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Wednesday, June 21, 2006

Taichi Relaxation Exercises

Master Huang Hsing-Hsien, a top disciple of Cheng Man-Ching, demonstrates his 5 relaxation exercises.

Tuesday, June 20, 2006

Professor Cheng Man Ching: Taichi Chuan 37 Postures

Professor Cheng Man-Ch’ing performing the taichichuan 37 postures.

Thursday, June 15, 2006

10 Essential Points of Practice for Tai Chi Chuan

by Sifu William C. Phillips

Approach: Approach Tai Chi Chuan with no preconceptions. Experience it as meditation, physical culture, and as an exercise of ch'i. You may develop self-defense along the way, but you may also develop that which is truly supreme and ultimate.

Patience: Every person is an individual. Some things will come quickly, others slowly, and some, perhaps, not at all. Know that each person develops at his own pace. The student competes only with himself. Therefore, a student should not feel that he is falling behind if a fellow student develops a skill in a month that he cannot acquire in six. The student may develop more quickly in another area. But even f not, remember that progress in Tai Chi Chuan, for most of us, is measured not in months, but in years.

Perseverance: While most students experience some benefit from Tai Chi practice within the first few weeks, Tai Chi is the practice of a lifetime. Ever increasing benefits of Tai Chi Chuan accrue with the decades of one's practice. Practice should be morning and night all the days of one's life.

Straight Spine: This facilitates the flow of ch'i up the spine.

Breathe To the Tan T'ien: This develops ch'i.

Empty the Mind: Tai Chi Chuan is meditation. This improves sensitivity to input, ability to react, to concentrate and to be sensitive to and to control ch'i.

Single Weight: This enhances internal sensitivity and improves balance in the form, push hands, and self-defense.

Feel Air as Substantial: If the air has substance, how much more substance will even your most supple opponent have? Also, this will aid in doing the form smoothly and at an even pace.

Softness Through Root: Develop your foothold so that five or six strong men together cannot push you. Also, develop your ability at neutralizing and softness so that you need never use that root. In this way, while having substantial root, you will always feel light and supple.

Benevolence: Never try to harm anyone in practice, teaching, or demonstration. In push hands and self-defense, as in form, you are competing with no one except yourself. If you feel a need to overpower your partner in practice, then your real need is to overpower your own ego. Your partner is there to help you develop your skills, and you, his. When you are pushed by your partner, it is not your partner who has pushed you, but rather your inability to neutralize the push that has pushed you. You will be "unpushed" when you have sufficiently overcome yourself in body, emotions, mind, and spirit.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Tai Chi: Perspectives of the Way and Its Movement, July-August 1981, Vol. 5, No. 4

Sifu William C. Phillips began his study of the martial arts in 1965. He currently holds fifth degree black belts in Karate and Ju Jitsu. He began his studies of Tai Chi in l967, studying with Prof. Cheng Man-Ching from '70-'75. Sifu Phillips became interested in the field of holistic health in the early 1970's, when a lifelong allergy problem was alleviated with herbal medicine. Since then, Sifu Phillips has studied widely and tried to bring experts in the field of holistic health to the public's attention, most recently through running annual holistic health weekends at the Fallsview Hotel in the Catskill Mountains of NY.

Wednesday, June 14, 2006

杨澄甫的太极功夫

作者:张义尚
澄甫太老师,健候先生之次子也。赋性聪慧,敦厚酷似其父。其拳法雄浑开展,松软沉实,与其祖及伯父,有三代无敌之称。我于前民一九三零至三七年间在上海,武术界一致公认,论太极功夫,当以澄甫先生为巨擘。先生早年,在北京教拳。清庭倾覆后,其弟子陈微明首先南下,于上海办致柔拳社,学者风起云涌。随后先生与其高足武汇川、李雅轩等,亦相继南下,教拳于广州、杭州、南京及上海,至今凡是学杨式太极者,皆系先生之直接或间接传播也。武汇川先生之徒孙李天骥,根据汇川先生所传之架式,编简化太极拳,解放之后,推行甚广,于发展体育事业,增强人民体质,作出了有力的贡献。先生之徒郑曼青者,至今在美国纽约,教授太极拳,纽约大学之太极拳讲座,次具有教授资格方能听讲,是先生之拳,不特风行海内,亦且远播异域矣。
  关于澄甫先生之功夫:有杭州全国国术比赛第一名之某君,留杭州国术馆任教职,进澄甫先生任该馆教务长,专教太极拳,某君不信太极拳有技击作用,屡欲与先生较,先生皆谢绝之;一日早起,某君忍无可忍,乘先生浴面之际,即骤出手袭击,先生顺势一绷,将其粘起离地,随手一放,跌入办公桌下,内脏震伤,吐血数口。家师李公雅轩于太极拳体会随笔中云:“我与杨老师推手时,有一种很特殊的感觉。只要一搭上手,便感觉没有办法,身上各部都不得劲了;杨师虽是很松软的轻轻往我臂上一沾,我不知怎的,便觉着身上各部,都被其管着了,犹如撒下天罗地网一般,我无论如何动,总是跑不脱,都是与我不利。杨师之手虽是稳稳的轻轻的往我身上一放,而我便感觉着这一手来的非常严重,动也不行,不动也不行,用大力不行,用小力不行,快动不行,慢动也不行,用刚劲不行,用柔劲不行,无论如何总是不行,我如同与妙手奕棋一般,人家一动子,我就没办法了。杨师虽是稳稳静静的样子,但我不知怎的,就感觉着提心吊胆,惊心动魄,有如万丈悬崖将要失脚之感;又如笨汉下水,有气隔填胸之感,又觉自己如草扎人一样,有随时被其打穿打透之感;有自己的性命自己不能保障之感;然杨师却是并未紧张,并未用力,并未动什么严厉的声色,只是稳稳静静的一起一落、一虚一实的缓缓跟随而已;但我就如捕风捉影,东倒西歪不已,如不善滑水者着溜冰鞋立于冰上,倒与不倒操于人家之手,自己丝毫不能自主了。如以上澄甫老师这种功夫,我一生在太极拳界中,还未见过第二人有;我自己虽是追随杨师有十余年之久,但以天分不够,未能学好,多说着也不过有杨师功夫的十分之二三而已。” 以李师功夫之高,犹有如上对杨师之感觉,其他就可想而知了。随笔又说:“澄甫先生谓古人练拳分四步功夫。一是练体的固精,即是练架子,在筋肉方面,使其增加弹力;在关节方面使其增强活动;在骨骼方面,使其坚实并精髓充满也。二是练精以化气,即行养气功夫,使饱满之精髓化成充实之中气也。三是练气以化神,即是养气藏神功夫,在气足精满之后,仍朝夕锻炼下去,它就会发现神明的灵智,无论用于任何事务,都可达恰到好处之境,不独是打拳、推手神妙也。四是练神以还虚,即是静极默笃以养虚灵之功夫,练出神明灵智后,将它藏于内心骨骼之中,含而不露,表面看来,似乎什么亦没有,然在实际上它是包罗万象,无所不有,无所不为,无所不然的,如以绢裹明珠,光泽内藏,能普一切也。”于此可知太极之妙,与道相通,无怪乎在养生技击上有出神入化之境也。
  澄甫先生有兄曰少候,性情刚暴,恰如其伯父班候,人皆畏之,不敢从学,故不如澄甫先生之知名。

