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Sunday, October 23, 2011

意的通道-格桑朵尔

练太极过程就是摧僵成柔、练柔致虚、由虚入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去除杂质、优化自我,当杂质越来越少时,人体通道就愈显宽广、畅通、和多渠道。此时推手才能戏路多变,可谓“百达通”!这是一个融化坚冰、去除僵块的过程,是一个意控、体炼、心身相印的内炼历修的过程,由内通、外达、作用于虚空、能在触点上显示出能量、能随机通势、具备制人于瞬间的能力。在这过程中要反复地、不断地去除杂质,这个杂质就是僵劲和拙力。要从松开、松沉入手,后连松沉也不要,就是不断向外舒松、散发、渗透出意气,形成内外正负反馈,处于一种怡然、泰然的芬围之间。
周身松透是学太极的关键之处,很多人学太极多年而徘徊不前,到一定瓶颈就卡住不能前行,就是因为不能处理好一句老掉牙的话∶用意不用力。要把普通的所谓“拉棚劲”、“松沉劲”等等用肌肉拉力人为制造出来的力统统抛弃且少用,而转化为用的是意,而不是用力。我这里所说的意,是指用大脑神经系统指挥调动而通出体外的类似于一种场或波的东西,我们暂时把它称为“意识流”,这股意识流很奇特,当你用力向外传递时,效果反而不佳,通道反而受阻。而当你放松到一丝不挂、一尘不染时,这股意识流反而能通畅地、随意地从周身无数个窗口中飘飘的、或旋绕地通出体外,在虚空中汇聚成各种各样的看不见的阵型,这就是无中生有啊!
下面打个比方:用力就像很多人堵住一个小门,这些人都想同时挤过这个小门,所以众人就形成了堵塞卡住的现象。而用意就是把众人分流、化整为零顺畅通过这个关口。这个松透的功夫就是不断的拆散和不断的分流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没有终点、是无限可分的微积分。记得以前有一次单位抗击强台风时,人站在地上连站都站不住,这是风力在人身上碰到了支点而做功的结果。由此本人联想:推手时若没有支点给对方做功,来力不就没有效果了吗,这就是真正的来力不入啊!所以要在练功过程中不断消除本身滞点和呆点,要不断的松透,这松透的功夫是一步一层天。要使外力碰上你手,感到空荡荡、无着落。手还在那,但就是用不上力。就像狗咬刺猬无处下口,而你在空化对手的同时,随时能调动散发在空间的意识流,作用在能影响破坏其重心平衡之处,这就是化发本同源。其实质就是在分散消解来力的同时也产生了集中打击对方的意势,这意势是由体内通透而出,具有穿越障碍物的功能,能随心所欲的避绕过对手力峰而侵入渗透到目的地,就是对方身体中心。纵然对手支住、硬顶、而你也能松软地、轻飘飘地将对方飘出去,这就是去意无阻啊!有人说对方有力我就只有顶死一条路可走,这是因为你周身松透功夫未到家、而对意识流的调控还不能达到收发自如的地步,所以我认为学太极的关键词是:用意、松透、变通、贯穿。

Saturday, October 22, 2011

武术名家讲解太极拳(6)

中国太极网
孙永田:太极拳的定义是发展的

太极拳是从阴阳五行学说这个角度来创编的;另一方面,太极拳也是从养生的角度来成拳的。发展到今天,太极拳有各种风格,陈式太极拳有陈式的风格,孙式太极拳有孙式的风格,其他流派的太极拳也有自己的风格。不管是哪一派的太极拳,他们都有共性,这也就是太极拳的特点。

太极拳为什么叫拳不叫操?这是因为太极拳的产生是从技击的角度创编的。训练技击,不能总是缓慢的,可是我们练拳却要求缓慢,这首先是从养生的角度来要求,二是为了使心情平静,调节身姿,时刻准备出击。这就像狮子、老虎在扑向猎物之前,总是小心翼翼、动作缓慢的,一旦抓住机会,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击。太极拳平时缓慢练习,用时也是非常快的。

所以,既然叫太极拳,就有一个技击的问题,不完全是为了养生。在过去,练习太极拳,最终是为了技击。但是,到了今天,太极拳是以养生为主,防身自卫为辅。陈式太极拳保留传统技击的东西多一些,过去,陈式太极拳叫炮锤,到了现在,陈式太极拳也应该是太极拳,因为它符合太极拳的理论和训练方式。现在,无论是杨式太极拳,还是陈式太极拳,都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了新的发展。我们孙式太极拳也有了发展,它是三拳合一的拳术,最后合到了太极拳。因此,我们定义太极拳,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太极拳的一个基本要求是舒松缓慢,不表现出刚猛的力量,要求的是刚柔相济,柔中寓刚。现在,杨式、吴式、孙式等流派,虽然要求的是舒松缓慢,但是,在技击时,也是要刚柔相济的,甚至是非常刚猛的。但是,在训练时,要把这种刚猛隐藏在柔和的动作中,就像狮子、老虎扑击前的蓄势待发。所以,太极拳发展到今天,我认为它与动物象形有着密切的关系。陈式太极拳保留了传统的技击风格,在套路中把刚柔相济同时表现出来,其他的太极拳则发展了,寓刚于柔了,变得舒松缓慢。但是,根本的东西没有变。因为平时练习太极拳套路,不是实操,所以不强调发力。但是,实操时,要练习单式发力。这是太极拳的发展,不要求显于外的发力,要内敛,这是为了锻炼精气神。

现在编的简化太极拳,比如24式太极拳,也不能说它是太极操。24式太极拳也是从传统太极拳中挑选的动作,有着攻防含义,是否是操,那要看你怎么练习了。太极拳的攻防意识一般不在动作中显现出来的,是隐藏起来的,这也像动物捕食猎物之前的状态,它的意图是不能表现出来的。太极拳的攻防意识是非常隐蔽的,所以,我们在练习套路时,没有必要做过多的发力,以表现技击性。尽管不表现出来,但是,你不能说它没有技击含义。所以,太极操的说法是不确切的。

总之,太极拳从过去的注重技击,演变成现在的以养生为主,我们要发展地看。24式太极拳等简化套路是发展的产物,它们都是源于传统文化。武术是一种文化,不是专门指它的技击性,这是时代发展的结果。如果专门练习技击,可以不练套路,比如散打。所以,对太极拳的定义,既要看到的它的传统性,也要看到它的发展变化,更要看到它的基本特点和原理。

Friday, October 21, 2011

武术名家讲解太极拳(5)

中国太极网
张全亮:太极即阴阳相合

太极拳是内家拳,是以内意为主,外形从之――练习时,是以内在的心意为主,带动外形运动。外家拳是以外形为主,内意从之。

太极拳不是那种完全刚猛的动作,而是松、圆、活、灵,非常沉稳。从它的内在运动规律来说,就是阴阳――以阴助阳,以阳助阴,阴阳相合,多用意,少用力,以意念为主。这是太极拳的主要特点。

真正的太极拳,我认为是从杨露禅以后才形成的,在这以后,各家拳法才慢慢地向太极理论靠拢,形成了现在意义上的太极拳理论和练习方法。按照吴式太极拳的要求来讲,太极拳纯粹是意行,就是用意念指导动作,一举手,一投足,稍一用力就落入旁门。太极拳训练的是皮毛感觉的灵敏和内外意气力的协调。如果一厢情愿,练拳就想主动打人,就不是太极拳。太极拳技战术就是和对方相合,与对方相随,自己练习时,也要有假想敌,要注意内三合和外三合,要圆转自如,伺机而动。太极拳阴阳相合,是一个圆润的运动。它不讲究主动出击,遇到外力,要旋转自如,顺随化解。所以,练习太极拳首先要明白阴阳哲理,要在阴阳哲理的指导下去练习。人体有大的阴阳,身体的每一处又有每一处小的阴阳,运动要像水一样,随方就圆,随遇成形――这是和外家拳有所区别的,外家拳是直来直去。太极拳是一种哲学,一种文化,你必须了解这些知识,用它指导练拳实践,才能练好太极拳。

