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Sunday, January 19, 2014

李经梧珍藏《太极拳秘宗》及其笺注(二)

将李经梧老师藏“秘宗’本(以下简称‘’李本”)内容,与吴公藻藏”“吴本”。杨振基藏“杨本”以及吴图南本与宋书铭本做一横向比较测可知“李本”是相对最全本,“俞氏家传”部分内容与“三十二日”部分内容均有,仅欠吴图南与宋书铭本所有的“无极歌”与“太极歌”二条目。
    众所周知,关于宋书铭其人,世人尚有疑义。一是怀疑他的身世,到底是否宋远桥的十七代孙。二是既然怀疑他这个人,当然也就怀疑他拿出来的“谱”。还有就是关于吴图南藏本来源吴本人只说得自友人,并未详加交待。他自述是在清末光绪末年或宣统初年时(1908-1909)得到“宋氏源流”那本书,并抄送乃师吴鉴泉、杨少侯各一本。据李师融等考证认为吴图南、吴鉴泉、许禹生等去拜访宋书铭是在约1916年前后。但是,在一些人的私议中,对于吴图南的年龄(当然就涉及到生年)也有疑义。而且王新午1927年著《太极拳法阐宗》中记述去访宋书铭者有纪子修、吴鉴泉、许禹生、刘恩缓、姜殿臣诸人;独未言有吴图南。是吴图南根本未去,还是他年辈轻而未见论述存疑待考。而关于宋书铭其人,除了王新年的论述,还有他的老师许禹生1921年著《太极拳势图解》的论述,记述宋书铭“善太极拳,颇有所发明,与余素善,日夕过从,获益匪鲜”,并说纪子修、吴鉴泉、刘彩臣等均执弟子礼,其尊崇钦佩之情显然。要知道,许、王师徒的记述是在1921和1927年,其资料的可信度是较高的。因此;笔者认为,在今天不应该“信而好古”,但也不能“盲目疑古’,否则就会再次堕入上世纪初的盲目疑古思潮模式中去,而变成民族虚无主义的态度。对于一些目前查无实据的悬案,在肯定和否定都无十足证据时应采取一种存疑待考的态度,不要遽下结论,不要“武断”。中国古文化有特殊性,确实有隐秘和口传身授的传统,这是历史事实,后人应该尊重历史和传统。对宋书铭其人其书地应作如是观。何况,《宋庆太极功源流交派论》和《三十二目》(即《太极法说》)的道理已然受到珍重,他们是太极拳功的经典理论;与王宗岳等人的思想脉络是一致的,我们不要轻率持否定态度。
    还有,关于‘杨本”(即《三十二目》)“吴本”(即《太极法说》)与“李本”中同样出现的“体育”一词;有人有异议,路迪民先生在考证杨氏“老话”时已有辨驳,可参看。其涉及古汉语修辞,并不是“体育”一词便不可能出现于明清时代,正如“革命”、“人文”二词都可以出现在《易经》时代一样。
    总之,“李本”是一本极有研究参考价值的文献,证其真也好,证其伪也好,它至少已存在了近百年。而笔者认为,其深奥的道理以及所揭示的拳功、所披露的历史,并不是什么人可以随便臆造出来的,因此,我们可以展开多方面的讨论研究;但都无碍于它的经典价值与文献性。在没有确凿的证据证其伪前,笔者相信它的真实性。
    笔者水平有限,对武功这门实学修证不高,所注所解难免不当。而于一些较易理解的词句就不再费笔墨。因原文无句读;略加标点。

    原文: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主派论宋远桥绪记  所谓后代学者,不失其本也。自余而上溯,始得太极之功者,授业于唐于观子许宣平也①。至余为十四代焉。有断者,有继者。
    许先师系江南徽州府歙县人,隐城阳山,即本府城南紫阳山②,结詹南阳辟谷③。身长七尺六,髯长至脐,发长至足,行及奔马④。每负薪卖于市中,独吟曰:“负薪朝出卖,沽酒日夕归。借问家何处?穿云入翠微”。李白访之不遇,题诗望仙桥而回。所传太极拳功,名三十七,因三十七式而名之。又名长拳者,所谓滔滔无间也。总名太极拳三十七式,名(目)书之于后。

