“十三势架永无已,所以因之名长拳,任君开展与收敛,千万不要离太极。”
  英杰先生认为,太极拳是我国古代导引术之一种,在武术运动中属武当内功拳的练法。这种拳术以“十三势”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构成架式及套路。练时如行云流水,粘连不断。所以古时候称它为长拳。在练的风格上可以练大架子,舒展开扬些;也可以练小架子,小巧紧凑些。但无论如何,在练法上任何动作必须注意到一阴一阳,一虚一实这一特点。这才是太极拳。
  3、太极拳的奥妙是什么?
  董先生说:“练拳与对敌,总不离一虚一实。虚能实,实又能虚,人不知我,妙在其中矣。全部太极拳之精华奥妙,总在此虚实二字之妙用。从练拳方面,马步之虚实,肩肘掌指之虚实,身形转换之变化,亦含虚实,处处分清,自然运用自如。”
  可见董先生牢牢抓住“太极”两字的含意,太极即阴阳,虚实亦寓于阴阳含义之中。拳论说:“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能分清虚实,虚中有实,实中寓虚,就能抓住太极拳练法的关键。当然,要做到虚实分清,掌握虚实的变化,不是字面上理解那么简单,要通过长期练习才练得出真功夫。
 所以董先生又说:“字面易懂,功夫却难”。“练拳离不了松肩坠肘,气沉丹田,尾闾中正,虚灵顶劲。”
  ①松肩坠肘:松肩,肩处不用力。坠肘,肘不是往下用压力,肘尖处转下而已。
  ②气沉丹田:呼吸气时小腹一缩一胀地呼吸。
  ③含胸拔背:不是作成弯腰驼背之形,故必以"尾闾中正"之原则校正之。含胸就是胸微微松动,后背自然有点拔起;胸中不但微松,更有开合寓内
  ④虚灵顶劲:练拳本来是缓慢匀速的,为防止因此而致无精打彩,所以又要虚灵顶劲,提起精神,以扶助之,使练太极拳者样样完备。
  董先生解释上述四点要领对初学太极拳者很有教益。这是打好太极拳的基本功夫。要掌握关键,练好功架吗?就要处处分清虚实,手眼身法步处处达到要求。
  4、太极拳怎样练法?
_   董先生说:“太极练法,以心行气,不用浊力,纯任自然;筋骨鲜折曲之苦,皮肤无磋磨之劳。不用力何能有力?盖太极练功,沉肩坠肘,气沉丹田。气能人丹田,为气总机关,由此分运四肢百骸,以气周流全身,意到气至。练到此地位,其力不可限量矣。先师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即此之谓也。”所以董先生又说:“人欲锻炼身体者,必先练太极最相宜。”
  以上话说明几个问题: ①太极拳如何练法才对。②练太极如何产生内劲。③什么叫极柔软然后极坚刚。④太极拳纯任自然的练法是最适宜于锻炼身体。
  5、练太极拳应如何呼吸?
  董先生说:“练习时呼吸,要自然呼吸;不要勉强行深呼吸。功夫纯熟,自然呼吸调匀;否则有害无利。”
_   这里提到 “不要勉强行深呼吸”,是指不要作不适当的强迫性腹式呼吸,更不要迁就动作而打乱自然呼吸的生理规律。当然由于练太极拳速度均匀而缓慢,作相应的深长细匀的呼吸,还是需要的。当练到一定程度以后,练拳的人就会自然掌握“拳势呼吸”的规律。初学太极拳者不要操之过急,否则常会产生头晕、心悸、胸闷等等弊病。所以董先生又说:“功夫纯熟,气血调匀,百病消除。千万不可自作聪明,如舌顶上腾,气沉丹田等。功夫到后,自然气沉丹田而行百脉,此乃自然之理,不可以人力强求。”
  6、拳论说的“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细密矣”是什么意思?怎样理解?
  董先生说:“开展,大也;松其筋肉。初学练拳先求姿势开大,所谓舒筋活血,容易转弱为强。强而后研究外能筋骨肉合一,内有精神相聚,谓之紧凑。内外兼修,加以动静变化,自开展而及紧凑,身体而使用全,可至臻密境矣。如说拳大练小练则误矣。”
  董先生认为“开展”指外,“紧凑”言内,“开展”是架子问题,“紧”是精神问题。开展而至紧凑是学习的进程,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分阶段学习。开展是第一阶段,搭架子,务求架势正稳连贯,舒展松柔。紧凑是第二阶段,以意导动,动作、呼吸、意识三者紧密结合,动静相兼。假如说“紧凑”是架子越练越小,直至“有圈之意无圈之形”,这是不实际的。走架子怎么会无圈之形呢?“无形”如何成架子呢?光是意念练拳,肢体无形与静坐或静站气功练法何异之有?若果说形还存在只是无圈,那就是直线、折线运动而不是走弧线了,这也不可以称为太极拳。所以董先生对"开展"与"紧凑"的解释,大大有益于太极拳爱好者。
  7、何谓“先在心,后在身”?
  “先在心,后在身”是《行功论》的一句。董先生对这句有独特的见解。他说:“初学对敌用心之专,恐不能胜,练成之后,无须有心之变化,身受击自能应敌,心中不知敌己跌出关,即为不知手之舞之。初学在心,成功后在身,犹如初学珠算,心先念歌,手操之,熟后心不歌,手能如意。是先在心后在手,拳理亦然。”
对这句拳论中的名言,我们一般练太极拳的人只会理解为走架子时,凡做一个架式,先有意念(心也)思维,继而才做成动作的  形态。即所谓以意念引导动作。然而董先生把它作为习练技击的经验总结。就是说在训练对敌搏击时,初学要用心习练攻防的一定招数,铭之于心,在训练中把招式的攻防运用练得娴熟,形成条件反射,那么临阵时不论对方怎样攻击,自己都可以不假思索,得心应手,随机应变。也可以说,这指明了武术搏击运动有异于套路练习,一定要从实战出发,经过特殊训练。这对于现代武术重新走进技击搏斗的新里程,无疑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指导思想和训练法则。董先生这些观点恐怕不单对太极拳爱好者而且对所有参加武术搏击的人都有助益。
  8、技击咸言
  董先生在他的《经验谈》中说:“人具灵感。譬如我拳击一人,彼人当以手推开或身子闪开,决不能静立待打。抵抗,人之本能也。……一拳击去,对方能抗能空,变化无定,此人之反应也。拳术家有三字:稳、准、狠。等闲我不发劲,发则所向披靡。然,何以求稳、准、狠?先须求灵感。如何求灵感?读者应在王宗岳先生之《行动论》内求之。即‘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须在似动未动之时,意未起形未动之间,争此先着,所向披靡。