鄭曼青(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

欲購書可向鄭子太極拳研究會洽詢

談心得
十數年前。有從遊者問余曰。先生身兼五藝之長。生平究以教何藝為樂意。曰。以教太極人為最樂。聞之者甚以為疑。曰。似近粗豪馬。曰。是非爾所知也。此為人生哲學之結晶者。以其精微而論。較習一切文藝之難。且有過之。決非一般武事可比。曰。願聞其詳。曰。余弱任詩書畫三課教授。以教書法為樂。以其含有強身運動之益。強壯將屆之年。流離入蜀。以醫餬其口。不意醫運大行。人皆譽之曰濟世活人。然余則以寢食無時。苦不堪言。且日與愁眉苦臉相對。肩人以生死之話。待有笑容焉。則余已不得而見也。惟教太極拳。不獨可以袪病延年。心神愉快而已。少長咸集。善與人同。效老萊子之兒嬉。耄年不倦。勝華元化之禽戲。專氣致柔。真可謂康樂無疆。若問余四十年之心得。卻只有十二字。曰。吞天之氣。接地之力。壽人以柔。曰。請言其效用。曰在人體則氣乃率血而行。故氣旺則血旺。天富有大氣。多取之不以為貪也。力在人體有大用。地貴有載力。倘能接其毫厘。則為用亦無窮矣。致柔則老氏所謂。能若嬰兒。則壽亦可以無疆矣。惟此三語。在人身亦為三才。得天之氣。則位於上之顛頂泥丸宮一內。可以增長其靈氣。下則為地。接地之力。則足底心之湧泉要穴。可以增長其根力。中為腹部之丹田要穴。在腰線間。得能專氣致柔。則腰若活潑潑地。則腎氣自足。壽能增加也。然習之之法。亦甚簡易。一、隨時得有空暇。便覺以泥丸宮頂天。吞天之氣。沉於丹田。二、得有行動。或端坐。或暇立時。在注意所及時。便欲將足心貼地。進而則欲足陷入地。久之則欲以我之足力。與地心吸力相接。能至此。則我之足已有根矣。三、丹田。古人所謂行坐處臥。不離這箇。是要以心與氣。相守於丹田。如雞之孵卵然。此所謂知止。止於至善之地。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又孟子所謂養吾浩然之氣。則皆不離乎丹田也。然此區區之心得。倘能篤而行之。決非等閒之運動可此。袪病延年。猶易事耳。

去三病小引
自修新法之作。專為限於工作時間。及婦女忙於家政。與遠道不得許可從學者。予以便利。較函授尤為簡單。然此著重傳授功架之縝密方法已耳。偏於體一方面居多。太極拳原為有斯有用。若必欲求其深造。屆時可參閱拙著太極拳體用一書(英文本)。以及鄭子太極拳十三篇(中文本)。自可了。惟自修之始。首要務去三病。以不佞四十年之經驗所得。能去三病者。篤意遵行。未有不如願以償。天資若稍鈍者。亦不過費人一己十之功而已。然其病人儘知之。法亦淺近。類多因循自誤。不肯果決行之。憋少時亦坐此病。是以言之較切耳。茲約述如下。

第一為無恒之病。仲尼所人而無恒。不可作巫醫。巫之為醫。非正術也。無恆尚且不可。況由哲學而科學之太極拳乎。太極拳以柔克剛。與專氣致柔之旨。則本乎易與黃老之哲理。至於牽動四兩撥千斤之作用。施諸事實。此乃科學之千斤頂。俗名之曰壓不煞之力學作用。是已成哲學與科之之結晶體。余尤以為中西文化之通。得利賴為橋梁也。豈獨體用之裨益已耳。若無恆而學此拳。不僅為多此一舉。亦徒有寶山空入之歎。豈不惜哉。憋每恨少日無恆。屢以體弱而習國術。稍得裨益而便輟。旋至三十九年以前。病癆瘵莫能興。得復習此拳而痊。遂決心不使再輟。當時即將全套拳架。以極快之練法。僅費六七分鐘練畢。且早晚只練一套。以期不輟而已。然余當時實亦忙碌。除教課與校務外。連自修也日無暇晷。由是以往。不久卻更有進矣。早上起床。非先練拳。則不事盥洗及朝餐。每晚睡時。不先練拳。則不得上床。如是者久之。養成習慣。遂不復輟。其意以為人生以樂為助人。不惜一切之犧牲。今則謀自身之健康。得以袪病。僅早晚費數分鐘而無恆。則又何足言推己以及人也。是以自悔其蠢。乃決意痛改其非。

第二為貪多之病。俗謂貪多嚼不爛。老氏謂少則得。多則惑。信矣。憋少有忘年友魯堅號塍北。餘姚人。遊雁蕩將歸。過我曰。昔之君子臨別贈言。我亦欲有一言相贈。君家鄭虔三絕。君善繼之。必傳無。君病貪多博學。恐致無大成。聽我言。只攻詩書畫可矣。余從之。此老余益友也。余有所成就。皆此老之所賜。不能忘也。易之謂易則易知。簡則易從。習太極拳不能異乎是。今得傳授一式或二式者。必須潛心嫻習。而默記之。方能有得。不然未有不惑也。民國廿七年春。余主湖南省國術館時。國術為該省全民眾之運動。不論男女老幼。皆得學習。余欲普扁推行太極拳。故於每兩箇月內。即調訓全省各縣國術館長及教官四十人。余親授之太極拳。以時間不敷。故決計刪削。以成簡易拳套。太極拳原僅有十三式。以沿傳既久。式增繁。練習費時。不易普及。余乃刪減為三十七式。已較原有之十三式。增多廿四式。此亦因時制宜。忽以余著之簡易太極拳以為簡也。勝利還者後。持此稿之滬,商諸陳師兄微明。亟稱之曰。適與予同意。斿為序以表欣賞。微明君子儒也。決不阿其好以成其惡。間亦有無知者。疑余此舉為非。殊不知為絕學闡揚之苦心耳。亦只可置弗論也。

第三為求速成之病。所謂欲速則不達。誠知言矣。務期水到渠成。非可強求。古人對於文藝。嘗謂要沈浸穠郁。含英咀華。又所謂渙然冰釋。怡然理順。余謂習太極拳。亦必如此。且此拳術不僅體用兼賅。心手並顧而已。然必須悟徹哲學之原理。獲得科之實用。則裨益無窮矣。總此三。得能無法解除。便可順利邁進。了無阻滯矣。

三無畏

欲習太極拳之運動者。其動機不出數點。約言之。有為多病體弱者。因求健康而學也。有為以防不備為自衛計者而也。有為震其術之奇妙。爰求真理而學也。此外有如乘興而來。與隨波逐流及無恆者。不在討論之列。我所謂無畏者。崟為欲下工夫者而發也。

一、無畏喫苦。怕喫苦。則無進程之望矣。拳論所謂其根在腳。怕喫苦。則腳之落地不得生根。是以腳部之喫苦。有益於心臟及腦部則無疑。其基本方法。初學者早晚抽三五分鐘之暇。以一腳立地。左右調換。逐漸久。逐漸低坐。注意氣沉丹田。足心貼地。不可絲毫勉強。站樁時。必須出食中二指。扶於椅角或桌邊。使其平穩站定。嫻習後。便去一中指。只用一食指扶站。久之則站更穩。可嘲不用扶。而自然站穩矣。繼此則採取提手及手揮琵琶二式。多下站功。又預備式亦為站樁之渾元功。單鞭為開展功。此於體用皆有莫大之裨益。不可忽視也。

二、無畏喫虧。太極拳要訣曰。舍己從人。舍己從人哪有不吃虧。故髯之十三開卷。便謂要學喫虧。何謂其學也。聽人進攻進擊。非獨不抗。且不還手。尤要黏連貼隨。方能輕輕走化。此意匪淺學及粗者所能。況初學者焉得不喫虧。若畏喫虧。莫如弗學。願欲學之。莫若學喫虧始。學喫虧。便是不貪宜。貪小便宜喫小虧。貪大便宜喫大虧。反此者。即是吃小虧得小便宜。喫大虧而後可以得大便宜。有智慧者。必欲得體用之實。將何從下手。老子不有云乎。專氣致柔。便學得喫虧之妙法。則已不畏喫虧矣。歌訣所。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則已得致柔之效用矣。

