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宗師鄭曼青
取自時中學社會訊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十一月三十日(第十七期)
羅邦楨謹案:本文之發現,緣去(七十二)年十一月訪台返美,攜回久存於弟處之舊文稿一束。後因日常事冗,迄未拆閱,今夏旅行美東紐約華盛頓DC等地月餘,歸來後得數日閑,突憶及此,乃翻篋得之,而檢閱之際,忽睹 曼師此文,深感詫異,因不審何以在此束中也。是文乃 師作後迄未發表者。而今師歸道山八載於茲,思念及此,既感愧負,亦不禁黯然無已也。惜此文寫作日期已不可考。唯余來美已逾十稔,據此,則此文當為十餘年前之作也。用特投寄太極拳雜誌,俾與海內外太極拳同道共享之。原文無標點句號,特為標誌,俾便讀者耳(七十三年九月於舊金山)
太極拳何謂其然也,以其窮陰陽剛柔之變化,而具有太極之體用與至理,譬如動則筋柔,屬乎陰,定則氣剛,屬乎陽,是以柔形於外,剛藏於內,然剛屬於氣,內斂入骨,柔屬於筋,外縈四體,故陰極陽生,陽極陰生,陰不離陽,陽不離陰,各至其極,而生變化,是謂太極。
太極生兩儀,兩儀天地也,是謂一陰一陽之為道,陰之與陽,譬猶彼之與我,男之與女,剛之與柔,開之與合,虛之與實,浮之與沉,呼之與吸,此皆有內外取舍之別,故此運動之練習,貴在合步而推手,倘不得其人而同習,則與空氣互相鼓盪,正所謂虛則實之,與人之有彼此等耳,學者固能悟澈此理,其庶乎近之矣。
吾嘗謂文藝之難精者,莫過於書法,意者以為詩文詞賦,可改而至於工穩,繪事可隨意而生變化,惟書則不然,有定形而不能增損,且左右上下與行列及齊頭并尾,具有定式,又不可牽受拘束,則失其自然之趣,然甫落筆,便已判生死,不可移易,是以難能也,雖然書法,固為文藝之最難者,而太極拳之運動,吾猶以為過之無不及,書法之原則,不過有八,所謂八法也,太極拳却有十三式,所謂十三勢長拳也。
其注意範圍,書不過四正四隅,及中央之為九宮,太極拳運動須注意之處,自顛頂至湧泉穴,自肩至腕肘及掌骨與手指,下至胯膝腫趾與足心及胸背脅腹等處,却有二十餘點,均須同時照顧,而且,一動無有不動,則百骸俱要鬆淨,與書之難易較,則不可以道里許,故太極非少林之比,正如所謂尾閭攝,百骸一,百骸一,則其他可弗究焉,太極則不同,謂「尾閭中正神貫頂」,求氣通任督二脈,先通督脈,則氣由骨中行,旋復繼通任脈,由筋絡中行,歸乎丹田,以視少林與瑜珈,僅通任脈,不經督脈,之由骨中行者,其易不替約三分之一,且只修性不得修命,在道家此為坤宮,亦猶捷徑,僅得其半耳,豈大丈夫求精氣之變化者乎。
吾茲簡直言之,太極拳純任自然,即老聃所謂專氣致柔能嬰兒乎,又謂牝嘗以靜勝牡,乃以柔克剛也,故習太極拳運動者,其身心之強健,可指日能見,以四兩撥千斤者誠非虛言語,是以老聃曾得太極變易之理,百居其五十,而孔子之時中,得太極不易之定理,亦百居其五十,不易之定理,乃太極拳運動之重心,能隨時權衡其重心,而操縱之在我者,得時中之妙用也,此即我之太極拳重心則有關乎力學,然乎否與,待證之於世之賢哲。
*註:本文登載於民國七十三年十二月一日太極拳雜誌第三十六期中。
時中學社秘書處 啟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二 年 十 一 月 三 十 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