Tuesday, January 28, 2014

太极拳健身重在心态的调整

杨振铎 太极文化

从历史上来说,杨式太极拳就是一个很好的健身运动,它是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屏弃了陈式太极拳中的高难动作而发展起来的太极拳流派。由于它的动作舒展大方、缓慢柔和、外柔内刚、绵里藏针,所以非常适合人的健身运动,对健身养生有着特殊的功效。同时,杨式太极拳的适应性也相当广泛,男女老幼都能够练习。目前,杨式太极拳是传播最为广泛的太极拳流派。

  杨式太极拳之所以能够具有很好的健身效果,我认为,除了它动作柔和缓慢、意气相随,符合人体的生理保健要求,能够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人体内脏器官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它对人的心情、意念的调节。练习杨式太极拳不仅要求在外型上平和自然,舒展大方,如行云流水,更重要的是在神意上、心情上也要平静、自然,做到神舒体松,这样才有益于身体康健。比如,现在非典型性肺炎很猖獗,引起了一些人的恐慌心理。殊不知这种恐慌心理会降低人的免疫力,久而久之反倒会疾病缠身。如果我们通过练习太极拳,增强自己的体质,保持一种平和自然的心态,克服紧张恐慌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就能增强自身的免疫力,最后战胜这场灾难。所以我认为,练习杨式太极拳,最重要的是心态的调整。杨式太极拳外型上的舒展大方、气势磅礴,从根本上来说,是心境、意境上的舒展大方,气势磅礴。从健身祛病的角度来说,练习杨式太极拳要得到比较好的健身效果,首先也是要保持一种平和、坦然的心态。心境平和,表现在外型动作上就能够松静自然不紧张,这样会促使全身的内循环系统功能加强,新陈代谢旺盛,从而达到更好的健身祛病效果。