三、無畏厲害。老子所謂。兇無投其角。虎無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也。又曰。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又謂。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然則兇虎兵刃。亦天下之厲害者。猶不足稱。而反獨稱喻柔弱之水。以其至柔。莫能勝也。是之謂及吾身。吾有何患。縱有兵刃爪角之利。不足為畏也。倘有所畏懼。則精神與體質必緊張。緊張便不鬆。不鬆何能柔。不柔便是剛。故真能洞徹太極拳之原理者。便具有大無畏之精神。亦猶孟子所。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善養吾浩然之氣。此亦老子所謂專氣致柔。又何厲害之可畏也。

太極拳與體育 鄭曼青

鄭曼青髯號玉井山人,籍浙東永嘉,弱冠任北京都文藝術兩大學詩畫教授,曾任華岡文化學院教授及國大代表。早歲以身體羸弱從楊師學太極拳,陳師伯微明謂「得澄甫師口授秘奧,他人所未聞也」。歷任黃埔軍官學校教官及南省國術館館長,在美國創立時中學社宣揚文藝及太極拳不遺餘力。且數十年致力於經學,著有學庸新解,及論語釋旨,與曼髯三論,曼髯書畫集等多種。

我早年練拳的感受

以我個人的感受,覺得隨便什麼運動以及娛樂活動,都比不上太極拳,我早年的身體壞的很,壞到不能再談了;醫藥都沒有辦法把病治好。結果練練太極拳,沒有吃藥,也沒有打針,就這樣一天一天自然好。我患的是肺癆,在從前是一種很厲害,很可怕的病,我自己也覺得不行了,已到了西藥中藥都沒有辦法的時候,練練太極拳就得救了。太極拳真的是有意想不到的功效。比方說,我們知道肺癆有咳嗽、吐血、發熱、肺部痛等症候;當肺部痛時,可能肺部空洞很多,有人認為到這種地步的病人,一兩天就會死了;可是我在六個月中,咳嗽就一天一天的見好;吐血也漸漸的沒有了。肺癆的咳嗽並不很厲害,只是一天到晚不斷的咳就是了。發熱並不太高,半年後發熱也漸漸退了。居然在兩年以後,身體完全好了,真想不到。可見太極拳對人體健康方面的功效,不是其他隨便什麼方法所可比擬的。

後來兄弟覺得太極拳很有益處,於是也教教同學,發現學生練太極拳對胃病,甚至五臟的病都好。要是練太極拳能夠繼續不斷的話,癌症是不會生的,我也從來沒看見過學生患過癌症;不過,如果練拳馬馬虎虎,沒有興趣,或者沒有恆心,那就不敢說了。

氣沉丹田可治臟腑疾病

目前美國認為最重要的是心臟病,十年前兄弟在美國見到的報道是兩分鐘可以死一個人,癌症四分鐘死一個人,像這樣心臟病死的人雖然也很急,以我中醫的觀點來講,這種還能用心電圖檢查的慢性患者,並不是心臟病。因為心臟病一發病在兩個鐘點內絕對無法救治,若是檢查診斷拖了多少年還沒好的,這應該叫做心包絡病,並不是心臟病,這句話各位聽起來,一定以為很奇怪。實際上中國對這包絡病可以治療,心臟病則不能救治。但這種包絡的病到最後,要比心臟病急得多,幾秒鐘就可死人,可是仍然可以救治,因為人體五臟最急的是肝,這條路是由肝木生心火過來,所以特別急。練太極拳要氣沉丹田,心能沉下,便絕對沒有這種病,因為心包絡會比別人強一點,外感風寒不至於侵襲到心包絡,以至慢慢的影響到心臟,這種病我所見的,我所治的很多,而且在中國醫學上講得比較詳細。那麼練太極拳的功效,對最厲害的癌症、心包絡、心臟病等等,都不成問題,尤其胃病更容易治好,腎臟病也很容易恢復健康,總之,對於人確有好處。

太極拳的最大功用是「鬆」

今天我以為太極拳這樣優良的運動,不僅在中國是第一,在全世界也是第一;任何拳術,任何運動,都不能比。為什麼呢?因為它有一個至高無上的道理存在。

第一就是太極拳講「鬆」。這個「鬆」字,我學太極拳五十年了,到了前年才悟到其中道理。為什麼鬆有這麼大的好處?當時只曉得講鬆、鬆、鬆,但究竟什麼叫做鬆;怎麼能鬆得很乾淨,這句話很難講明白。前年悟通這個道理,我才想到我老師澄甫先生所講的。他不大會講話。一天到晚坐在哪兒,可以不發一言,不問他他絕不講話;但這個「鬆」字,每天總要講個幾百回,我甚至連耳朵都灌滿了。他還講了一句話,更是奇怪,就是「不跟你講這句話,你三輩子學不到的」,我就懷疑,難道講一個「鬆」字,我就三輩子就不到嗎?現在想起來,不但三輩子,也許六輩子還學不到。我現在更深入的講一句,你們就會很容易的悟到怎麼叫鬆。比方說:我們現到一個佛殿去,前殿有一個彌勒佛,很大一個肚子,笑笑的,他是拿一個布袋,人家講上頭題著:「坐也布袋,走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這是什麼意思呢?這就是說:人不但自己是個布袋,甚至於一切----兒女妻子、功名利祿----無一不是布袋,尤其自己這個布袋最難得放下。所以講什麼「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什麼「一下子頓地可以成佛」等等,就是講不容易放下。練太極拳是難,就是難在自己有意識擋住,我不能進步,是自我意識擋住了自己,沒有辦法打通,這一點實在是太極拳最難的關頭。

人類唯一自強之道

不過太極拳對我們身體的保健功能,更沒有任何方法可以比擬,隨便什麼拳術,隨便什麼運動都不能比。西方現在的運動,我看起來都是摧殘,都是互相摧殘,或者自己斲傷自己身體,對於人的健康,並無任何補助。只有練太極拳才是人類唯一的自強之道,確是比醫藥都好的一種辦法。任何疾一到要靠醫藥就不行了。我從那麼壞的身體起,這五十年來沒有病過,在座諸位除非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跟我差不多以外,別人還不行呢!起碼牙齒、耳朵、眼睛都比不上我,為什麼呢?那就是太極拳的益處。太極拳為什麼有這麼多益處呢?各位想一想,人身是由「氣」和「血」所組成,養氣則氣旺,就能生血,經脈也能夠暢通,這就沒有病了。一切健康人的五臟一直連到頭部、眼睛、耳朵、牙齒,如果氣血經常灌注到各個部門去協調,那會生病,這就是太極拳特有的好處,所以我在此地講這個題目,就是希望大家不但要自己的健康好了,還要慢慢的推達及別人的健康;不但是我們自己中國人,還要推及世界各國的人。孔子所以講「有教無類」,所有人類的健康,我們都是一樣的關心。有這麼好的健身法子,我們應該把它推廣開去。

培養有恆的七分鐘

現在,我們再講拳該怎樣的練法。依兄弟經驗,那根本的問題就是你們覺得時間不夠,我是早上練七分鐘,晚上七分鐘,似乎我是很忙的樣子,不然怎麼沒時間呢?其實不是沒時間,也不是很忙,而是對有恆的觀念太差了。比如說,從前把身體練好,就把拳丟下去,這是我歷年來的經驗,只要一天你放棄,你慢慢就放掉了。練拳一定要有恆,所以我的早晚祇練七分鐘,就是要把恆心拿出來,先使有恆了講,多一點少一點無所謂。我用七分鐘練一套拳,一百多動一套拳只用七分鐘要練得很快。為的是有恆最重要。養成有恆;我有一個方法,一早起來,沒有洗臉,沒有吃飯,離開床就得要動,千萬把這件事要控制好。如果今天很忙要出去,我早點起來,非要把這件事解決了不可。如事情的確很急,必須提早出來,而且已經起遲了,那我飯可以不吃,拳一定要先練,洗臉摸一摸就行,不必那麼久,時間就不會浪費了。到了晚上看見床,就想起我非要練完拳才能睡覺,拳沒有練,我絕不上床。以這個有恆的法子對付自己。人是要管的,自己管自己要嚴格,嚴格要有方法,就慢慢上來了。

