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Tuesday, June 13, 2006

如何發揮「以柔克剛」的真實技能

作者:余武男 老師

一、緒 言

 ※ 顛覆武術的武術

武術運動在東西方不同的文化上,並沒有太大理論差異,其講究要求的,不外乎是剛強、勇猛、快速、精準;以剛強如百鍊剛、以快速如脫逃兔、以勇猛如山大貓、以精準如高空鷹;應在迅雷不及掩耳的瞬間,給對手致命的打擊,這些理論,是武術的理則、是武術的不二法門。唯獨太極拳顛覆了這個理則,逃出了這東西千古的強力框框。它主張的是以柔克剛、以小勝大、以弱勝強、以慢勝快。如此違悖了常理的見解,往往使大部份武術界人質疑,使一般人感到莫名。如何能達成以柔克剛、以小勝大、以弱勝強、以慢勝快,這種顛覆了一般武術法則的理論,如習者無法以實際的技法,表現出來、只以拳袓宗師的經論,來炫耀吹噓,勢必落成清談、空玄、惑眾、最後言者諄諄、聽者渺渺、嗤笑有之、誇讚者無。
  武術,不論是內、外家或東、西方,最後總要在技擊搏鬥上顯露出勝敗,而定其優劣;若僅以祖師楊氏的楊無敵、與先師鄭氏的譽滿中外,來炫耀太極拳是如何的絕世無雙,則各門武術皆不會信服!反觀歷史上各代武將青史留名者有之,英雄俠士誌記歌頌者有之,即使綠林好漢,亦野史傳奇者有之。何者為優?何者為劣?各自吹噓,相互評擊。
  今日吾輩以太極拳傳承者自居,必須秉承拳祖先師的《拳經拳論》,細心的研究、專心的探討。對師授心法要誠心的學習、恆心的苦練。最後達到:說得到、做得到,以真實的技藝去服人,始可承先啟後、發揚光大;這才是一位以太極拳傳承人應有態度與責任。
二、何謂太極拳
  太極,是中華民族祖先在長遠的歷史經驗中,對宇宙萬物認知所定出來的一個具有哲學性的名詞易理:無極動而生太極、太極分兩儀,兩儀者乃陰陽是也;陰陽之涵義甚廣,如老少、如方圓、如晝夜、如男女。在武術上,以太極命名者,太極拳是也。既然以太極而命名,其理自然是以太極之陰陽理論演化為其基礎。
  陰陽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哲學術語。在拳理上如虛實、如鬆定、如合開、如曲伸、如原空位、原體位【註一】,由陰陽之互動、虛實之互換、盈餘之互補、消長之互濟,在拳理上演化而達到:粘貼連隨不丟頂、使對手在粘貼連隨不丟頂的技藝下,無處可脫,無機可攻、無力可使,這就是拳論所說陰陽相濟,陰不離陽,陽不離陰之真功夫,如此以「技」服人,才是太極拳之真功夫,故名之曰太極拳。斯「技」之巧妙乃在「鬆柔」、「輕靈」,所以有鬆柔技法之說,亦即是〝柔克〞之理。其要點在:
(1)、粘隨要不頂
(2)、貼隨要不丟
這是粘貼連隨不丟頂的太極真功夫。
【註一】:太極拳學,宋志堅,民國59、12、1出版
三、推手與鬆柔
  ※推 手
  推手依程序分定步推手與活步推手,推手是訓練太極拳功夫最重要的一環。沒有推手之訓練,談太極功夫是緣木求魚、是空中閣樓,永遠無法實現,尤其是定步推手的訓練。因定步推手要求的是走化外力時「定步不能移」.因此你必須在頸、肩、肘、腕、腰、跨、膝、踝等關節之鬆弛,全身上下用柔來化解對方力來,才不致於被推倒或移步,所以訓練鬆柔是推手必備的主要條件。
  ※鬆 柔
  鬆柔二字,舉凡太極拳習者無不朗朗上口,如數家珍。但如何鬆柔?如何才是真正鬆柔?則見仁見智,各說各話。今天筆者以師授學習之經驗來談談鬆柔。
1、肢體方面的訓練
  人體的結構,往往因長期的生活習慣 差異,或工作需要的不同,而造成肢體無法平整勻稱、伸張或發育。鬆柔的訓練,就是把全身的關節作最大的開張,使連接關節的韌帶伸張性加大、使結合肌肉的肌腱扭力加強、使每一塊肌肉的活動範圍擴張;使人在任何不同的角度下,不管是曲、扭、仰、轉、側、斜、偏、 倚,均能安逸自在,使全身上下無有阻滯處,無有不舒暢處。這是肢體鬆柔的基本要求,正是以柔克剛技擊的第一課題。此一訓練各家師承,自有獨到,這裡不遑多談。