Monday, January 27, 2014

太极拳运动之新论

郑曼青 太极文化

罗邦桢谨案:本文之发现,缘去(七十二)年十一月访台返美,携回久存于弟处之旧文稿一束。后因日常事冗,迄未拆阅,今夏旅行美东纽约华盛顿DC等地月余,归来后得数日闲,突忆及此,乃翻箧得之,而检阅之际,忽睹曼师此文,深感诧异,因不审何以在此束中也。是文乃师作后迄未发表者。而今师归道山八载于兹,思念及此,既感愧负,亦不禁黯然无已也。惜此文写作日期已不可考。唯余来美已逾十稔,据此,则此文当为十余年前之作也。用特投寄太极拳杂志,俾与海内外太极拳同道共享之。原文无标点句号,特为标志,俾便读者耳(七十三年九月于旧金山)

 太极拳何谓其然也,以其穷阴阳刚柔之变化,而具有太极之体用与至理,譬如动则筋柔,属乎阴,定则气刚,属乎阳,是以柔形于外,刚藏于内,然刚属于气,内敛入骨,柔属于筋,外萦四体,故阴极阳生,阳极阴生,阴不离阳,阳不离阴,各至其极,而生变化,是谓太极。

 太极生两仪,两仪天地也,是谓一阴一阳之为道,阴之与阳,譬犹彼之与我,男之与女,刚之与柔,开之与合,虚之与实,浮之与沉,呼之与吸,此皆有内外取舍之别,故此运动之练习,贵在合步而推手,倘不得其人而同习,则与空气互相鼓荡,正所谓虚则实之,与人之有彼此等耳,学者固能悟澈此理,其庶乎近之矣。

吾尝谓文艺之难精者,莫过于书法,意者以为诗文词赋,可改而至于工稳,绘事可随意而生变化,惟书则不然,有定形而不能增损,且左右上下与行挒及齐头并尾,具有定式,又不可牵受拘束,则失其自然之趣,然甫落笔,便已判生死,不可移易,是以难能也,虽然书法,固为文艺之最难者,而太极拳之运动,吾犹以为过之无不及,书法之原则,不过有八,所谓八法也,太极拳?有十三式,所谓十三势长拳也。

 其注意范围,书不过四正四隅,及中央之为九宫,太极拳运动须注意之处,自颠顶至涌泉穴,自肩至腕肘及掌骨与手指,下至胯膝肿趾与足心及胸背胁腹等处,?有二十余点,均须同时照顾,而且,一动无有不动,则百骸俱要松净,与书之难易较,则不可以道里许,故太极非少林之比,正如所谓尾闾摄,百骸一,百骸一,则其它可弗究焉,太极则不同,谓“尾闾中正神贯顶”,求气通任督二脉,先通督脉,则气由骨中行,旋复继通任脉,由筋络中行,归乎丹田,以视少林与瑜珈,仅通任脉,不经督脉,之由骨中行者,其易不替约三分之一,且只修性不得修命,在道家此为坤宫,亦犹捷径,仅得其半耳,岂大丈夫求精气之变化者乎。

 吾兹简直言之,太极拳纯任自然,即老聃所谓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又谓牝尝以静胜牡,乃以柔克刚也,故习太极拳运动者,其身心之强健,可指日能见,以四两拨千斤者诚非虚言语,是以老聃曾得太极变易之理,百居其五十,而孔子之时中,得太极不易之定理,亦百居其五十,不易之定理,乃太极拳运动之重心,能随时权衡其重心,而操纵之在我者,得时中之妙用也,此即我之太极拳重心则有关乎力学,然乎否与,待证之于世之贤哲。