要少不要多

其次是不要貪多,貪多就不能深入。你要少少的,不要以為今天只練一個動作,甚至兩個動作,一樣要練七分鐘;七分鐘已經夠了,不必多,「少則得,多則惑」,因為少而不多,你就可以深入,不必在形式上,在動作上荒廢了許多精神同時間。要學這一點東西,就要往前往深推進去。比方說我們寫字,寫字只八筆,八筆就是點、橫、直、勾、策、掠、啄、磔,要天天寫這八筆,雖然天天寫幾十字或幾百個字,不一定三十年五十年得好。也許那一個字寫一輩子都沒有寫好,為什麼呢?因為開頭這一點就沒寫好,這一橫就橫不平;這一直就沒有直正;這樣子永遠在一個環外盤旋,不能進來,非要這一點完全點好不可。要是這一點一百天沒有點好,就點一年,就點三年,這樣你以為長嗎?便宜極了,各位想不到,我六歲學字,學到六十歲才覺得有一點學懂了。天天在琢磨,但是算起來只這八筆,要多少年寫一筆!所以「少則得、多則惑」,老子說這句話實有哲理,是對的。你要真正了解它,這一筆老點老點,有什麼意思呢?它會使你深刻研究,深刻體會,往裡面深刻達到一個境界。不是普通泛泛就可以把這個地方講明白,所以有恆了以後,不要貪多,就會有很大的成就。

高深的哲理融合了物理

實在講起來,是很奇怪的一件事,你們大家打太極拳打了幾十年沒有用。但我這個身體,風一吹來,就幾乎被吹出去了的人,練兩年拳以後,很厲害的好手竟在我手上沒有打贏過。五十多年來,我也在世界上跑過一圈,遇見過不少高大的西洋人,沒有在我手上打贏過,我的一個學生有七呎一吋高,重四百三十多磅,竟然在我手上像小孩子弄球一樣。我有多大力量呢?沒有別的,就是我剛剛講的—鬆。所以太極拳說難,就是難在自己擋住自己,不肯鬆,如果真正把這個鬆字能了解,那便是好極了。我有個叫龔作漢的學生,這裡還有很多人認識,這孩子是有天份,練到五、六個月,就已悟到鬆了,連拳勢也沒有練好,就懂得如何鬆法,你說太極拳難嗎?就是絕對要把鬆字弄清楚。無論如何,要放鬆。要鬆到什麼程度呢?人家打我,再有力量,也到不了我身上,所以力量再大也沒有用,都空掉了,甚至你自己跌成重傷,那我打人家呢?把一個整個的人打出去好幾丈外,這又是什麼道理呢?這是太極拳的一種高深理論,它有一種哲理在裡頭,而且是一種合乎科學的桿槓力量。不但是哲理與科學合而為一,它能將各種自然原理合併來應用。這你會覺得很難,可是只要真能鬆透的話,什麼都攔不住你。所以練太極拳還是「鬆」為第一,這一點是我自己深深感受到的。

練拳好像陸地游泳

練太極拳或其他任何拳術,不能說說講講,就算是高了、妙了,一定要拿事實證明,要懂學理,要應用出來,不能違背自然原理,這樣才能得到太極拳的好處。我今天講得很詳細,你們可能仍覺得這一點東西,真不容易得到。比如說,學佛要放下屠刀便可立地成佛,話是這麼講,做起來真難。除了要少要恆的原則外,我現在再講一個最簡單而且最有效的方法,各位可以自己試驗的,那就是拳勢的動作情形,在我們的意念中,不在打拳,我們要比喻在水裡摸魚,也像是在陸地游泳,把空氣當作水用,意到氣到,時間久了,便會水到渠成。你們說太極拳那裡有勁,那裡能打人。抱這種觀念的人很多。比方說,颱風來了,什麼東西都被拿起來,火車那麼重也能飛起來,可見這個風的力量真是大得不得了。同樣水的力量也大極了,圍牆是很堅固的,水深不過是半腰,只要經過它盪兩盪,牆也就倒了。

氣的偉大功能在漸進

人體氣的力量,就等於水和風的力量,所以拿水來比喻我們氣的作用。很多練過太極拳的人,常常把練氣的方法搞錯,練氣不可著相,氣一練錯,不但沒有好處,害處很多。我現在講這個氣,只要你慢慢的積上去。不可求多,氣是積力,好像一張紙一張紙疊在桌上,並不覺得,每天堆一張紙頭在桌上,摸也摸不著,積上十年,你看看這疊紙有多高,一年就可觀了,它是慢慢積上去的。如果你一定要多給幾張,今天給你十張二十張,給完了就沒有紙了,貪多就是這個樣子的結果。如果少,你會永遠有恆的這樣堆上去。太極拳的氣是積力,要你慢慢的堆上去。丹田不是積氣的嗎?(丹田是在肚臍下一寸三分),但千萬不要太著意氣沉丹田。有這個念頭就壞了,立刻會出毛病。你要一起意念,它就立刻起一個反動的「意識」。況且氣的力量大極了,你要陷在裡頭,它會生種種的毛病,那怎麼辦?所以講氣沉丹田不要十分注意,不要覺得使氣吸到丹田,只要從思想上精神上注意到這個氣在肚臍上就好了。氣之所至,意之所至也。意到了,氣就到,這個氣的偉大,無可比擬。至於作深呼吸運動,氣吸足了,肚皮很緊張,胸部閉起來,氣湧到下面,上頭就浮起來,那是不行的,那立刻就成了一種反動力,要隨時用心得來的才是真氣,要常常注意丹田,慢慢的上去,所收的成效就會很大。這個問題在美國常常有人問到,多數都已經錯了,各位如對養生關心,就要注意這個丹田。所謂氣宜鼓燙,這樣是以我的氣操縱外界的自然之氣,譬如我現在用手這樣一動,這個氣被擠到那邊也已經動了,你們看不見就是了。我這麼一動,全部都動了,這叫鼓盪。自己本身沒有氣,怎麼能把外面的氣吸收進來呢?怎麼能把這個氣接牢呢?要自己常常注意這鼓逿的氣與你的呼吸和身體是息息相相關的,於是乎你就會受到這個天地之氣的好處。我們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麼動啊!動啊!是氣動,就是不休息不停止的跟著氣走,你要是這樣的運動不息,不住的氣在流轉,那你就得到好處,身體絕對不生疾病。

拳宜精簡不宜貪多

還有各位也知道,這套拳是三十多年前我把它縮短的。從前這套拳是翻來覆去,有四翻五翻之多,譬如說單鞭,有四、五次這麼轉過來轉過去,全套拳架有一百二十多勢。當時我在南當全省國術館館長,要想推廣太極拳這個國術館與別的不同,它在湖南七十六縣,那一縣都有。共有教官四五百人,我要把這幾百人在兩個月時間內都訓練起來,有什麼辦法?只好把拳勢刪繁就簡,雷同的不要,意思相同的也不要,拳的形勢從頭到尾一點也沒有改動,這樣子費了許多時間,我就把它刪減成了三十七個姿勢,再翻來翻去也差不多有六七十個動作,已經比從前少了一半,於是就這麼把它傳開來。

太極拳只有十三式,十三式就是八卦的四正四隅配了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就是以易經五行八卦的方法配上去,這樣合攏是十三式長拳,你說這十三式就算長嗎?圓的就長,莊子所講的,魚在池塘裡走,魚行千里,還是在池塘中間,這個圓的還有窮嗎?所謂長拳就是圓的,打完了再來,打一百年也沒有打完,長江大海,滔滔不絕,就是不斷的永遠不見,這個謂之長。有許多人對這個有疑問。以為我這樣做法,是把太極拳改了,不對。我這樣做法,是無可奈何,是時間和各種環境的關係所促成的。實在講起是這個拳架太長,翻來覆去不必要。十三式只十三個動作,現在三十幾個動作已經不得了了。我希望不要多,只要有幾個動作,自己常動,有恆就行了。太極拳分陰陽兩面。太極拳絕不能離開陰陽。一切的作用都是在陰陽裡頭變化,陰陽裡頭發生,再好的功夫,再好的辦法,除了陰陽的妙用之外,其餘的都沒有用。