    笺注:①“李本”将“于欢子”作“于观子”,而吴图南本作“于欢子”。笔者以为其“于欢子”无解,而于观子”乃取于老子《道德经·一章》“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之意;②紫阳山,在今安徽歙县城南三里许。明、清两朝归徽州府管辖;③辟谷,道家之功也;④行及奔马,长于轻身之术也。近代孙禄堂亦有类似功夫;⑤王宗岳《太极拳论》有:“太极拳,一名长拳;又名“十三势”。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  6“名目”,原文失一“目”字。

      关于许宣平,《太平广记》有记许宣平;新安歙人也。唐睿宗景云中,隐于城阳山南坞,结庵以居,不知其服饵,但见不食,颜色若四十许人。行如奔马。时或负薪以卖,担常挂一花瓠及曲竹杖,每醉腾腾拄之以归,独吟日负薪朝出卖,沽酒日西归。路人莫问归何处,穿入白云行翠微。’迹来三十余年,或拯人悬危,或救人疾苦,城市人多访之不见,但览庵壁题诗曰“隐居三十载,筑室南山颠。静夜玩明月,闲朝饮碧泉。樵人歌陇上,谷鸟戏岩前。乐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好事者多咏其诗。有时行长安,于驿路洛阳、同、华间传舍(按:人所止息,前往后来之客馆)是处题之。天宝中,李白自翰林出,东游,经传舍,览之,吟咏嗟叹,曰“此仙诗也。”乃诘之于人,得宣平之实。白于是游及新安,涉溪登山;屡访之,不得,乃题其庵壁回云云。(按:李白《题许宣平庵壁》诗载《李太白全集》卷三十:我吟传舍诗,来访真人居。烟岭迷高速,云林隔大虚。窥庭但萧索,倚柱空踌躇。应化辽天鹤,归当千载余。)是冬野火燎其庵,莫知宣平踪迹。百余年后,成通七年,郡人许明奴家有妪,尝逐伴入山采樵,独于南山中见一人坐石上,方食桃甚大,问妪曰“汝许明奴家人也,我明奴之祖宣平。”妪言:“尝闻已得仙矣。”曰:“汝归,为我语明奴,言我在此山中。与汝一桃食之,不可将出。山虎狼甚多,山神惜此桃。”妪乃食桃,甚美。宣平遣妪随樵人归家,言之,明奴之族甚异之,传闻于郡人(出《续仙传》)。
    又《太平寰宇记》载城阳山;在歙县南,环回孔高,为城郭之衿带;居郡之南,故号为城阳山焉,即许宣平得道之所;亦为李白所寻不遇,今山上有遗迹存。
    上引二书关于许宣平的记述,可与“李本”许宣平内容参看,中不乏互相印证处。唯“李本”谓李白访之不遇,题诗望仙桥而回”,在《太平广记》中则为“屡访之,不得,乃题其庵壁曰云云”。是另有题望仙桥诗否?待考。
    原文:四正四隅云手弯弓射雁、挥琵琶、进搬拦、簸箕式①凤凰展翅 雀起尾 单鞭 上提手 倒辇猴头② 搂膝拗步 肘下捶 转身蹬脚 上步栽捶斜飞式 双鞭 翻身搬拦 玉女穿梭 七星八步 高探马③ 单摆莲 上跨虎 九宫步 揽雀尾 山通背 海底珍珠 弹指摆莲 转身④ 指点捶双摆莲 金鸡独立 泰山生气 野马分鬃 如封似闭 左右分脚挂树踢脚八方掌 推碾 二起脚 抱虎推山 十字摆莲 此通共四十三手⑤。四正四隅,九宫步,七星八步,双鞭,双摆莲在外,因自己多坐用的功夫。其余三十七数是先师之所传也。此式应一式练成再练一式,万不可心急齐用。三十七式却无论何式先何式后,只要—一将式用成,自然三十七式皆化为相继不断矣6,故谓之曰长拳。脚趾五行,怀藏八卦。脚之所在为中央之土上,则可定乾南坤北,离东坎西。棚捋挤按四正也,采列肘靠四隅也7。