总之,太极拳最主要的特点是意在先,以意为主导,不盲动,不妄动。当然,太极拳也不总是慢慢的,要急来急应,缓来缓随。从战术上来讲,太极拳要求“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要意在人先,后发先至。太极拳主要训练的是意识,训练的是感觉的灵敏。太极拳要求的是顺随,不丢不顶,走化制敌。

现在,社会上有太极操的说法。我认为,这主要练习的是外形动作,是腰腿功夫,没有太极拳的意识。太极拳是偏重内在的运动,如果只是外形的架子,没有内意,那么就是操,不是拳。

最后,我认为,太极拳应该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中正安舒,每一个动作都要中正,要安静舒展;二是缓慢松静,这是区别于其他拳术的地方,要慢练,要注重动作的过程,没有强力、紧张、勉强的动作;三是圆润自如,身体就如万向轴,运动起来无微不利,处处圆转;四是用意不用力,也就是不使拙力,是借对方的力;五是以柔克刚,如云似水,绵里藏针;六是以静制动,也就是要始终保持心气平和,气宜下沉,静观对方的变化。

我总结了几个字:中松旋空合,沉稳活灵畅。按照这几个字去练习太极拳,特点就明显了。

Thursday, October 20, 2011

武术名家讲解太极拳(4)

中国太极网
马虹:定义太极拳要尊重传统

太极拳越来越受国内外人们的喜爱,最近我看到美国有个人体科学研究所写的文章,说中国的太极拳是“无缺陷,无任何副作用的一种好的运动”。现在,国内外练习太极拳的人越来越多,正因为太极拳日益普及,所以,当前太极拳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其中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忽略了太极拳的本来面目,失去了它的传统性。

什么是太极拳?为什么定义为太极拳?这是我们要考虑的。“太极”一词,《辞海》上解释为:中国哲学术语,按照朱熹的说法“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张载也说过:一物两体,之太极之谓也。从这里可以看出,“太极”是个哲学名词,阴阳相合即为“太极”。拳,就是徒手武术。所以,太极拳就是以阴阳哲理为指导的一种拳术。这个阴阳哲理我认为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太极一体――每一个动作都包括三合,体现了阴阳一体;二是体现了阴阳包含――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刚中有柔,柔中有刚;三是阴阳平衡――动作有上有下,有左有右;四是阴阳折叠――欲阴先阳,欲阳先阴;五是阴阳变化的螺旋形式――所有动作非圆即弧。以上这些,就是太极拳的基本要点。

作为武术运动,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应该包含着化打结合,捋挤按、采肘靠,闪展腾挪,因敌变化示神奇。太极拳的特点是强调以化为主,化打结合,最高目标是化敌为友。这是太极拳的拳理,其本质是武术,其理论是阴阳哲理,其外形动作是从戚继光的《纪效新书・拳经》中的32个式子,吸取了其中的29个创编而成。养生方面,太极拳又吸取了《黄帝内经》的理论。因此,太极拳不仅符合传统理论,也符合现代科学理论。现代观点认为,生命不仅在于运动,更在于科学的运动。

所以,我们研究太极拳,练习太极拳,定义太极拳,要尊重它的武术本质。它不是舞蹈,不是体操,而是讲究技击,讲究武术的一些内涵。一些有关太极拳的认识我认为是偏颇的,比如,“用意不用力”的说法就有其片面性,容易让人产生误解。武术怎能不用力呢?任何运动都离不开力的运用。还有打拳要“速度均匀”,这也是不符合武术搏击实际的,武术搏击要“因敌变化”,要“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还有“眼随手运”也是不科学的,传统武术要求的是眼看敌人。另外,现代创编的简化套路很多要求是违背有氧运动要求的。有氧运动要求你必须不间断地运动二十分钟以上,才能有锻炼效果,现在的一些简化套路只有三五分钟,这样就达不到有氧运动的锻炼效果。这就是所谓的“太极操”。

总之,我感到,我们现在对太极拳的认识,也就是如何定义太极拳,存在着对传统武术尊重不够、对拳理研究不够的问题。太极拳是将文化、健身、防身融为一体的学问,不是简单的体操。我们应该尊重传统,用现代科学研究传统,这样才有利于中国太极拳的发展。

Wednesday, October 19, 2011

武术名家讲解太极拳(3)

中国太极网
赵幼斌:太极拳和太极操的分野

习武的人有句行话,叫“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是说看一个人打拳,只要练几招,便知他身手有没有东西,是内行还是外行,是有功夫还是花架子等等。这里的“有没有”很重要,不同的体育项目,比如不同的拳种流派、舞蹈体操等等,都有它们的自身特点及特定的表现形式,包括它们的内涵和功用,都必须或尽可能地充分体现它们各自的特色,方能称为“有没有”。尽管任何运动都有健身强体、塑造形象的作用,甚至在表现形式和防身御敌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共性或相近之处,但它们是不能相互替代的,这就如同体操不能替代拳术,京歌不能替代京剧一样。

就拿杨式太极拳和体操来讲,体操身法多为挺胸收腹,突出昂扬健美之体态;杨式太极拳则强调涵胸沉气,突出稳固轻灵之机势。假设有人既采用杨式太极拳速度均匀、柔和缓慢的特点演练,又以体操昂扬的姿态去表现,这能称为太极拳的“行家里手”吗?反过来,如果用太极拳的运动原理去展示体操的风采,那他肯定不会成为体操王子或体操皇后。所以,不能认为慢的、匀的、开的、柔的运动形式就是太极拳,或者就是杨式太极拳,而必须从拳术的动作功用、技术要领和太极拳的运动理念来理解和展示它。

那么,何为太极拳呢?简单地说:

1.太极拳首先是拳,拳的概念就是攻防技术。因此练太极拳首先要明白并带着招法的内容去练,而不可通过空泛的肢体动作或想当然的技术动作去练;

2.同时要用太极的哲学理念来指导其演练的动作,就是用阴阳互化的基本辩证关系,来熔炼动作中动静、虚实、开合、刚柔、快慢、内外等对立统一而互育互济的变化关系,以及以柔克刚、以小胜大的运动机理来造就太极拳特有的演练气韵。这种气韵是以这种太极思想和文化做铺垫,加上长期刻苦的习练和体悟才能形成,单追求动作的形似是远远达不到这种水准的;

3.仅有动作的技击内容和太极拳的武学思想作指导还不够,还要靠太极拳运动要领的贯穿才能完备。比如动作中要做到“顶悬”、“放松”、“沉肩”、“坠肘”、“涵胸”、“拔背”、“用腰”、“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之于手指”而节节贯串等等这些“约束”条件,要用这些约束条件来“制约”和“改造”那些扬头、挺胸、板腰、腿飘、跪腿、过膝等等不正确的现象(或还没认识到这些是不正确的现象),形成太极拳所需要“约束”条件下的自由,才能达到太极拳的演练要求。这里举一个简单例子来说明。比如“掌”(不包括其他拳的掌法要求),杨式太极拳的掌展开后应当是像瓦片状,手指和掌心微凹自然顺平,并随着动作的屈伸微有开合,则张弛有度,气息畅通,劲势自然贯串。若是做成手掌伸平,甚至手指后翘,特别是食指后翘,看似手有精神,实则它是僵的、张扬的、不自然的,因此不能称为太极拳的手,可能就应当叫“太极操”的手了。

总之,太极拳和太极操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不管是练传统太极拳也好,还是练国家套路也好,都要符合上述太极拳的诸般条件,才能走出太极操的误区。有人习惯将国家套路,如24式说成是太极操而加以指责,这不完全正确。因为24式太极拳也是源于传统太极拳,只是简化了套路,并非也简化了太极拳的内涵。倘若也简化了太极拳的内涵因素,那就不成为真正的太极拳了。

