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Monday, January 20, 2014

李经梧珍藏《太极拳秘宗》(三)

原文:三十七周身大用论

 一要心性与意静,自然无处不轻灵。二要遍体气流行,一定断续不能停①,三要猴头永不抛②,问尽天下众英豪。如询大用缘何用?表里精粗无不到。

    笺注:

    ①《李本》将“继续”误为“断续”。

    ②猴头即喉头。《太极拳谱》(人体版)将第一句“心性”间加一顿号,似无必要。此句是指练太极拳“先在心,后在身”,“心为令;气为旗”(武禹襄什三势行功要解》),势势存心揆用意”(王宗岳什三势歌》);即是第一位的要在“心”与“意”上用功夫,心性要求中和,意念要求专静,才能“无处不轻灵”。太极功乃”天人之学’,中国传统学问就在于“尽性致命”,一个人的心性将决定一个人的拳功修为深浅高下。经梧师说拳劲是人性的反映。

笔者认为;什么人出什么劲儿。心性之秉赋,乃先天之本性,刚柔急缓大小藏露均会自然地反映在拳劲上。性功为要。意念是心性之用,要有传授,这些内容是“内功心法”。得内功心法而后才可以语“轻灵”。“静中触动动犹静”(武禹襄《十三势行动要解》)动静之机,唯轻灵者觉之。只有“遍体气流行’;才能“无处不轻灵”;才能“继续不能停”如长江大河滔滔无间,才能“表里精粗无不到”,也才能达到“周身大用的境界。而“问尽天下众英豪”,此处之“问”,是问劲的问,是身问体问,因为能周身大用,所以所向披靡。这段文字说的是练拳要松静、轻灵、圆活、连绵、中正、严密,含蓄诸要领,正是太极拳劝必须共同遵守和追求的东西。要想“遍体气流行”、“表里精粗无不到”,无疑是要达到小周天和大周天全通达的状态才可以。十二正经与寄经八脉全通畅,则意到气到;意到气也“周流而不殆”,才能身为太极,浑身是功,挨何处何处发。经梧师说挨哪儿哪儿“说话”,用招者下乘,用功者中乘,有意无意之间者上乘。“喉头永不抛”是同类太极拳论中所没有的提法;强调的是虚灵顶劲与立身中正含蓄;应予以重视。 

 原文:十六关要论①

    活泼于腰,机灵于顶,神通于背②,不使气流行于气,行之子腿,蹬之于足③运之于掌,足之于指④敛之于髓,达之于神,凝之于耳,息之于鼻,呼吸往来于口,纵之于膝,浑噩一身,全体发之于毛。

    笺注:

    ①《太极拳谱》(沈寿点校,人体版)所选“十六关要论”顺序与此不同,是由足开始。可参看。因沈寿当年点校(太极拳谱)时未能看到李经梧藏本,所以该书中未提及。

   ②《太极拳谱》本此句为“灵通于背,神贯于顶”,又有的书为“灵机于头”。武禹襄(十三势行功要解)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所谓‘尾阎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也”,可参看。

    ③此句(太极拳谱)本无“不使气’三字。另多本将“足發”作“蹬”。蹬音拨,脚踏之意与蹬略不同。

    ④《李本》误“通之于指’为“足之于指”。十六关要中有腰、顶、背、腿、足、掌、指、耳、鼻、口、膝、身、毛十三关要都是身体的不同部位,是外面或内外交通要道,有气、髓、神三个关要是内在内容。关于腰、顶、腿、足、掌、指、耳、鼻、口、膝等,笔者不拟多言。笔者在此想特别提出的是“神通于背”、不使气流行于气、“敛之于髓”、“达之于神”.浑噩一身与“全体发之于毛’几个关要的习修。“神通于背”是指气行小周天后,神意能通达于脊背。前提是丹田、命门气足。而在正宗的太极修炼中;是有步骤阶梯的,在盘架子过程中要习练内功,内功由心法支配,其具体方法就由丹田聚气,充实命门,通贯带脉开始。这三步做到后,才有可能”神通于背”神通首先是气通。太极功以腰为主宰,但运化在夹脊,

用什么运化?要有气为能量;这个能量够了,再以神意运用,始克成功。太极动成,整个人体练成圆浑的气球或气柱,背脊是十分重要的关口。就通周天功而言,夹脊又是督脉三关之一,其重要不言而喻。“不使气流行于气”,经梧师生前常讲。他教诲说前一个气是指内气,后一个气是指口鼻呼吸之气。不要让内气(丹田气)与呼吸气浑同。笔者理解,内气是丹田气,是先天气,口翼呼吸气是后天气,要让后天气返还到先天气,让呼吸气忘掉,自然与先天真气合一,因此说太极动是内丹功夫,是返还的功夫。能内呼吸而后有轻灵、有从容、有不用拙力、有小为胜大力。目前所见练拳者,多不明此理,大多强调呼吸自然。呼吸自然,

当然无流弊,但那是“顺则几”的事儿,也就练不出“逆则仙”的太极真功夫。有不少人推手较技时三五分钟即气喘不已,正是后天呼吸之故。因不能先天呼吸,没有内呼吸;运动量大、体力消耗后只有迅速快吸才能补充氧气,由于肺叶扩张收缩加大,所以气喘大汗。