立人之道

今天亂七八糟的講我過來的經驗。無是要把練太極拳的道理給各位談談。最後我要談點立人之道,我近來常常和各位談起張三丰先生,我早年看過他的全集—全集裡講他中年的時候,隨便到哪裡看到人,不講拳也不講運動,是勸人家讀四書,張三丰先生專門勸人家讀四書,他是道家,他也不叫人讀道書。他意思就是四書有做人的道理,立腳很穩固,人能夠自己站得住。孔子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人要立得起來,人如果立不起來,就發生問題,就不曉得成什麼東西了。四書所講的意思和易理,甚至再高深求得仁義,這都是人人應該有的。我覺得最近我們國家同人民對於外來的新的東西喜歡得太多,總希望人家的東西都要得到。最好原子彈就拿在我手上,這有什麼用呢?就是大家都能到月球去,對實際的人生也還沒有多大用處呢?總之要把自己做人的道理先站住,這才是人,我希望各位同仁朋友不向外而向內,把自己的東西不要丟掉,自己的東西自己也要看一看,這是兄弟的希望。

Tuesday, June 13, 2006

太 極 拳 哲 理

鄭曼青先生 主講 李野文 筆記

各位同道,先生主各位同學:今天本人承蒙韓理事長之邀,到這裡來講「太極拳之哲理」並能於久別後在這裡與各位見面,本人感到非常高興與榮幸,兄弟離開臺灣六年多來在美國向僑胞及美國人士講授太極拳,主要是宣揚我們中國的固有文化。今天我們在臺灣來講太極拳比在美國人士面前講太極拳較有意義,也較容易,因為在美國講太極拳最大的困難就是翻譯;我們講太極拳最重要的是講「氣」,但西方人士對於「氣」字則非常之隔膜,所以一個「氣」字在美國始終沒有翻譯好。太極拳是宋朝末年張三丰先生所發明的,其原理則是根據老子的理論,老子這部書是在五經之後,四書之前所著成的,至於孔子則沒有著書,他是「述而不作」的,所以老子這部書在中國哲理上來說,是很早的一部書,但其原則為何?就是「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所謂「氣」即是專心致志於丹田,然後返老還童之謂,亦即是我們太極拳最重要的原則。老子從前說過,「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這是極有道理的,我們知道風與水是最柔的東西,它是慢慢的積起來的,積到很多的時侯就沒有東西可以抵禦了。所以我們擴大而言之,天地也不過是積氣而已。因此我們在空氣中練太極拳,亦正如在水中游泳一,而對於空氣就像對水一般,有一種阻力的感覺,從而慢慢的練,要練到最柔的境地。

講到氣,丹田就是氣海,海的容量是其大無比的,我們要以心運氣,氣沉丹田,然後知道氣之所至,氣之所行,氣之所積。丹田之氣滿了以後到尾閭,再上行走到脊骨,然後走到泥丸,也就是氣通三關,以後,就往下行走,到五腑六臟,而使全身得到了無窮的補養,所以氣在我們身體中是這樣遇而復始的運行。我們人體裡有三層的膜,肌肉的外面一層,筋的外面一層,骨的外面一層,此膜正如車胎裡的內胎一樣的,我們練太極拳的人,如功夫練得好,體內的膜就會增強,所以就不怕打,又我們要以心運氣,使氣走三關,我們早晚行、處、坐、臥,都是注意丹田,要以意行氣,孟子說:「志,氣之帥也,」志是氣的元帥,元帥到那裡兵也到那裡。又,氣是和電一樣的,一熱則鋼鐵木頭也能傳透過去,所以我們天天練太極拳氣就能壯,體內的膜就會增厚。氣能通三關,則一切病都沒有了。有人問到太極拳有沒有用?我對太極拳不過學到了一點點,但據我的經驗來說,太極拳是有用的,我從小體弱多病,四十年前就應該死去的,但後來練習太極拳,身體就好轉了,到現在行年七十歲了,我的眼睛,牙齒都還和年青人一樣,這就是練太極拳的好處。

關於練太極拳的體用問題,我也順便在此來談一談,太極拳的體用,是應該注意的,體為本,用為末,沒有體就沒有用,換句話說,就是有體才有用,體最主要的是要血脈流通,週身血脈流通以後,人還會有什麼病呢?現在癌症那麼多,但我教拳數十年,我的學生沒有一個生癌的,生癌的人主要的是鬱悶室滯所致,但是太極拳使人週身百脈流暢,氣血調和,所以是可以防止癌症發生的。談到我們人生,有兩點要注意:一是病從口入,一是禍從口出。人們是生病十之八、九,是由於吃東西不慎而發生的,所以我們要注意飲食。再談到人體內的腎與胃,人的先天是腎,練氣就是練腎,練丹田。人的後天是胃,惟胃強才能吸取充分的營養,但很多人則在摧殘胃,人們以為身體虛弱了,就一定要進補,於是不斷的補充營養,但毛病就出在這裡,過度的營養是最害人的東西,大病往往從此而起,因為吃得太多了,消化不了,胃就悶脹起來,週身的氣血也就不流暢了,在這種情形之下,那有不生病之理?因此我們如要防止生病,則首先要使氣血通暢,要氣血通暢,則練太極拳是最佳的途徑。也許有人要問為什麼要練太極拳呢?練少林拳不好嗎?但我覺得練少林拳對身體雖然也有好處,但是和太極拳不同,因為少林拳的運氣是偏於剛的,是往任脈走的,反之太極拳運氣是致於柔的,是往督脈走的,由督脈氣行骨中,即道家所謂通三關。同時少林拳是力由骨發,太極拳是勁由筋發。

太極拳所謂體,所講的就是「氣」與「血」的連貫流通,蓋人身體內最主要的是氣與血而已,血本身不能走,要靠氣率血而行,故一個人氣旺則血旺。現在常有人對太極拳提出一個問題,那就是練太極拳全身不用力,動作那麼慢,能用嗎?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太極拳也不是很難學的,我常常這樣講,一講就幾個鐘頭,人家還是不信,甚至於練了幾十年太極拳的人也不信,他們以為我練拳一定有秘訣的,我到美國教拳,有一個學生叫路易義的,還有一個學生叫史密斯的,也都說我練拳一定有秘訣,不然何以只有一個鄭曼青呢?現在讓我把秘訣兩個字打開來;我跟澄甫老師練拳,楊老師身材很高,體重有三百多磅,他年青的時侯,祖父父親都是無敵於天下的,他自己有一次到山東一個道臺家裡教拳,他吃得好,玩得好,他是楊家最有為最年青力壯的人。但後來回到北京後有人造了一個謠言,說澄甫先生在八大胡同當了保鏢,他的父親聽了很生氣,於是把他叫回到家裡來,關在後院一個小房裡,裡面只有一張床,一根杆子,在這種情形之下,澄甫先生因沒有其他事情可做,只得天天練太極拳了,如是苦練了四年。諸位想想澄甫先生當時身體和功夫既是相當了得,還要苦練四年,太極拳有什麼秘訣嗎?假如太極拳有什麼秘訣,或吃幾顆丸藥可以馬上使功夫臻於上乘,那麼我就必定先把丸藥給我兒女吃了,那樣就會有功夫了,何必再去苦練呢?我著了一本「鄭子太極拳十三篇」,這是根據澄甫老師口述要點以及我數十年的經驗與心得而寫的,但斷斷續續的寫;就寫了二十年,在臺灣才印出來。後來一般反映,十三篇的文字與理論過於深奧,同時又為便於外籍人士研習與譯成外文起見,就另以淺顯的文字寫了六篇翻譯成英文,這一工作用了九年時間方行完成,所以歸根究底一句話,練太極拳並沒有什麼秘訣的要是有秘訣的話,其秘訣就在太極拳論裡面,因為其中沒有一句話是假的,決沒有一句話是騙人的,只要大家照拳論裡面所說的原理去下功夫,是絕對可以學得好的,我是懶人,功夫也不好,各位條件都比我好,我想大家應該是能夠練好的。