Saturday, January 25, 2014

叶大密传授练习太极拳的基本要点

金仁霖 太极文化
      练习大极拳的要点,各流派都有它一套传统的经验总结,例如武禹襄的《身法八要》,杨澄甫的(太极拳十要)等。这些经验总结,都是各家根据实践经历,再三揣摩而给以归纳起来的。因此各流派大极拳的要点实质,尽管一脉相承,基本相同,但说明的内容,往往因各家所表现的风格和特征不同,所站的角度和所得的体会也不尽相同,而有精粗深浅之别。加上前人说明的文字,大多是用文言文书写,和现代汉语不论在所用词汇和文法修辞方面,都有相当距离,无形中给学习的人,又增加了困难,这里著者想参考各家理论,阐述,以及过去师友间的所传所闻,结合自身近五十年的研究心得,尽量深入浅出地加以说明,以期通过这样的解说,使学者能够得到提高,少走一些像我已经走过的弯路,那才是我真正的愿望。

一、用意放松

      练习大极拳时要精神贯注思想集中,使中枢神经系统保持一定的紧张度,引导动作屈伸开合,使处处能符合要点要求,恰到好处,没有过分或不够的地方,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用意。放松是指全身肌肉,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除了维持运动速度和保持肢体位置所应有的紧张度外,尽量放松,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以节省体力。古人所谓“用意不用力”的不用“拙力”,就是指这多余不必要的力而言。能用意放松,就能更好地使经络宽畅气血流通,有利于内劲的增长和增进身体健康。

二、连绵不断

      练习大极拳时一势一式,要像“长江大海”一样,一浪接一浪地连绵不断“滔滔不绝”。成式时动作虽略有停顿而意识仍然不停,下一势紧接着上一式,在两者之间可用小圈圈来贯串衔接。所谓小圈圈,实际上就是古人所说的“往复须有折叠”的折叠。有折叠来来去去就没有断续的痕迹。这样才能达到连绵不断一气呵成的要求,给锻炼者以十分舒适的感觉,提高了锻炼兴趣;在技击上也就能达到“运劲如抽丝”、“断而复连”、“断而能接”、“不丢不顶”、“有缝即渗”的要求。

三、周身完整

    练习大极拳无论在做任何一个动作,或摆任何一个架式,都要做到周身能相随相合地完整。所谓相随就是古人所说的“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腰动脚动手动,眼光也随着而动”的上下相随;所谓相合,不仅要机体在形式上做到不同侧的肩和胯,肘和膝,手和足相向或相背地有呼应着落的所谓“外三合”,更重要的是要求意识,呼吸和动作的相互配合,作到所谓意与气合,气与劲合的“内三合”。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周身一家”、“无有缺陷”的完整。在技击上,也就是使对方没有空隙可乘。

四、分清虚实

    练习大极拳以分清虚实为入门第一步工夫。分虚实先要从大处着手。以下肢部为例:如全身重量寄于左脚则左脚为实,右脚为虚;寄于右脚则右脚为实,左脚为虚;进步时必先转腰合胯,一脚坐实,一脚变虚而进。否则出步重滞,就不可能做到古人所说的“步随身换”、“迈步如猫行”的要求。以躯干部为例:敛腹吸息时,拿上下来说是腹虚而胸实,拿前后来说是胸虚而背实;拔背呼息时,拿上下来说是胸虚而腹实,拿前后来说是背虚而腹实。以上肢部为例;如以一手前伸为虚,则另一手辅助或平衡为实,所以在技击上发劲放人,必须先在实手加意和用刀劈物必须在刀背加力一样。这是大的方面.至于小的方面,则正像《十三势说略》所说的“一处自有一处虚实”,躯干、四肢、一手一脚以至一个指趾,无不有它的虚实存在,要在锻炼者自己悉心体会,由大而小,由面而点,逐步缩小。在技击上则可结合推手,用“实则虚之,虚则实之”的办法来对付对方,达到古人所说“因敌变化示神奇”的境界。

    分清虚实.无论在练大极拳或推手,对于机体感受器灵敏度和中枢神经系统反应能力的提高,是极其有效的训练,因此,它实际上也是增进机体健康的重要一面。

五、敛腹含胸

      敛腹含胸是一个动作的两个方面:敛腹是在吸息时将腹壁有意识地略为收缩,使和膈肌的收缩下降配合起来;含胸是紧接着敛腹,使胸部肌肉放松,胸骨正中第三四肋间隙玉堂穴和膻中穴中间,稍微有内吸的意思。这样可使胸廓下部得到充分的扩展,有利于肺活量的增加。敛腹含胸时腹压降低,丹田向上合抱,使内气从尾闾沿脊柱往第四胸椎棘突间的身柱穴处提敛,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敛入脊骨”。
       敛腹含胸一般是在动作开始或转换变化时行之,在技击上是一个走化或蓄势的动作。对初学的人来说,只能先从外形的敛腹含胸着手。结合呼吸的提敛内气,可以留在后一步来做,避免发生偏差。