另外顺便也强调,太极拳并无快慢之分,是可快可慢,也可快慢相间。认为慢练就是太极拳、或太极拳就是慢练的认识,也是个误区。动作慢练只是太极拳一种特有的锻炼方法,其实慢练的极意是为了更快。所以慢练太极有它十分丰富的积极意义,这里不多赘述。总之要理解太极的真意是无形无状,能看到的东西是体现了这种奥妙的存在;太极拳的真谛就是随心所欲,能演示出它无穷的形象。然而,不管快练也好,慢练也好,都要符合前面所说的以太极之名,认识太极拳所赋予的内涵,方能避“太极操”之嫌。

Tuesday, October 18, 2011

武术名家讲解太极拳(2)

中国太极网
那么什么叫太极拳呢?我以为太极拳的定义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是它的基本原理。以太极命名拳术,是清朝后期才出现的,从李亦的“老三本”来看,是1881年前后。再早,杨露禅和武禹襄时期,太极拳叫十三势。现在的太极拳(杨式、吴式、孙式),依照的是武禹襄的“十三势”,有五十多个动作,各家太极拳的名称和编排顺序大体相似。太极拳叫十三势,包括捋挤按、采肘靠、进退顾盼定,它的动作离不开八法和五步,有进的动作、退的动作,还有横向的动作,比如“云手”。“定”是中定,不管是前进后退,还是左顾右盼,都要保持中定。各家的太极拳尽管风格不一样,但是,都是按照这“十三势”来编排的,这就是共同特点,也就是它的基本原理。所以,太极拳的基本原理不是周易、八卦、阴阳、五行,而是“十三势”和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武禹襄的太极拳论和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构成了太极拳的理论要素,各家太极拳在这个基本要素上,有自己的发展。当然,到了民国年间,有些人把这些要素说成是张三丰的,比如许禹生就是这样说的。但不管怎么说,太极拳都是离不开王宗岳、武禹襄、李亦拳论中的这些要素。任何学说,其理论基础是最重要的,太极拳也不例外。之所以叫太极拳,就是因为在理论基础上有其共性。

第二个是它的形式,包括训练内容和教学形式。太极拳的表现形式和训练内容是有自己特点的,区别于其他拳种。太极拳的表现形式,基本是以舒缓、柔和、文雅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它和当时流传于北方的拳种不同的地方,是吸收了文化人参与。过去,武术很少有文化人参与。太极拳传到永年,武禹襄是个读书人,他把儒家文化灌输到太极拳中,以文入武,变成了一个很文雅的拳术。比如在推手上,原来陈家的推手是侧着身子,这样有利于技击,但是,永年的推手是四正手,是正着身子,这就体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因为儒家讲究立身要正,所以,武禹襄讲太极拳要立身中正安舒,八面支撑。这种立身中正,不仅仅是武术的需要,也是文化的体现。也正是由于“以文入武”,所以,在表现形式上,太极拳要舒缓柔和、从容不迫、寓刚于柔,这也是儒家文化的体现。太极拳在方式上,要慢练入手,为了技击还要快练,但是主要是慢练以养气蓄神。在训练内容上,有基本功训练、套路训练、器械训练和推手、散手训练,特别是推手训练,是太极拳的一个重要特点。

第三是它的社会效应。太极拳的社会信誉度提高了,普及程度也提高了,许多拳种的历史都比太极拳长,但是普及程度没有太极拳高,其原因就是太极拳具有其他武术拳种不具备的特点。一是它具备完整的理论体系;二是它有完整的训练方法;三是它的演练方式老少咸宜,各种年龄,无论男女,也不论身份地位,所有的人都能够各取所需,练习太极拳。上述三个特点,尤其是第三个特点,使太极拳形成了现在大普及的局面,风行国内外。

太极拳在社会上的普及,是从1928年以后,国民政府大力提倡推广。解放以后,太极拳成为一种民族形式的体育运动,更加大众化了,所以,就出现了“太极操”的说法。既然是操,那么,就不用考虑动作的技击含义,也不用考虑武术的精气神,也不用养气、养神,不用考虑意念,只是一个形体动作。后来,为了增强表演效果,又加入了舞蹈动作,形成了太极舞。这都是近二三十年,根据不同的需要,人们对太极拳的发展,而太极拳的技击性则降低了。那么,什么是太极操和太极舞呢?就是它不是按照太极拳的基本原理创编动作,也不是完全按照太极拳的训练方法、训练内容去训练,只有一些形似太极拳的动作,没有太极拳的内涵。现在,练习太极拳的人很多,教太极拳的人也很多,但是,真正研究太极拳的人却很少。这是令人担忧的。

总的来说,太极拳不能离开上述三要素。现代社会,由于社会的发展,太极拳是以表演和健身为主要形式,也就是人们说的“太极操”和“太极舞”。要发展太极拳,我个人认为还是要以传统的理论和训练方法、训练内容来练习太极拳,传播太极拳。太极拳还是应该保持原有的风貌和特点。

Monday, October 17, 2011

武术名家讲解太极拳(1)

中国太极网
主讲名家:武式太极拳名家 吴文翰 杨式太极拳名家 赵幼斌 陈式太极拳名家 马虹

吴式太极拳、八卦掌名家 张全亮 孙式太极拳名家 孙永田

本期的话题是:何为太极拳?这一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很难说清楚。上个世纪50年代,一位吴式太极拳名家说陈发科老先生练习的不是太极拳,而是炮锤,并给出了自己对太极拳的定义。当今,“太极操”之责难也不时见诸报刊杂志。那么,究竟什么是太极拳?难道柔和缓慢、不纵不跳的就是太极拳,刚柔相济、快慢相间、松活弹抖、蹿蹦跳跃的就不是太极拳?可是,杨式太极拳也有单式发力练习,吴式太极拳也有所谓的快架子。当今练习人口众多的24式简化太极拳,可谓柔和缓慢,可是又被某些人指责为“太极操”。看来,太极拳,不在快与慢,不在发力与否,不在偏刚偏柔。那么什么是太极拳呢?在这一期的“名家讲堂”中,名家老师的解答也是各自代表一家之言。

本栏目下期探讨的问题是:如何做到文武双修?

吴文翰:太极拳定义的三个方面

关于太极拳的定义,一直以来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多数人认为,太极拳与《周易》学说有关,讲究太极、阴阳、八卦、五行,所以就叫太极拳。这个说法有其不准确的地方。太极、阴阳、八卦、五行学说是整个中国文化的一个宏观上的指导思想,是一种宏观哲学,中国传统文化都是运用它为指导思想的,比如军事、中医等都离不开这一学说,中国武术中的许多拳种也是运用太极、阴阳、八卦、五行学说作为指导思想的。因此,太极拳就因为它是运用太极理论为指导,就叫太极拳,这种解释是不恰当的。

Saturday, October 15, 2011

太极拳先师们对腰胯练法的要求

作者简介:陈耀庭,1937年1月生于杭州,北京化工大学教授,我国知名材料科学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太极拳业余爱好者,五十年代初跟牛春明学习杨式老架,六十年代到北京,跟随吴式太极拳名家刘晚仓,学习吴式太极拳及推手十多年,七八十年代跟高占奎、朱怀元学习汪永泉传杨式老架。曾受到老一代大师吴图南、杨禹廷、汪培生、孙剑云、郝少如等的指教,现任北京汪永泉太极拳研究会名誉副会长。

  练好太极拳腰胯是关键,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综观现在许多人的练法,似乎与太极名家大师的要求练法不同,甚至是背道而驰的。我把过去近六十年来跟先师们学拳时听到的、见到的关于腰胯练法的要求,写出供太极拳爱好者作一参考。

  一、牛春明对松腰胯的要求

  牛春明是太极拳界著名的老前辈,拳艺精湛,上世纪二十年代随杨澄甫南下,后留在杭州,解放后周总理安排他给毛主席教拳。平时在西湖边六公园给大家教拳,牛老师教拳十分认真,要求严格,是钉是铆,一丝不苟。记得有一位中年男子,一打起势就下蹲,老师教他不要蹲,他不改,老师急了,手指着公园边的厕所说:“要蹲上那儿去!”他膝盖往前一跪,老师转过身来,对大家半开玩笑地说:“你们要跪,回家拿块搓板,到老婆床前去跪,我这里不用跪”。这件事,使我终身难忘,使我知道了蹲跪和松腰胯完全是两码事,对我一生练拳,收益匪浅。