    笺注:①“李本”将“簸箕”误为“菠’;②“李本”将“撵”字省略为辇”;③“李本”之“高探马”,吴图南本为“高深马”;④吴图南本将“弹指摆莲”与“转身”作”弹指”、“摆莲转身”;⑤吴图南本此处作“共四十二手”。查“李本”多出一个“八方掌”;6吴图南本凡此处“李本”之“式”字皆作“势”。查《辞源》“式”为“规格、榜样”意。“势”为“形式、趋势”、“态势、姿态”意。二者似均可,但若用于具体拳招,似以用势为宜。“李本”强调“应一式练成再练一式”,此为拳法古朴简易之证;7自“为中央之土”后,吴图南本为“八门五步,以中央为准”,而无“李本”之“则可定……四隅也”一段。自“四隅也”之后,“李本”为八字歌、三十七心会论、三十七周身大用论、十六关要论、用功歌”等内容;而吴图南本则无。且两相比较,前后顺序不同。读者可比照异同。不知是吴图南本与"李本”抄手讹误,还是原本便不出于一本。待考。吴图南本仅止于“授秘歌”,以后“杨本”、“吴本”、“李本”之相关内容则无。以“李本”之八卦方位看,“乾南坤北离东坎西”正是先天八卦太极图方位。俞氏所传乃先天拳,与宋氏家传三世七虽不同宗,但均名“太极功”、“十三式”或为“失天拳”道理一致也。
    原文:棚捋挤按世间稀,十个艺人十不知。若能轻灵并坚硬,沾连粘随俱无疑。採列肘靠更出奇,行之不用费心思。果能沾连粘随意,得其家中不支离。
    笺注:棚捋挤按,即四正,採列肘靠;即四隅。四正四隅即八门八卦也。此八门为显于外者,其含于内者则为八劲八法。八劲以棚劲为首,棚劲是诸劲之总劲。棚劲八卦为坎,意如水之浮力;捋劲八卦为离,如火势之空灵挤劲八卦为震,意如雷电之闪进;按劲八卦为兑,如沼泽之沉陷;探劲八卦为乾,乃用整劲也;列劲八卦为坤,乃用断分之劲也;肘劲为八卦之艮,如山势之倾倒;靠劲八卦为巽,如风吹物也。然八劲之关键在“若能轻灵并坚硬”,“得其寰中不支离”。轻灵并坚硬是外示柔软内含坚刚。得其寰中不支离,即守中用中,力不出尖,力不方直。故八劲必以中定为体,有中定劲然后有八劲,是谓得其寰中。
    原文:三十七心会论
    腰脊为第一之主宰,猴头为第二之主宰①,心地为第三之主宰②;丹田为第一之宾辅,掌指为第二之宾辅,足掌为第三之宾辅。
    笺注:①猴头即喉头,男性喉结。本书下篇即有“三要猴头永不抛”句。即不可仰头露喉之意;②心地,《太极拳谱》(人体版)作“地心”。结合全段文字理解,此节所言是说内功心法不涉外部,故名“心会论”。腰脊在太极拳中之作用是第一主宰,这说得无比明白。腰为主轴,脊主运化,武禹襄所谓”刻刻留心在腰间”,又谓“动牵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腰如车轴’(见《十三势行功要解》、《太极拳论要解》),特别是王宗岳说“命意源头在腰隙(见《十三势歌》),都是在强调腰与脊的重要支配作用。太极拳功就内丹修为言乃动功;最终要练到大小周天通;腰与脊均为督脉所经过的地方。而在对待较技时,劲力也要相对放在后面腰脊上。所以说腰脊是第一之主宰。喉头之为第二主宰;笺注者理解是因为喉头与头顶是一体,只有收敛并上领,才能达到“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王宗岳《十三势歌》)的效果。心地之为第三主宰,古有说“心为太极”,又有“先在心,后在身”之说;心乃藏神之所,即心神为主宰。太极拳功深,是肢体自然反应,故肢体之关要是腰脊,而心神反倒退而其次。腰练的是命门;是先天气,失天气“觉知”对待在先,而心神为后天识神,相对而言倒显次要了。经梧师曾说功夫上身后,用则有,不用则无,就是这个意思。
    丹田此指脐内下之下丹田,古有说“腹为太极”。丹田与命门前后内外作用。丹田功成可健身,命门充实可技击。丹田可以协助腰脊作用,故为第一宾辅,手足则为车轮,实施腰脊的运儿与发劲。丹田与命门为根,就人身太极言,手与足皆是梢节。凡以足为根,便不是太极劲,不合太极之理。“足为跟”是指发劲之一瞬间。本质上腰(命门)与腹(丹田)为根本。(待续)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