練習太極拳最重要的一點是要鬆,但很多人就鬆不下,一接手不知不覺之間就不曉得鬆,這樣,一扭,一頂就完了,也就把門關閉了,不能進步了,須知練習太極拳是要學吃虧的,不要學佔便宜,你要是想佔一分便宜,大吃虧就在後頭,這是我學太極拳幾十年的經驗,其實不光是學太極拳如此,為人處世亦莫不如此,所以如能學到太極理,則在社會上處世並不難。老子曾說過:善者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大凡肯吃虧的人,最後總是不會吃虧的。

有一件事情順便在此談談,三十二年在重慶有一次和友人鄧君同應英國駐我國大使館之邀請表演太極拳,正巧英軍訪華團人員亦在座,表演完畢後,鄧君見英軍都是身強力壯的少壯軍人,就說各位願不願意和鄭先生試試,他們都要試,結果都敗了。後來又有美國駐渝陸軍,因為聽到這件事,也邀請去表演,並且在百餘人中挑選了十五個拳擊好手,和我比試,結果連敗了六個人,其餘的人都不敢再比了。由此可見,他們的拳雖然很猛,速度也很快,但跌出去也很重,所以一言以蔽之,太極拳雖不是主張打人的,但是,無疑問的是一種最好的自衛技術。

今天因為時間很短無從詳談,只是一點點小意思貢獻給諸位參考,但都是由衷之言,還請指教,完了。

如何發揮「以柔克剛」的真實技能

作者:余武男 老師

一、緒 言

 ※ 顛覆武術的武術

武術運動在東西方不同的文化上,並沒有太大理論差異,其講究要求的,不外乎是剛強、勇猛、快速、精準;以剛強如百鍊剛、以快速如脫逃兔、以勇猛如山大貓、以精準如高空鷹;應在迅雷不及掩耳的瞬間,給對手致命的打擊,這些理論,是武術的理則、是武術的不二法門。唯獨太極拳顛覆了這個理則,逃出了這東西千古的強力框框。它主張的是以柔克剛、以小勝大、以弱勝強、以慢勝快。如此違悖了常理的見解,往往使大部份武術界人質疑,使一般人感到莫名。如何能達成以柔克剛、以小勝大、以弱勝強、以慢勝快,這種顛覆了一般武術法則的理論,如習者無法以實際的技法,表現出來、只以拳袓宗師的經論,來炫耀吹噓,勢必落成清談、空玄、惑眾、最後言者諄諄、聽者渺渺、嗤笑有之、誇讚者無。
  武術,不論是內、外家或東、西方,最後總要在技擊搏鬥上顯露出勝敗,而定其優劣;若僅以祖師楊氏的楊無敵、與先師鄭氏的譽滿中外,來炫耀太極拳是如何的絕世無雙,則各門武術皆不會信服!反觀歷史上各代武將青史留名者有之,英雄俠士誌記歌頌者有之,即使綠林好漢,亦野史傳奇者有之。何者為優?何者為劣?各自吹噓,相互評擊。
  今日吾輩以太極拳傳承者自居,必須秉承拳祖先師的《拳經拳論》,細心的研究、專心的探討。對師授心法要誠心的學習、恆心的苦練。最後達到:說得到、做得到,以真實的技藝去服人,始可承先啟後、發揚光大;這才是一位以太極拳傳承人應有態度與責任。
二、何謂太極拳
  太極,是中華民族祖先在長遠的歷史經驗中,對宇宙萬物認知所定出來的一個具有哲學性的名詞易理:無極動而生太極、太極分兩儀,兩儀者乃陰陽是也;陰陽之涵義甚廣,如老少、如方圓、如晝夜、如男女。在武術上,以太極命名者,太極拳是也。既然以太極而命名,其理自然是以太極之陰陽理論演化為其基礎。
  陰陽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哲學術語。在拳理上如虛實、如鬆定、如合開、如曲伸、如原空位、原體位【註一】,由陰陽之互動、虛實之互換、盈餘之互補、消長之互濟,在拳理上演化而達到:粘貼連隨不丟頂、使對手在粘貼連隨不丟頂的技藝下,無處可脫,無機可攻、無力可使,這就是拳論所說陰陽相濟,陰不離陽,陽不離陰之真功夫,如此以「技」服人,才是太極拳之真功夫,故名之曰太極拳。斯「技」之巧妙乃在「鬆柔」、「輕靈」,所以有鬆柔技法之說,亦即是〝柔克〞之理。其要點在:
(1)、粘隨要不頂
(2)、貼隨要不丟
這是粘貼連隨不丟頂的太極真功夫。
【註一】:太極拳學,宋志堅,民國59、12、1出版
三、推手與鬆柔
  ※推 手
  推手依程序分定步推手與活步推手,推手是訓練太極拳功夫最重要的一環。沒有推手之訓練,談太極功夫是緣木求魚、是空中閣樓,永遠無法實現,尤其是定步推手的訓練。因定步推手要求的是走化外力時「定步不能移」.因此你必須在頸、肩、肘、腕、腰、跨、膝、踝等關節之鬆弛,全身上下用柔來化解對方力來,才不致於被推倒或移步,所以訓練鬆柔是推手必備的主要條件。
  ※鬆 柔
  鬆柔二字,舉凡太極拳習者無不朗朗上口,如數家珍。但如何鬆柔?如何才是真正鬆柔?則見仁見智,各說各話。今天筆者以師授學習之經驗來談談鬆柔。
1、肢體方面的訓練
  人體的結構,往往因長期的生活習慣 差異,或工作需要的不同,而造成肢體無法平整勻稱、伸張或發育。鬆柔的訓練,就是把全身的關節作最大的開張,使連接關節的韌帶伸張性加大、使結合肌肉的肌腱扭力加強、使每一塊肌肉的活動範圍擴張;使人在任何不同的角度下,不管是曲、扭、仰、轉、側、斜、偏、 倚,均能安逸自在,使全身上下無有阻滯處,無有不舒暢處。這是肢體鬆柔的基本要求,正是以柔克剛技擊的第一課題。此一訓練各家師承,自有獨到,這裡不遑多談。
2、精神心理上的訓練
  在任何運動上,賽員要有完全的表現,心理的影響是佔相當大的比重。在運動心理學上,一個運動員心理的障礙,是絕對地影響他在任何運動場上,能否完全表現的差距。諸如比賽環境的變換,所造成的生疏感,背負支持者所期待,產生的壓力感,對自身勝負,過度在意,所產生的緊張或慌亂感,在在都影響運動員的成績表現。當然,武術亦是運動之一,尤其是以「意」為主軸的太極拳,更是要注意精神心理的建設,以靜制動之「靜」字,即是講精神層面的心理狀態。不緊張才能靜、不慌亂才能靈,能靜才能全神貫注,能靈則能明查秋毫。一個太極習者,因心理有任何一種障礙存在,必造成身體上、或韌帶、或肌腱、或肌肉不能協調而發揮整體功能,自然在實用上,難臻理想。這些心理狀態,所顯露出的現象,我們可以在一個宴席中,喝得全醉的人發現到,當你去搬抬他時,你會覺得他全身軟綿綿地,無處著力。即使分佈的拮抗神經,已呈現麻木而鬆弛、抗拒意識已近消失,全身關節、韌帶、肌腱、肌肉,已完全放鬆,所以變得極度柔軟,毫不著力;因無抗拒,所以重心下墜,變得無比沉重。因此,精神心理上的訓練,是學太極拳技法的第二課題。
3、神經觸感上的訓練
  在西方的解剖學中,我們知道人的每一吋皮膚上,有六千個末稍神經,這些神經,主宰著人體對外的觸感反應,如冷熱、痛癢。它除了直接反應之外,並經由傳遞系統,把這些感覺輸入腦部,使之儲存於腦細胞內,並因學會,而有熟悉反應的本能,如遇冷要添衣增溫,或取暖,如遇熱要脫衣降溫,或取涼等等反應措施。這些皮膚上末稍神經之反應作用,在太極拳上稱為「聽勁」。聽勁不是指耳聰之程度,而是指我之全身皮膚與人接觸時的「靈敏感覺」程度。
  現今,許多太極拳習者,只是想把聽勁練在手上。當他們在玩推手時,一心想用雙手去應付對方,若對方手一搭上己身,便會全身緊張、動作慌亂,暴脫暴走之現象即出現,這完全不是太極的表現。經論:手非手全身是手,由此可知全身皆是手,所以聽勁訓練,是要練到全身處處有、寸寸有、分分有;要到處處能「掤」、處處能「 」、處處能「採」、處處能「發」,這才是太極拳聽勁的真義。
  又,所謂「觸不及身」這句話也讓許多太極拳習者,把聽勁練在手上。由上述〝手非手全身是手〞,那麼反過來說:手亦是身、身亦是手,何來有身手之別呢?由區運、全國性、到國際性比賽,大部分選手一上場,常以雙手掌,岔住對方之雙手腕節,深怕對方之雙手觸及己身,這可說是太極拳比賽的一大笑話。所謂觸不及「身」,乃指人之表裡、內外之分,而非手與身之分。聽勁,是要練到周身處處敏銳,時時不讓對手把力,滲入我手身之裡層,其讓它遊走於我手身之表層,如毫毛之觸於髮上、如塵埃之落於膚上,絲毫不影響我手身之活動,所以要練到周身處處可以讓人「觸」’周身處處都不會讓人「及」,此才是太極拳鬆柔輕靈的真功夫。
  因此,聽勁的訓練,是要建立我們身體上每一部位神經反射與記憶的功能。讓它對外物入侵狀況的反應能熟悉、能靈敏、能自然、能順暢、能安逸、「渾然一體」,處處「上下貫串」,這才是訓練太極拳技法要求的真義。
四、以柔克剛的真實技能
  一位太極拳的學習者,經過上述三項的訓練與考驗之後,身體應能隨意曲伸開合,神情能安逸自在、神經能敏銳輕靈,此時太極拳功夫已近化境了。
  太極功夫之「借力使力」、「四兩撥千斤」是藉由上述三要件而自然形成的。當對方直攻你一尺,你能退引一尺有餘,左側攻你一尺,你能左旋一尺有餘,右攻你側一尺,你能右轉一尺有餘,且攻擊之力不分是十斤、百斤或千斤,其奈我何。外力之所以會在我們身上產生作用,乃是我身承受了對方的來力。若我不予承受,則十、百、千斤皆完全一樣,無分大小、無分強弱,皆不及我身,故無作用。就如同一顆萬斤巨石,即使由高處滾落在你身旁有毫米之差,或是能依其來勢,稍加側身轉讓,使它由你身旁滾過,因這毫米之差,使你毫髮未傷。何況僅是十、百、千斤之力,只要有毫米之距就無法傷及我身,這毫米之距,也就是「觸不及身」的境界。