  二、杨禹廷要求打拳体会“毛驴拉磨”

  记得六十年代我与拳友陈惠良去拜访杨老,请教他如何打好太极拳时,他说“盘架子要像毛驴拉磨那样”。为什么要像毛驴拉磨那样,当时并不理解。随着岁月的流逝,深感这是练太极拳的原则,是基础,是方向,越来越感到这一点拨的金贵。

  “毛驴拉磨”是指:我是磨,毛驴拉着我转。这样就能松腰、活腰,随着毛驴转,我不是主动转,是被动转。打太极拳与拳击、摔跤不同,腰不能用力。如果腰用力,腰带手,腰就僵了,错了。拳谱上说腰要“活似车轮”,要知道,那时候都是手推车,牲口拉的车,轮子都是被动转的,不是现在的汽车,摩托车是主动轮。“毛驴拉磨”是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具体练法,这里的“毛驴”就是“意”。

  三、吴图南要求“外带内”,“梢带根”

   有一次拳友陈惠良跟我说,吴老跟杨家仓发大脾气了,起因是杨家仓问吴老,练太极拳是“外带内”还是“内带外”?“以梢带根”还是“根带梢”?结果吴老很生气说:“这个问题你问两次了,明明告诉你是外带内,梢带根,你不相信我,走人啊!干吗还跟着我!”。那时杨家仓跟吴老已多年,而且学得很好,还在北大教拳,吴老生那么大的气!当时我立即意识到,这个问题一定很重要。后来就清楚明白了,这跟杨禹廷说的“毛驴拉磨”是一个问题,如果不“外带内”、“梢带根”的话,腰是死的,永远也练不出太极劲,借不了力,不可能“四两拨千斤”,所以吴老急了。

  四、汪永泉、朱怀元要求“不得蹲桩”,“不要塌腰”,“盘架子要用腕子”

  七八十年代,我和于桐和先后向高占奎、朱怀元学拳,高老师和朱老师是汪永泉最早的四大弟子中的两位,于桐和他父亲和汪永泉、朱怀元是协和医院里工作多年的老同事,关系好。一天于桐和拿来了一本手抄小本子——“揉手须知”,是朱老师向汪永泉学拳的手记小本本,我把它视为珍宝,在第二页一开始就强调“不得蹲桩”,“双手只负责给腰劲开门”。汪老说:“腰不能塌”,“脚不要踩死”,“盘架子要用(手)腕子”,还特别强调意气的作用:“要明确,内气是领导者,主动力,外形姿势是被领导者,被动者,两者都是要受意的支配”(见刘金印《汪永泉授杨式太极拳语录与拳照》一书)。上面这段话正是对拳谱“意气君来骨肉臣”很好的诠释。

  结语

  我认为,要学好太极拳,首先要明确学什么,如果要学“借力”,“四两拨千斤”,你就要练“用意不用力”,就好好体悟上述大师们的教导,他们的苦口婆心;不要蹲桩,要用意领,用梢带,腰要活,不可用力……。如果说,“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不好理解的话,我想上述大师们的比喻是很容易懂的,问题是去不去那样练。朱怀元老师说:“不准用力,不得在对方身上乱找乱问,更不可用手推人拿人”。他教出了许多太极拳高手,如李和生、石明、朱春煊等,说明他的教学是足有成效的。

  如果有人要问我,如何才能练好拳的话,我曾在《中国太极拳网》成立座谈会上,题写了下面几四句话:

  两手春风拂杨柳,

  双脚犹如踩浮舟,

  南屏晚钟悬百会,

  静听宏音扬全球。

  意思是说:两手不但要像杨柳那样随风飘柔,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是被春风吹动的,是被动的,春风是“意”。双脚不要踩死,要有腾挪之势,好像在船上,即拳谱所说“飘飘荡荡浪里钻,上轻下沉不倒颠”。第三句讲的是身形,要正,像口悬挂在寺庙里的铜钟,发散着声波。而自己心要静,意要随,不要想打人,不执着追求什么,随宏伟的音波散向太空。

Friday, October 14, 2011

各式名家谈太极拳

主讲名家:武式太极拳名家 吴文翰 杨式太极拳名家 崔仲三 杨式太极拳名家 赵幼斌 陈式太极拳名家、北京体育大学教授 阚桂香

  吴文翰:欲修其身,先正其心

  练习太极拳,首先要知道太极拳的特点是什么。太极拳首先有一个形体动作,即外形;其次,有内在的神、意、气。太极拳是把外在的形和内在的神、意、气融合在一起,互相依存,成为一体的拳术。所以,我们无论是为了健身还是为了技击练习太极拳,都离不开这两个方面。王宗岳的《十三势行功歌诀》说:“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表明练习太极拳的最高境界是益寿延年。这是根据时代的变迁而产生的练习太极拳目的的变化。到了现代,练习太极拳就更注重健身和修身养性了,技击则变得次要。

  为了健身而练习太极拳,也是离不开《十三式行功歌诀》的指导。歌诀中说:“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在这里,“意气神”是练习太极拳的主要方面;“骨肉”是指形体动作,则是次要的。根据这句歌诀,我认为,练习太极拳要达到健身的目的,只要做到以下两点就可以了。第一个就是要做到松,即放松;第二个是要做到静,即安静、心静。这里的松和静,都是在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

  为什么从健身的角度练习太极拳,要把松和静放在首位呢?只有做到松静,心情才能平稳,肌肉才能放松,气血才能疏通。怎么才能放松呢?要在意念的指导下,心情不能紧张,充分放松,也就是安静,然后肌肉、筋腱尽量放松。放松,就是不用力,不较劲。肌肉放松了,气血也就畅通无阻了。从中医角度来看,生命离不开气血运行,气血旺盛,经络畅通,人就健康。所以,练习太极拳,疏通经络,首先要做到放松。怎么才能静呢?静就是心情不能过于紧张,要安静松弛;还要意念专一,不能胡思乱想。

  做到了松和静,我们在练习太极拳时,就能有得气的感觉。这里的“气”不是呼吸之气,而是内在的、在人体经络中游走的一种物质。这种物质看不见摸不着,却能在练功的过程中感觉得到。中医也讲内气,内气在针灸大夫扎针时也是能感觉到的,比如你扎的穴位准确,就能感到针的沉重感;如果没有扎到穴位,针就像扎在了棉花套上。练太极拳如果得气了,浑身上下都是非常舒适的。中医认为,人离不开气和血,气是血之帅,血的运行是靠气的推动进行的。所以,气是人体内部生命的动力。人体只要气血充盈,身体就健康。所以,练习太极拳只要做到了松静,就能使气血畅通,生命健旺。

  做到了松静,还要用意念导引内气运行,带动外形动作。拳论中说:“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以气运身,务令顺遂。”就是要用意念引导内气运行,同时要沉着安静。在意念的引导下,内气随形体动作运行周身,遍布四梢,就能达到精、气、神的和谐统一。做到这一点,人就能不急躁,神智清明,气血流畅,从而达到固肾益脑,陶冶情操,锻炼意志。简而言之,这就是身心康健。

  总体来看,只要做到松静,练习太极拳就能达到一定的健身效果。松和静是相辅相成的,是在意念的指导下进行的。

  再有,我们还要注意《十三势行功歌诀》中的另一句:“命意源头在腰隙。”这里的命是指身体,意则是指意念;腰隙就是指肾腧穴,两个肾腧穴中间是命门穴。命门穴属火,两肾属水,水火交错,生命旺盛。练习太极拳时,两腿虚实不断转换,腰胯带动两肾围绕命门运动,达到水火交融。按照中医理论,命门穴统帅周身,是一身之君。这样锻炼身体,使水火交替,自然能够强壮身体。歌诀中还说:“腹内松静气腾然。”这句话也道出了太极拳健身的道理。中医认为,心属火,肾属水。练拳时意守丹田,腹内松静,心火和肾水相交,就产生气体,所以就出现了“气腾然”的现象。“气腾然”后,内气充盈周身,产生营卫之气,就能增强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另外,人体的津液也会随着内气进入骨髓,增大人体的骨密度。所以,常年坚持练习太极拳的人,骨密度一般都比较大。