六、拔背顶劲

      拔背顶劲也是一个动作的两个方面:拔背是在呼息时使两侧背部的肌肉群,如棘肌、半棘肌、骶株肌…等,由下而上地依次拉伸一下,然后竖起身躯,则在脊柱第四胸惟棘突间的身柱穴处,就有往上拔起的感觉;顶劫是紧接着拔背,由头棘肌的作用,松松竖起颈顷,抬头向前平看,头顶百会穴处有凌空顶起的意思。
       拔背顶劲时,可使由敛腹含胸时提敛至脊骨身柱穴处的丹田内气,再从身柱穴沿督脉上升到百会,经前顶、神庭、印堂而到龈交,由舌抵上腭的作用,接通任脉承浆,再沿任脉而下,回归小腹。这时丹田落归原位,膈肌上升、恢复原来隆凸状态,腹部内压力增加,腹肌放松而有饱满舒畅的感觉.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气沉丹田”。
        这里应该注意的是:气沉丹田是配合着拔背顶劲的动作,并不单独存在,是意识引导丹田内气的作用,不是用力屏住呼吸住下硬压。拔背顶劲,一般是在动作的终了或成定式时行之。在技击上是一个防劲的动作。

七、松腰收臀

      大极拳以躯干带动四肢,而躯干的转动主要在于腰脊部的旋转灵活。所以古人说“腰如车轴”,又说“腰为纛”,“腰为主宰”,同样说明了腰脊部的重要作用。
       松腰就是要在放松腰部四周肌肉群的前题下,使两胁肋部往下松塌,而又有向前抱合的意思。所以武禹襄把它称为“护肫”。能松腰腰脊才能转动灵活、上下不相牵掣,重心降低,两脚有根而下盘稳固。收臀是在松腰的同时,有意识地使臀部稍微往里收缩,使臀部和腰背部基本保持在一个曲面上,而不向后凸出。
      能松腰收臀,才能使脊柱直竖,尾间中正,起到像大纛旗和力向盘一样的指挥作用

八、沉肩垂肘

      沉肩是在放松肩关节的前题下,有意识地使上臂往下松沉,所以又称松肩。垂肘是紧接着沉肩,使肘关节保持适当的弯曲度,肘尖尺骨鹰嘴突处向下沉垂,所以又称沉肘。 沉肩垂肘可以帮助拔背顶劲和坐腕伸指的形成。在技击上肘关节保持微曲,能合乎古人所提出的“劲以曲蓄而有余”的要求,对出劲的能否干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九、坐腕伸指

       坐腕是当手臂前伸时,腕关节放松而大陵穴处有向下塌垂的意思,这样就能使手掌上翘好像坐在手腕上一样,因此称它为坐腕,或称塌腕。伸指是紧接着坐腕,趁手掌上翘之势,五个手指舒松地伸展一下,使丹田中充盈的内气,能毫无阻碍地循着三阴经脉,平均地贯注到五个手指,古人所说的形于手指”,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在技击上,坐腕伸指虽然已是放劲的最后一个动作,但是它和“沉肩垂肘”、“拔背顶劲”是相互衔接、相辅相成,而不能孤立地分割开来的。

十、缓慢均匀

     练习太极拳要用意识引导动作,配合呼吸。所以练习时特别要注意缓慢均匀。缓慢则一式一势没有一处不可着意揣摩,没有一处能被轻易滑过,古人所谓“处处存心揆用意”的知己功夫,就是这样练的。均匀则呼吸自然,渐能逐步协调细致,达到细,长、深,足的要求而没有喘息、憋气的弊病。
      
     能缓慢均匀,才能逐步做到上述种种要点的要求,符合古人对大极拳能在“动中求静”的评价,也符合古人对练大极拳者提出要“视动犹静”的高标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