太極拳運動之新論

作者:宗師鄭曼青

取自時中學社會訊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十一月三十日(第十七期)
羅邦楨謹案:本文之發現,緣去(七十二)年十一月訪台返美,攜回久存於弟處之舊文稿一束。後因日常事冗,迄未拆閱,今夏旅行美東紐約華盛頓DC等地月餘,歸來後得數日閑,突憶及此,乃翻篋得之,而檢閱之際,忽睹 曼師此文,深感詫異,因不審何以在此束中也。是文乃 師作後迄未發表者。而今師歸道山八載於茲,思念及此,既感愧負,亦不禁黯然無已也。惜此文寫作日期已不可考。唯余來美已逾十稔,據此,則此文當為十餘年前之作也。用特投寄太極拳雜誌,俾與海內外太極拳同道共享之。原文無標點句號,特為標誌,俾便讀者耳(七十三年九月於舊金山)

太極拳何謂其然也,以其窮陰陽剛柔之變化,而具有太極之體用與至理,譬如動則筋柔,屬乎陰,定則氣剛,屬乎陽,是以柔形於外,剛藏於內,然剛屬於氣,內斂入骨,柔屬於筋,外縈四體,故陰極陽生,陽極陰生,陰不離陽,陽不離陰,各至其極,而生變化,是謂太極。

太極生兩儀,兩儀天地也,是謂一陰一陽之為道,陰之與陽,譬猶彼之與我,男之與女,剛之與柔,開之與合,虛之與實,浮之與沉,呼之與吸,此皆有內外取舍之別,故此運動之練習,貴在合步而推手,倘不得其人而同習,則與空氣互相鼓盪,正所謂虛則實之,與人之有彼此等耳,學者固能悟澈此理,其庶乎近之矣。

吾嘗謂文藝之難精者,莫過於書法,意者以為詩文詞賦,可改而至於工穩,繪事可隨意而生變化,惟書則不然,有定形而不能增損,且左右上下與行列及齊頭并尾,具有定式,又不可牽受拘束,則失其自然之趣,然甫落筆,便已判生死,不可移易,是以難能也,雖然書法,固為文藝之最難者,而太極拳之運動,吾猶以為過之無不及,書法之原則,不過有八,所謂八法也,太極拳却有十三式,所謂十三勢長拳也。

其注意範圍,書不過四正四隅,及中央之為九宮,太極拳運動須注意之處,自顛頂至湧泉穴,自肩至腕肘及掌骨與手指,下至胯膝腫趾與足心及胸背脅腹等處,却有二十餘點,均須同時照顧,而且,一動無有不動,則百骸俱要鬆淨,與書之難易較,則不可以道里許,故太極非少林之比,正如所謂尾閭攝,百骸一,百骸一,則其他可弗究焉,太極則不同,謂「尾閭中正神貫頂」,求氣通任督二脈,先通督脈,則氣由骨中行,旋復繼通任脈,由筋絡中行,歸乎丹田,以視少林與瑜珈,僅通任脈,不經督脈,之由骨中行者,其易不替約三分之一,且只修性不得修命,在道家此為坤宮,亦猶捷徑,僅得其半耳,豈大丈夫求精氣之變化者乎。

吾茲簡直言之,太極拳純任自然,即老聃所謂專氣致柔能嬰兒乎,又謂牝嘗以靜勝牡,乃以柔克剛也,故習太極拳運動者,其身心之強健,可指日能見,以四兩撥千斤者誠非虛言語,是以老聃曾得太極變易之理,百居其五十,而孔子之時中,得太極不易之定理,亦百居其五十,不易之定理,乃太極拳運動之重心,能隨時權衡其重心,而操縱之在我者,得時中之妙用也,此即我之太極拳重心則有關乎力學,然乎否與,待證之於世之賢哲。

*註:本文登載於民國七十三年十二月一日太極拳雜誌第三十六期中。
時中學社秘書處 啟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二 年 十 一 月 三 十 日

鄭曼青與史密施師徒對話

取自太極拳雜誌四十五期 Mr.Rober W.Smith 原著 勇國本 譯

史密施先生現年五十九歲,美國人,為西方世界中著名的武術家之一。先後曾著有十本有關各種武術的書籍。一九五九年起改隨鄭曼青大師學習太極拳,自此以後勤練此拳並教授此拳至今。他認為太極拳帶給他一個謙和的自我及健康的體格。曾為美國政府官員25年,一九七八年退休後改為文學評論家,作品散見於各大傳播媒體。

本文係自其與鄭氏合著之「太極」一書中所選出之一節。因其是有獨得之掌故及特殊之深度,故徵得其同意譯刊於此。敬希讀者勿忽略之。

我們坐在那裡,大師微笑著。有人告訴我,當他心情合適時,會有問必答,他說:「如果你以小卵石撞鐘,鐘聲必小。如果你以大木錘擊之,則其聲必大。同樣的,如果你問我大問題,答案也必重要。」這話使我得知應從何處著手。於是我問:

:在大部份武藝行中,學生的造詣均會接近老師,或高過老師。何故你的學生沒有人能接近你。不管他們進步如何快速,其水準均低你遠甚。可有何秘訣?