  总之,练习太极拳身法要正确,拳式要规范,还要持之以恒,自然能取得健体强身的效果。

  当前,太极拳虽然非常普及,但是我认为还存在着一些弊端,影响人们健体强身的效果。

  第一个是拳套太乱。很多人都编套路,各种套路很多,但是很多动作是违背太极拳理的。离开太极拳理论去编套路,就不是太极拳了。还有的东拼西凑,这个流派摘一点,那个流派摘一点,编成一个套路,这只是外形上的组合,内在是很难融合的。太极拳形成目前的五大流派,是有其历史渊源的,不应该混在一起。还有的把长拳的动作引入到太极拳中,这是一种倒退,因为太极拳就是从长拳演化而来的。这些现象当然对太极拳健身没有好处。

  第二是练习方法不正确,有人过分追求震脚、发力,特别是震脚,练习的方法不正确,就容易损伤膝关节和大脑,久而久之损害身体。

  第三是为了表演得分,有一些人追求过低的架子、过高的抬腿,这些都是错误的,不利于身体健康。拳架的高低没有好坏之分,关键看自己的身体条件。身高,当然拳架要高一些;身矮,拳架当然要低一些。不要片面地强调低架子好,高架子不好。太极拳是因人而异的。

  第四是一些人在教拳过程中,过早地把气功引进来。太极拳本身是一个导引术,也是气功,练习时以心行气,自自然然,不是勉强把动作和呼吸相结合。如果把动作和呼吸勉强结合,则是非常错误的,会造成内气填胸、憋气的现象。

  第五是很多人练习太极拳贪多,他们往往会很多太极拳套路,结果是哪一个也不精,甚至都不对。这样虽然学了很多,却得不到很好的锻炼效果。练习太极拳要求精,不能贪多。

  第六是一些教拳的老师自己不练拳。教拳和练拳是不同的,练拳能够养生保健,教拳则是耗神耗气。如果长期教拳不练拳,自然会损害自己的身体。

  第七是一些人名利心太重,这样会影响自己的修炼,影响身心健康。一般来讲,德高艺也高;德不高,艺也不高。过分追求名利,反而追求不到拳艺。

  我认为,做人不能丢掉善心和理想,要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练习太极拳的最高境界是修身、求真。欲修其真,先正其身;欲修其身,先正其心。心正身正,自然心平气和,身心健康。所以,孔子说:“仁者寿。”

赵幼斌:太极拳练习的四病

  太极拳之所以有别于其他拳派或一些体育项目而广受人们的喜爱,除了具有丰富的哲理、人文性质和技术特性外,更由于它在强身健体、祛病延年方面富有特殊功效。那么,为什么还有人提出质疑,也确有事实存在——有些人练太极拳并未达到理想的健身效果,相反却出现了一些副作用?比如最常见的膝关节疼痛、气色不足,甚至未到老年就比常人显出了步履蹒跚等衰态。这除了与个人的体质与遗传因素有关外,根据教学实践,我认为大体由四方面的原因。

  一、伤力。所谓伤力,是指运动过量、过猛,或不均衡等状态所产生的伤害或引起的疾病。如依惯例,练拳之前须先热身,进行一些必要的单式操练或功法练习,使肢体筋骨活动开,这样就可避免在练拳时因动作高低快慢变化而造成肌肉筋骨拉伤或挫伤。另外,运动量的大小和强度要量力而行,不可勉强。如年轻时运动量可大些,可练低架(大架),兼及中架(中平架)和小架(高架);中年时运动量小些,以中架为主,低架适量;上年纪时运动量则再减,以小架为主,保持中架,低架少练或不练。练习时间的长短,低架或快架一趟下来以6分钟之内为宜,宜稍歇后再练;中架一趟20多分钟,以连续两遍到四遍为宜;小架慢架一趟30分钟以上为宜,少则一遍,多则两遍。一个练习单元(如一个上午)以2〜4小时为宜,视年龄大小或专业与业余而区别对待。总之,运动量的大小,要视年龄和体质的状态而定。年轻体质好时,以长功夫体悟为主;年长时,运动量适当减少,以心悟为主。这实际上也是太极拳由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修炼的发展过程,不可逆其所为。

  二、伤气。伤气主要有两种现象:一是心态不宁,运动量过大、过猛、过急,练完后气喘不止,气色不佳;二是用意太过,过分注重呼吸,式式要与呼吸配合,甚至要让“气”将动作“催”起来,结果导致呼吸不畅,发生气滞、胸闷、头晕等现象。这些也是练拳过程中的误区,容易引发伤害和疾病。太极拳的演练要求,完全是松灵自然,快与慢之间也随劲势气息而动,其功夫也是建立在柔韧的、日积月累的慢功夫上,不是赶出来的;呼吸更是一任自然,以意领势,以势导气,气势相随,互为有益。我以为,气之所用,存于松,松至仅存于筋,似以一线牵连,此线即为气。将用气之意换至如何去放松,从肌筋血脉如何畅通的角度去理解,方可受益。

  三、伤骨。伤骨是因为姿势不正确或动作不慎带来的损伤。比较突出的现象是腿部受伤,特别是膝关节。一方面,因腿部力量和运动机能本来就是人体较早退化的部分;另一方面,加上长期半蹲式的运动负荷,或过份追求姿势高低变化的难度和强度,以达到“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来提高成绩,如竞技太极拳旋体后单腿落地等,都会对运动员腿部带来极大的损伤,甚至不得不打封闭针参加比赛,这样就更容易造成腿部机能较早的退化、骨伤或后遗症疾病。对太极拳要领掌握不准,在运动中如膝过脚尖、左右转脚膝部用力、进退步实腿膝部过低(或跪腿)等等现象,也都容易形成明显或慢性的骨骼损伤。这些都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注意,对太极拳运动的性质和内涵应给予深刻的思考、研究,并回归和赋予太极拳本来的真实面貌,使之朝着健康的道路承传、创新和发展。

  四、对太极拳运动的本质认识不足。人的长寿健康秘诀,是因时循序,合乎自然的四季生息劳作;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应符合人性和伦理的生发和平息,既不是放纵,也不是压抑。其身体的锻炼,也应与人的生长规律相适应,超负荷的锻炼,逆势而为强求奇效,虽能一时得到体能极限的闪光点,但同时也将给身体带来重创和戕害生命;还要不断完善个人心态修养,不以功成而懈怠、不以名就而骄奢,保持生活锻炼之常规,则疾病可远离,衰老可延缓。太极拳的运动机理,正是因循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的大自然规律,融汇了太极阴阳动静互养的生机,成为内外兼修,养生与技击融为一体的科学运动方式。事实上,只要我们真正按照太极拳的运动原理去体悟去实践,掌握太极拳的基本要领,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有规律地修炼,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就不难走出误区,从而避免因运动不当所带来的损伤和疾病。这样,我们锻炼的初衷——技击、锻炼、养生、健康、益寿,最终方可兼而得之。



  崔仲三:练习太极拳要防止膝关节损伤痛疼

  在太极拳练习者当中,有一些人反映练习太极拳后,往往会有膝关节痛的感觉。这主要是因为练习者动作长期做得不正确,造成了膝关节的慢性损伤。譬如:做“左虚步”动作,无论前脚掌踏地,还是后脚掌落地,右腿都为支撑腿,是主力腿;左脚为虚步,是附加支撑。很多练习者在完成这个动作时,根本没有注意到右膝关节的方向,经常是右膝关节内扣,右膝关节与右脚尖明显的不在同一方向上。再有,就是右支撑腿的脚尖与正前方的夹角超过45°,甚至于达到90°,使得右膝关节受力不均匀。这些因素都是造成右膝关节副韧带损伤的原因,时间久了,就会造成韧带扭伤疼痛。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右腿支撑时,右膝关节与右脚尖方向一致,右大腿、右脚在同一立面上。这时右腿的受力点绝大部分在右腿的股四头肌上,因此,右腿部肌群得到锻炼,缓解了膝关节承重的压力,并且也避免了由于膝关节方向不正确,造成膝关节受力过大,而产生向前俯身、突臀、左右歪髋的现象。