2、精神心理上的訓練
  在任何運動上,賽員要有完全的表現,心理的影響是佔相當大的比重。在運動心理學上,一個運動員心理的障礙,是絕對地影響他在任何運動場上,能否完全表現的差距。諸如比賽環境的變換,所造成的生疏感,背負支持者所期待,產生的壓力感,對自身勝負,過度在意,所產生的緊張或慌亂感,在在都影響運動員的成績表現。當然,武術亦是運動之一,尤其是以「意」為主軸的太極拳,更是要注意精神心理的建設,以靜制動之「靜」字,即是講精神層面的心理狀態。不緊張才能靜、不慌亂才能靈,能靜才能全神貫注,能靈則能明查秋毫。一個太極習者,因心理有任何一種障礙存在,必造成身體上、或韌帶、或肌腱、或肌肉不能協調而發揮整體功能,自然在實用上,難臻理想。這些心理狀態,所顯露出的現象,我們可以在一個宴席中,喝得全醉的人發現到,當你去搬抬他時,你會覺得他全身軟綿綿地,無處著力。即使分佈的拮抗神經,已呈現麻木而鬆弛、抗拒意識已近消失,全身關節、韌帶、肌腱、肌肉,已完全放鬆,所以變得極度柔軟,毫不著力;因無抗拒,所以重心下墜,變得無比沉重。因此,精神心理上的訓練,是學太極拳技法的第二課題。
3、神經觸感上的訓練
  在西方的解剖學中,我們知道人的每一吋皮膚上,有六千個末稍神經,這些神經,主宰著人體對外的觸感反應,如冷熱、痛癢。它除了直接反應之外,並經由傳遞系統,把這些感覺輸入腦部,使之儲存於腦細胞內,並因學會,而有熟悉反應的本能,如遇冷要添衣增溫,或取暖,如遇熱要脫衣降溫,或取涼等等反應措施。這些皮膚上末稍神經之反應作用,在太極拳上稱為「聽勁」。聽勁不是指耳聰之程度,而是指我之全身皮膚與人接觸時的「靈敏感覺」程度。
  現今,許多太極拳習者,只是想把聽勁練在手上。當他們在玩推手時,一心想用雙手去應付對方,若對方手一搭上己身,便會全身緊張、動作慌亂,暴脫暴走之現象即出現,這完全不是太極的表現。經論:手非手全身是手,由此可知全身皆是手,所以聽勁訓練,是要練到全身處處有、寸寸有、分分有;要到處處能「掤」、處處能「 」、處處能「採」、處處能「發」,這才是太極拳聽勁的真義。
  又,所謂「觸不及身」這句話也讓許多太極拳習者,把聽勁練在手上。由上述〝手非手全身是手〞,那麼反過來說:手亦是身、身亦是手,何來有身手之別呢?由區運、全國性、到國際性比賽,大部分選手一上場,常以雙手掌,岔住對方之雙手腕節,深怕對方之雙手觸及己身,這可說是太極拳比賽的一大笑話。所謂觸不及「身」,乃指人之表裡、內外之分,而非手與身之分。聽勁,是要練到周身處處敏銳,時時不讓對手把力,滲入我手身之裡層,其讓它遊走於我手身之表層,如毫毛之觸於髮上、如塵埃之落於膚上,絲毫不影響我手身之活動,所以要練到周身處處可以讓人「觸」’周身處處都不會讓人「及」,此才是太極拳鬆柔輕靈的真功夫。
  因此,聽勁的訓練,是要建立我們身體上每一部位神經反射與記憶的功能。讓它對外物入侵狀況的反應能熟悉、能靈敏、能自然、能順暢、能安逸、「渾然一體」,處處「上下貫串」,這才是訓練太極拳技法要求的真義。
四、以柔克剛的真實技能
  一位太極拳的學習者,經過上述三項的訓練與考驗之後,身體應能隨意曲伸開合,神情能安逸自在、神經能敏銳輕靈,此時太極拳功夫已近化境了。
  太極功夫之「借力使力」、「四兩撥千斤」是藉由上述三要件而自然形成的。當對方直攻你一尺,你能退引一尺有餘,左側攻你一尺,你能左旋一尺有餘,右攻你側一尺,你能右轉一尺有餘,且攻擊之力不分是十斤、百斤或千斤,其奈我何。外力之所以會在我們身上產生作用,乃是我身承受了對方的來力。若我不予承受,則十、百、千斤皆完全一樣,無分大小、無分強弱,皆不及我身,故無作用。就如同一顆萬斤巨石,即使由高處滾落在你身旁有毫米之差,或是能依其來勢,稍加側身轉讓,使它由你身旁滾過,因這毫米之差,使你毫髮未傷。何況僅是十、百、千斤之力,只要有毫米之距就無法傷及我身,這毫米之距,也就是「觸不及身」的境界。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