:不錯,是有秘訣。但是此秘訣太過簡單,簡單的幾乎令人不敢相信。但是你又非信不可。否則你就無法成功。其秘訣僅為:你 必須身心放鬆,你必須長時間接受失敗。你必須投資於失敗,否則你就無法成功。我有如今的成就,是導因我把驕傲置之於一旁,相信我老師的話,把身體放鬆,心 靈靜定,只讓氣隨意行。開始時常使我遍體受傷。有時我會被重擊而跌至失去知覺。但仍堅持下去。聽老師的話,注意我的氣。在慘敗時我會忘了驕傲、焦慮、及自 我。把自己身心完全騰空而全部讓位於氣,漸漸的我的技術進步了。直到這時我的反應才變得靈敏。可使化與打於瞬間完成。我的學生或是不相信這一套,或是雖相 信而不熱心追求,何能得成。

:你講起來很容易,如果心意正確,身體放鬆就有進步,但是,如無辛苦的鍛練規律的練習不斷的努力,是否可以?

:如 想精通此藝,必須求助於你剛才所提各項。你須辛勤努力,每日不斷,但是卻須注意不要把太極拳與少林拳混為一談。後者注重鍛練肌肉及力氣,而練太極拳,心中 常須念記拳經各論。並非要你每天苦練一、二小時就必能成,練習必須得法,否則全為白費。吾師楊公澄甫是由其著名的父親楊霆侯所親授。三十歲時任教於山東某 富宦之府內。其處生活優裕,其人也就變得肥胖及懶散,此後他還返北京,生活實形放蕩。其父得知此情,令其辭職逐里,將其禁閉於一空屋內,不准他與任何外界 人物接觸,前後四年之間,除了他父親每天來與他練拳,推手,同時也練練太極邱器外,不准任何人去看他,在這期間他的成就遠超過前此他的一生所學。四年後他 走出囚室,便可輕易的打敗他父親最好的徒弟。前此他經常是他們手下的敗將,如今他已是一位偉大的拳手。其偉大終身與共。此後多年間,雖然他不須多加練習, 亦能可保持其效能。這是太極拳的一項必然特性,一個人如果不斷的進步,將可達到一種程度,此後即不必要練習,因其已臻化境。對此我不再多談。

: 在練拳時怎麼能知道是不是已鬆?

: 知不知道是主觀的, 而鬆不鬆是客觀的。我願意說,當一個人在練習整套拳架的過程中,其心靈完全不受外界的干擾,這便是求鬆的一個好的開始,但是這只是第一步。下一步是你須踏 踏實實的練。練完時你會筋疲力盡。當你的雙肩覺得沉重時,你就知道這已是接近真鬆了。這是「陸地游泳」的結果。

: 但是拳經不是告訴我們,你的身體必須如此輕靈,一羽相加都可以覺得。你怎樣把這種輕靈與假設的抵抗而來的筋疲力盡相題並論呢?

:這是不相衝突時。雖然聽起來有此茅盾。你當然可以輕鬆愉快的練五分鐘的拳架而毫無倦意。這卻無助於你求鬆。你打拳時慢而正確,假設前有抵抗,你必會疲倦。但是在真正交手時,你的身體擺脫了你心中的抵抗的束縛,就會覺得無比的輕靈及敏捷。

: 如你所知,我曾跟過其他數位老師學習太極拳。我不是對你不敬。但因我們的時間都很有限,我又想寫些有太極拳的書,我想最好是能儘量的學。其他各派大部份都加輔助的運動以增強其呼吸、活力及拳藝。你看這種運動是否有益。

: 只有小氣的老師才會嫉妒學生到別處學藝。我非常高興你能從各派去嘗試。因為我知道你必會發現,在這種拳中你將只有一位老師。拳架本身已是變化多端包羅圓滿非常有益。附加的運動只會使你分心,防礙進步。

: 少林拳是否是一種非常好的健身運動及防身武術。

: 如果我認為是的話我會取少林而捨太極。在運動方面來說,他注重肌肉的緊張及蠻力而不注意健康。在博鬥時,因為你永不會超出依靠力氣及技巧的範圍,因此也就不會得到真正的優勢。我不是自誇。當我年輕在大陸時,常遇各派人氏的挑戰,吾藝從未敗過。

: 一個人只看是否能會?

: 能學到些東西,當然不是全部。練拳是必須的。在這方面,有一個關於楊霆侯的鄰居的故事。他偷偷的從其住處看他們練拳幾個月,然後他叫楊氏的一個學生攻擊他。該生答應了,卻被他重重的推倒在地。楊氏看到了,問他是從那裡學到的武。鄰居樂了,回答說:「跟你呀!」另一個更好的故事是有關楊露禪的,楊公可能是所有太極拳大師中最偉大的一位。他受僱於一藥房主人。其主人聘請名師陳長興教他的弟子學拳。楊露禪偷學的非常成功,而被收為正式弟子。

:推手的重要性如何呢?

: 非常重要,不經推 手,你就不會有進步。但是注意,我現在告訴你,你最好與一小孩相推。同一有技巧的大人相推他會用力,你也就會跟著用力。與小孩相推時把他看作是大人。與大 人相推把他看作是小孩。這話聽起來茅盾其實並不。小孩會提供你一個鬆的練習伙伴。當你從他的「可鬆性」中獲益時,你可把他看作與你相同,假裝他是大人。這 就把練習提昇到「用」的方面來。現在反過來講。為甚麼要把大人看作是小孩呢?這只是一種輕視的方法,以使我們卻除怕意,但這亦不意為這種「勇氣」可以真的 戰勝怕懼。我們在卻除懼怕時也去掉傲氣。

生:在推手時,如讓對手接觸到自己的身體,是否危險,在真正交手時,這種情形是否會慘敗。

師:推手主要是一種達到目的方決。他教觸覺的靈敏及辨別的能力。(意即聽勁及種勁-譯者註)也 教你對於距離的審忖。在真正交手時不要讓敵手觸摸到你。但是卻要儘量的靠近他以利攻擊。有些大師們具有我們所說的接勁。這種勁不但可以收化敵人的攻擊,在 同時也予以反擊。有些更高的大師們的這種能力是由潛意識所控制。你如從後向他攻擊,他可借敵人之力將其反彈出一丈以外。而自己幾乎並不覺得。這種人在真正 交手時自無困難。一般的拳手雖無此種能力,但可經由推手緞鍊其知覺,使其可以接近敵人而不讓敵人觸摸到自己。

生:莊子曾說,醉漢不傷,其魂固也。這種狀況是否就是太拳拳所追求的呢?如果莊子所言不假,那麼我們只要變成酒鬼不更簡單嗎?

師:把自己騰空是八了克復恐懼,這是「無為」的主要目的之一。這也是所以道士之將死,可生起烈火,從容走水之道理。(在這裏我說,這種不怕死的品性,並非中國所專有。日本的武士亦求死的美。更不須提聖勞倫斯,在其身受炮啟時對其行刑者說:「把我翻個身吧,這半邊已烤好了。」)大師微笑著表示同意,繼續說:「不錯,醉漢是解除了顧及。他的肌肉不緊張,他的身體鬆弛。但是並非完全如此,因為醉漢總是會認路回家。醉漢失去了心意,為環境所左右。反過來在太極拳,我們雖然放鬆了身體,但卻保持一顆靈活清醒的心。

生:為什麼楊澄甫不到西方教拳。

師:一度曾有一中醫生從美國回到廣州,他遊說楊氏同他返美,說是可賺大錢,被其所拒。西方及金錢對楊氏均不具吸引力。他對黃所屬環境非常滿意,不思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