  再如:由“挤式”变换到“按式”的动作,步法的变化是由弓步到“坐步”再回到弓步,腿部力量有一个虚实变化。“挤式”的右弓步,其左脚与右脚的夹角是45°,随着身体重心的缓慢后移,左腿屈膝后坐,左膝关节的方向仍然保持在45°,左大腿、左膝关节、左脚保持在同一立面。这时,左腿的受力点绝大部分在左腿的股四头肌上,使得左腿部肌群得到锻炼,缓解了左膝关节承受的压力。此时,髋关节就可以放松,达到沉髋的目的。然后左腿缓慢自然蹬直,重心前移回到弓步。这样做就避免了由于膝关节内扣,造成膝关节受力过多而产生向前俯身、突臀、左右歪髋的现象。还有,弓步的步型,一脚向前,另一脚与前进方的夹角为45°,屈膝弓步,膝关节不超过脚尖,另一腿是自然蹬直。在这里强调的是“自然蹬直”,大腿与小腿要有一定的角度,尤其是膝关节微外撑,要做到大腿、膝关节、后脚在同一立面。这样不仅可以避免膝关节疼痛,又可达到“沉髋”“圆裆”的目的,既增强腿部力量,又提高了抗跌摔的能力。

  总之,练习太极拳要注意动作的规格标准。只有动作正确,姿势标准,才能取得良好的锻炼效果。

  阚桂香:陈式太极拳健身训练

  练习陈式太极拳时,在全身放长和顺逆缠丝相互变换之下,动作要表现出能刚能柔,且富有弹性。其动态,要求一动节节贯串,相连不断,一气呵成。其速度,要求有慢有快,快慢相间。其力量,要求有柔有刚,刚柔相济。其立身与动作要求中正不偏,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开中寓合,合中寓开。具备了这些条件,太极拳才能充分发挥它的特殊作用,在体育保健上,能增强运动器官与内脏器官的功能,并能锻炼增强意识的指挥能力,即“用意不用力”的能力,可以顺利地指挥气血活跃畅通全身。这样既练了意,也练了气,意气相互增长与强旺,身体自然强壮。

  陈式太极拳健身功主要突出了陈式太极拳螺旋缠绕的运动特点,练习时要求缠绕运动以丹田内转为动力,使周身肢体做“抽提”“回转交融的动作,加之意气潜转由内到外,使周身肢体或明或暗、或大或小做圆弧运动,使身体的肌肉、关节、五脏六腑得到锻炼和调理,提高各个器官机能。

  对于陈式太极拳健身功法,由我选题,与北京体育大学生理教研室、中科院武术协会、北京西苑中医研究院的有关专家组成课题组,通过对中科院63位五十到六十岁的科研人员进行以陈式太极拳基本功、基本技术作为健身功法,进行5个月的科学实验,最后得出结论:从事陈式太极拳健身功法锻炼,能改善中老年人身心健康水平。

  陈式太极拳健身训练包括以下内容:一、基本功训练,有无极桩、太极桩、缠绕桩、开合桩、浑圆桩;二、基本动作训练,有卷肱、云手、掩手肱拳、野马分鬃、金鸡独立、左右擦脚、懒扎衣、单鞭。

  练习陈式太极拳健身功法,要了解陈式太极拳的技术特点,进行科学锻炼。陈式太极拳的技术特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动作缠绕,式式相连。就是运动如缠丝,在缠丝运动过程中不得断劲。断劲有了空隙,失机失势是病。因此,在运动中一式结束,要用折叠手法转换接下一式,使动作之间没有断续处。

  二、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初学太极拳一定要求慢,动作慢了才有建立动力定型和纠正姿势的机会,才能检查出不顺随的地方。随着动作的熟练,可以加快速度。转关折叠处要慢,体现出似松非松、将展未展、留恋缱绻,过了转关处,就要加快速度,当运劲到落点时最快。快慢相间也是人的天然本能,既是保健的需要,也是技击不可少的。

  三、对称协调,姿势圆满。做到这一点,要注意五个方面:一是意欲向下,必先寓下;二是意欲向左,必先右去;三是前进之中必有后撑;四是上下左右,相吸相系;五是对拉拔长,曲中求直。

  四、腰为主宰,节节贯串。

  以上几点是陈式太极拳的技术特点,只有严格做到这几点,才能真正达到练拳保健,健体强身的目的。(此文根据阚桂香老师在第三届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上的讲座节录整理)

Thursday, October 13, 2011

金一鸣老师谈太极拳:贵在练拳悟拳 不墨守成规

金一鸣老师,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人,生于1911年,逝于2008年。今年五月是金师逝世三周年,也是诞辰一百周年,故写此文纪念他老人家。

  金师少壮时,供职于兰州中国银行,因肠胃病长期便血,为治病健身,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学习少林拳、梅花棍、杨式太极拳等。解放后来到南京,于六十年代向陈照奎老师学习陈式太极拳。金师文化修养很深,悟性亦高,加之练拳刻苦,所以进步很快,对太极拳继承中有发展,对旧的成果有所突破。特别是在理论上还有新的创见,进一步丰富了太极拳的理论。因金师在九十年代后就隐退,所以很多太极拳的理论不为大众所知,现仅就笔者所知向大家做一介绍,以供拳友诸君参考。

  太极拳特别讲究身法,杨式太极拳有“十要”之说。金师通过长期的实践,对其中一些要点有独特的见解:

  “含胸扩背”,太极拳身法中有“含胸拔背”一条,金师认为,“拔背”不够全面,事实上是“扩背”。背部为阳中之阳,为督脉和太阳膀胱经徇行之路。人的背脊是由七块颈椎,十二块胸椎,五块腰椎和尾骶椎连接而成,共二十四块合二十四节气。椎体内发出背椎神经,通往上肢和头部的有臂丛神经,通往下肢的有坐骨神经,通向内脏的有胸椎脊神经,背脊神经与穴位功能相似,肺俞、心俞、肝俞、肠俞都在背部。太极拳强调气贴背脊,力由脊发,是与生理功能和健身相结合的,每招定式时,颈椎骨往上提,大肩胛往外扩开,尾闾骨微微往前送,这样才能做到背皮紧贴脊背,摸不到肩胛骨,背皮鼓得紧紧的象鼓一样富有弹性,这样才能有利于健身和技击(单纯拔背做不到这一点),是技击需要的也是合乎保健的,但要注意适度,勿形成弓背。

  关于“沉肩坠肘”,他认为可理解为“松肩扣肘”。肘尖是气的钥匙,抬则气浮,下垂微扣则气沉。例如双手前按,肘尖微扣,颈旁肩头肌会微微上提,促进含胸扩背,束肋下气,气沉丹田,这是生理的自然反应,即使意念不想下沉丹田,但只要两肘微扣,吐气时很自然地会气沉丹田。“肩平而齐,胸膊相系”也是指两肘微扣,这样才能两膊相系。其他招式单鞭、白鹤亮翅、搂膝拗步等都是如此。单纯“垂肘”做不到气沉丹田,因此“垂肘”不够全面,应为“扣肘”较妥切。但也注意:两肘内扣时要做到肘不贴肋,肘肋间要有一拳之隔。

  另太极拳有一身具备五张弓之说,金师认为应该是有六张弓,足弓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知道拱形结构具有料少坚固实用,最符合力学原理,人的脚是由三个拱形结构组成的,两个纵弓(内侧纵弓、外侧纵弓)和一个弹弓。足弓比建筑上的结构更为合理,从力学角度看,同样具有用料少轻便和坚固的特点。在跳远跳高的一瞬间,脚蹬地的力量超过体重6-7倍。如果脚不是拱形的,就必须加厚骨质的压力,这样弹性不足也不轻便。而足弓是由很多关节借助韧带加固在一起的,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弹性。因此打拳时要注意十趾抓地,涌泉上提,立脚就稳,进退转换,就有猫行轻灵之感。同时十趾抓地也有利于气往下沉,收腹提肛,习拳者不可不注意及此。