    上述体征正是练反了,练的不得法。太极动成“四两拨千斤”、“耄耋能御众”(王宗岳),关键在于以元神、元气(先天气)为用。一般人达不到纯用先天气,但起码要先后天合一。武禹襄说:“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太极拳论要解》,这个“在气则滞”的气就是指的后天呼吸之气。后天气是养先天气的,即以水谷饮食之气培养先天真一之气。这个真一之气武术家也称为内气。内气充沛,养若浩然,发而为劲。所谓“活泼”、“灵机”、”行、“运”、“敛”、“达”、“凝”、“自”、“纵”之用语,非气机者何?“敛之于髓”,武禹襄所谓;“以心行气,务沉着,乃能收敛入骨”,“腹内松静气腾然”(《十三势行功要解》)、“心贵静,气须敛,神宣舒”(《太极拳解》)、“动牵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太极拳论要解》),均是在说收敛气劲。太极劲前后而言走后,内外而言走内,阴阳而言走阴,刚柔而言走柔,但根本上言是走中,守中用中。就体言,中在丹田,就上下言,中在命门,就四肢百骸而言,中在骨髓。“敛入于髓”则骨坚筋韧,外柔内刚矣。故太极拳功以气机气口为关要中之关要。举凡传统技艺皆如此,不如此即不为传统技艺。欲修太极拳功,必弄懂气机,否则徒劳无益,而成操、舞而已。”“敛之于髓”、“达之于神” 的都是内气。所谓内气,有者自知,无者自不知。它确实目前还不能为现代科学所解释,但它是存在的。其实现代科学不能解释的“存在”多了,不能因现代科学不能解释就武断地说它不存在。当然,内气也有它的限止,它到底能有多大能量?还待研究。

    “浑噩一身”,是混元气的状态。真气运行于全身,内气在周身经络布满,即是混元气,是“浑噩一身”。“全体发之于毛”、“筋骨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蒋发传诀),恰好体现的是同一旨趣。因为“腹内松静”、”虚灵在中”所以“气腾然”、“皮毛攻”、“全体发之于毛”。外面的皮毛之“发”,之“攻”,实是内气的“虚灵”、“腾然’使然。中国文化艺术技艺莫不重视“诚于中发于外”,故不懂“中”便不懂中国文化。近代武学大家孙禄堂对此体认甚深,曾说“虚无生一气者,是逆运先天真一之气也。但此气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其中有一点生机藏焉”(《形意拳学》);又谓“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也。以体言则为太极,以用言则为一气”(《八卦拳学》;“太极拳之抱元守一也”(《拳意述真》。因为内里有一气虚无,其发露于外时测体现在皮毛上,实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浑元气是一个整体,其“合”则收敛于丹田之内成一点生机,其“开”则弥漫于奇经八脉四肢百骸八万四千毛孔。这是小大周天皆通后的动态,是“浑噩一身”的,是“遍体气流行”的。唯亲证实修者可知,非坐而论道者可梦见。

    实际上,十六关要皆系于一关,即“玄关”是也。古来丹家从不明指玄关为何物,就我师胡海牙先生指点:说在身中不是,离了此身又不是。十六关要已经暗示了玄关之用。

    原文:用功歌①

    轻灵活泼求懂劲,阴阳既济无滞病。若想四两拨千斤②,开合鼓荡主宰定。

    笺注:

    ①《太极拳谱》本作“功用歌”。②《太极拳谱》本为“若得”。夫太极拳者,以“懂劲”为先,懂劲以“轻灵活泼”为要。“神似捕鼠之猫”(武禹襄太极拳解)),轻也,“精神能提得起”(引同上),亦轻也,“能沾依,然后能灵活”(引同上);灵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武禹襄什三势行动要解),轻灵活泼也。“左重则主虚;右重则右杏。仰之则弥高腑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意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王宗岳《太极拳论》),亦轻灵活泼也。”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引同上),轻灵活泼,阴阳既济,乃懂劲。孙禄堂谓“学者能于开合动静相交处,悟彻本原测可在各式圆研相合之中,得其妙用矣”(《太极拳学》)。盖阴阳既济;开合动静相交处,乃“几”也,“机”也;知机则为用,“听劲”即听此机会也。对方旧力已去新力未生,机也;而于自修则静极而一阳生为几,动静而一阴生亦为几也。知机则可制敌,知几则可采药,此炼内丹之必需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王宗岳《太极拳论》),“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王宗岳(打手歌),四两拨千斤,乃太极名句,然聚讼纷纷,莫衷一是。“四两”是彼家是我身的?联系(李本)全句看,显然是指我身的四两。“若想(用我的)四两(功)拨动(你)千斤(力)”,(必须)“开合鼓荡主宰定”!开合.鼓荡、主宰.定者,均指太极一气也。此气浑元,大则弥身或放之六合,小则敛纳于丹田脐内。当其用也,在腰(命门)腹(丹田)间开合、鼓荡,然此开合、鼓荡必有基础,即中定之功。“中定”以心为体,却以腹腰(丹田命门)为用。所谓“守中用中”,守住中土不离位也。如是乃有开合鼓荡,乃有四两拨千斤。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