  金师认为学拳贵在练拳、悟拳,不要墨守成规,要善于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练拳,这样才是自己的东西。在太极拳架上,金师根据多年练拳体会,也作了一些探索与改进。

  如掩手肱捶,一般练拳只出一次右拳,金师认为,拳贵在平衡,可改为三拳。即右拳出击二次,左拳出击一次。练时要注意:拳击出时,要“去时撒手,着人成拳”。即是说出拳时拳是松的,打着人时才握紧拳击打。抓拳的方法是用大拇指的梢节压在中指和无名指上。出拳时劲点在虎口,拳腕臂成直线。右拳击打以后要略回收放松,击打是一种抖发劲。掩手肱捶要求拳出如矢,一沾即起,切勿过头,腰胯抖发劲,此为陈式之精华。过头即前贪,前贪会使自身重心上抬,左右旋转失灵,容易失败,所以宁欠一二分,断不可过界一厘。

  关于拳式中倒撵猴的步法。他认为倒撵猴的步法最好是雁行步,又名长三步,向后倒的时候,脚步要弧形后退,定式时上下合住劲,两腿距离与肩一样宽,脚尖成平行线,要做到脚趾抓地,前脚脚掌向里拧扣,后脚脚跟螺旋形地钻入地下,像生根一样,重心前四后六,两膝微扣,利于收腹提肛,两臂肘尖内合,利于含胸拔背,这样可保持八面支撑,起护裆作用,小腿迎面骨不宜直接向外,以免被人踢伤。小腿迎面骨不宜朝外,也不利于圆裆及提肛。

  他还根据自己半个多世纪练拳的心得,创编了“综合养生太极拳”。 这套综合养生太极拳是以杨式大架为主重新创编的。中间采用当今主要流派的一些有特色的招式,陈、吴、孙三式约占全部动作的三分之一;再穿插叶式运手,东北七星太极拳之野马分鬃和玉女穿梭;而另一运手采用八段锦中之“调理脾胃需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的动作;转换动作夹有小擒拿手法。整套动作舒展大方,柔软圆活,造型美观,气势完整,引入入胜。既健身又防身,易于开展,便于学习。

  金师在世时常用的一首诗勉励大家:“心如行云常自在,意似流水任东西,终身相伴一太极,百岁长寿定可期。”太极拳是术,更是大道,希望大家能够享受太极拳乐趣,让太极拳伴随我们每个人度过一个美好的人生。

Wednesday, October 12, 2011

陈鑫论太极拳的打人

陈鑫拳论云:“不能打人只是功夫不到,若是功夫纯熟,由其大无外之圈,造到其小无内之境,不遇敌则已,如遇劲敌,则内劲猝发,如迅雷烈风之摧枯拉朽,孰能当之”。

陈鑫又论:

人言此艺别有诀,
往往不肯对人表,
吾谓此艺无甚奇,
自幼难以打到老。
打到老年自然悟,
豁然一贯神理妙。
回头试想懒惰时,
不是先知未说到,
说到未入我心中,
我心反觉多烦恼。
天天说来天天忘,
有心不用何时晓?
有能一日用力寻,
阴阳消长自有真。
每日细玩太极图,
一开一合在我身,
循序渐进功夫长,
日久自然闻真香。
只要功夫能无间,
太极随处见圆光,
此是拳中真正诀,
君试平心细思量。

Tuesday, October 11, 2011

王宗岳-太极拳经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府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秤准,活如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而。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Sunday, October 09, 2011

杨班侯的五字经决

太极学网
杨班侯的五字经决少有人提,本人觉得此决从太极拳学拳之初到神明境界都一一指出。其中好多体悟都是出自前辈真感实受,不可多得,无论你现在练拳处于哪个阶段都可从中受益,也可纠正一些错误认识,希望大家务必珍重此决。

拳理极精细,勿以当儿戏。
欲学拳术者,先将基础立。
拳中基本功,有长即是师。
研究其理性,技击是其次。
万莫学死方,动作要有理,
不学招法手,与死方无异。
比如当大夫,尽学成方剂,
药方开出来,等候病来治。
得病合我方,未闻有此理,
就是有点效,也是瞎碰到。
结果背原理,伤病不为奇,
莫学拍打功,以免本能失。
皮肉徒受苦,气血多凝滞。
有害于卫生,又有碍拳意。
力紧神便死,岂能把人治。
怀疑不凭信,请自体察试。
要知拳中理,首先站桩起,
意在宇宙间,天地人一体。
运动如抽丝,开弓即试力,
四肢弓崩撑,运动软慢松。
屈伸与开合,身由云端起,
呼吸细静长,舒畅皆如意。
形象似颠狂,如醉如呆痴,
蛇形趟泥步,揉球摩擦力。
两手似兜泥,如捞稠糖稀,
内外要松静,敛神听细雨。
绵绵觉如醉,悠悠水中戏。
默对向天空,虚灵须定意。
洪炉大冶金,陶熔物不计。
神机由内变,调息呼吸气。
守静如处女,动似迅雷至,
力松意宜紧,本是涵养气。
螺旋滚无形,毛发力加戟,
筋骨遒即放,浑噩一惊时。
支点增强力,遍体弹簧似,
百骸若机轮,旋转有劲力。
腰身似蛇惊,步行旋风起,
纵横起波澜,如鲸回旋式。
顶心力空灵,浑身如线提,
两目神光敛,鼻息耳凝闭。
小腹要常圆,胸肋微含蓄。
指端力如电,骨节锋棱起。
活泼比猿捷,迈步如猫似,
大凡举与动,浑身皆消息。
一触即爆发,威力无边际,
学者莫好奇 ,要用自然力。
良知与良能,实践学来的,
动静任自然,万勿用拙力。
返婴寻天真,躯柔如童浴,
勿忘勿助长,升堂渐入室。
论技说应敌,不费吹灰力。
拳术之动作,手足板眼齐,
首要力均整,内外要合一。
屈伸随意往,枢纽不偏倚。
动静分虚实,阴阳水火济,
精神宜内敛,练神得还虚。
头打脚随走,站他中央地,
任有万能手,总也难逃避。
路线踏中心,松紧不滑滞,
旋转要稳准,钩错互相宜。
力纯智和愚,审慎对方力,
随屈忽就伸,相互虚实移。
运动如弓满,着敌似电急,
鹰胆虎威视,足腕似倪泥。
鹘落似龙潜,浑身尽争力,
面善心要狠,胆大更须细。
缠劈攒裹横,扭拧弹簧力,
接触揣时机,叱姹如雷似。
变化影无形,周旋意无意,
披从侧方入,闪展全无空。

担化对方力,搓磨试其功,
歉含力蓄使,黏粘不离宗。
随进随退走,拘意莫放松,
拿闭敌血脉,扳挽顺势封。
软非用拙力,掤臂要圆撑,
搂进圆活力,摧坚戳敌锋。
掩护敌猛入,撮点致命攻,
坠走牵挽势,继续勿失空。
挤他虚实现,摊开即成功,
顺势闪拿欺,展软柔化吸。
撤退近托推,手脚一齐发,
伸手看形容,身法要偏行。
见手分左右,避手吸进身,
上下用反劲,手脚要同心。
劲到吸闪空,撞崩化欺冲,
手到随身变,用时间如电。
黏手软绵随,气在眼前追。
来时机伶进,拳打要进身。
见势顺他劲,变步拧腰身,
手眼身法步,欺到方为真。
掳手随身靠,捆时反劲欺,
进步耳如风,沉气在腹中。
若见长手法,指掳闪进崩,
若见短手法,长劲沉气中。
若见乱手法,偏砸顺身攻,
动手先看肩,指手在胸前。
肩偏手必到,身仰脚必发,
伸手步先行,见劲顺手中。
若见力过猛,撒化闪进空,
进步捋崩挤,掳发顺劲倚。
手眼身法步,随时变体形,
出手要平身,开门手为真。
若见高手法,撞倚先拔根,
掤架打中线,掳推撞进身。
若见冲天手,变掌掳崩穿,
若见矮手法,抽腰走上身。
法本耳目思,掌本面目排,
手到撒化变,欺步看路线。
撞进里外手,反拿随身转,
拐掳指闪欺,见手反拿腕。
欺步崩撞势,动手气下转,
进身本气根,拿破随手变。
听问黏沾连,进步柔化推,
上下要相随,内外要合一。
试声山谷应,神气要贯足,
恭慎意且合,五字要言记。
见性明理后,反向身外去,
莫教死方滞,莫教招法拘。
句句是要言,莫当是儿戏,
愿我同道者,切记要切记。

Saturday, October 08, 2011

向恺然先生的太极故事

太极学网
前清丁未年间,我在日本,会见一位直隶朋友,就听他说起北方练拳术的人,有几个大派别。一派是练八卦拳的,一派是练形意拳的,一派是练太极拳的,还有一派练岳氏散手拳的,后来由岳氏散手又产生一派,谓岳氏连拳。此外,虽尚有不少的家数,然练习的人比较少,不能自成一派。我当时听了这些话,不过知道有这些名目罢了。究竟各派是些什么手法,彼此分别之点,在什么地方,因那位直隶朋友不能一一演给我看,无从知道。

直到民国癸卯年,遇见李存义的弟子叶云表、郝海鹏,才见着了形意拳。八卦拳也看了一部份。太极拳仍是不曾见着。不过曾听得叶、郝二人说起太极拳意义,使我增添了许多向往之心罢了。

经过了若干年。只是没有机会遇着太极拳练得好的朋友。不但无从研究,便想看一次是如何的形式,也达不到这个目的。

到乙丑年五月,幸有一位陈微明先生,从北京来到上海,以所从杨家学得的太极拳,设一个致柔拳社,专教人练习。我得这个机会,才从事研究了几个月。不料正在研练的时候。二十年前教我练拳的王志群先生也到了上海。我这时与王先生已有好几年不曾见面了。一向只听得王先生在北京专心研究太极拳,因为原来根柢甚深的原故,成功比任何人都容易。我于是又从王先生研究。

论王先生所练的太极拳,与陈先生所练的,本属一家。陈先生的师承是杨澄甫,王先生的师承是吴鉴泉。两人都是杨露禅的再传弟子,当然是一家一派的了。但是两人所传授的拳式,各自不同。

我当时很是疑惑,不敢随便判断谁对谁不对。我既以研究拳术为目的,自不能存党同伐异的心,何况同是太极拳术、又是同出一家呢?只以研究便利的关系,因王先生住在我家,便专从王先生研究。也时常与陈先生推手。奈不久离了上海回湖南,在湖南找不着练太极拳的人,没有人和我推手,只好独自练习。

戊辰七月,我跟着湖南的军队到了北京。此时北京已改名北平。因政府迁都南京的关系,北京市面渐就萧条。影响所及,连几个练太极拳有名的人物,如杨澄甫、吴鉴泉等,都跟着往南京或上海去了。所会见的几个,虽也是北方有相当声望的人,如许禹生、刘思绶之类,对于太极拳都有若干年的研究。其所练架式,类似吴鉴泉传授者为最多。我于是又从许刘两人研究了些日子。

许君以吴杨等专练太极拳之人皆已南去,他办了一个体育学校,找不着教太极拳的好手,就托人在河南温县陈家沟子聘了一位姓陈名绩甫的来。相传杨露禅当日,是从陈家沟子学来的太极,他的师傅叫陈长兴。从陈长兴到现在,代有传人。此刻陈家沟子的人,少有不练拳的,练的都是太极,没有第二种拳在那地方流行。
体育学校请来那位姓陈的,年龄不过四十岁,是从小专练太极拳,不曾练过旁的拳。到北平后,除在体育学校担任教授而外,还有许多人请到自己家里去教。

我听得这么一位人物,少不得要去见一见。这日由许君介绍,在体育学校会面,并见他练了拳、推了手,还和他谈论了好一会。

不会他倒也罢了,会过之后,使我更加了疑惑起来。因为他这地道的太极拳,不仅和吴鉴泉传授的形式大不相同,就是和杨澄甫所传授的比较,也全不是那门一回事,连拳谱上的名目,也不一样。

吴杨两家所传的姿势,虽有分别,但是起手都是一揽雀尾为名称。就是孙禄堂从郝维真所学的,起手名懒札衣,也与揽雀尾的音相似。不管是谁的音转变了,总还是这个音调差不多的名称。至于陈绩甫练拳起手叫做金刚捣碓。虽也有懒札衣的名目,唯手法身法与吴杨两家的揽雀尾、孙禄堂的懒札衣,都无相似之处,且全式名称不同之点甚多。如青龙出水、双推手、神仙一把抓、小擒打、前招后招、铁叉、切地龙、当地炮等名称,皆吴杨二家所未有。至如封似闭称六射四闭、单鞭称丹变、倒撵猴称倒捻肱、肩通臂称闪通背、右起脚称右插、左起脚称左插、转身蹬脚称蹬一根子、抱虎归山称抱头推山、云手称运手,音尚相近,但身手动作方法亦多不类。

再看他推手只有同边活步的一个方法,就是一个左脚向前,一个右脚向前。掤挤进一步,捋按退一步。我问他推手共有几个方式,他说就是这一个方式。我又问没有站定不动脚的推法吗?他说没有。我又问他没有四隅进退名叫大捋的推法吗?他也说没有。

我想这就奇了,杨露禅是从陈家沟子学来的,到此不过三传,何以与陈绩甫的相差这们远?杨家练习的方式,倒比较的完备。

杨家推手的方式,由浅入深,共有四种。最初彼此都用单手搭挽,使站走灵活。次则按掤挤捋按,四手彼此都用双手,两脚站立不动,仅以身手进退。又次则活步进退。再次则向四隅进退,名为大捋。步法身法手法渐次繁难,务使练习的人,能进退随意,缓急皆由自主,不受制于人。

若仅一同边活步之方式,初学者不易粘走;而练有相当程度的,觉得其活步容易讨巧,腰腿难得有真功夫;至于欲求深造的,则又嫌其太简单。

太极拳的原理,和其它之拳术不同。太极注重粘走,所谓于不丢不顶中讨生活是也。粘即是不丢,走即是不顶。此理说的容易,做到实难。一部份之粘走尚易,全体之粘走尚难。欲全体粘走如意,则非有大捋不为功。按:大捋之法,决非创自杨家。想必是陈绩甫未得其传,故其法尚不及杨家完备。

以我个人近年研究太极拳之结果,深信拳理之精细、拳法之周密、及练习之有益无损,此非他种拳术所能及。
近年来政府提倡武术,设国术馆于首都,各省也遍设分馆。首都国术馆中,分武当、少林两门。武当门即以太极拳为主体,因此太极拳的势力渐渐侵到了南京,练习的人日渐增多。然首都经过一次武术比赛之后,声明以太极拳为专长的多未胜利。而北平方面所去应试之人,其得胜利者虽十之七八也曾练习太极,但在报名时,却未声明以太极拳为专长,(国术馆考试武术时,报名者须声明曾练何种武术,以何种为专长)。因之一般人对太极拳怀疑者极多。原来反对太极拳的人,不待说,益发振振有词。即平日也曾练习太极、对太极有相当认识的,也怀疑太极不能致用。

我是最相信太极的人,在这时不得不将我个人对于太极拳的经验及心得说出来,或者可以解释一部人的疑惑,及增加一部人的信仰,并可以供同好的参证。篇中时有文言口语杂操之处,随手写来,但求达意,不及修改,阅者谅之。
我觉得太极拳在各种拳术中为最难致用之一种。什么原故呢?

练他种拳术的人,工夫即算不深,只是练过拳的必有相当体力,比较未经练过的强健。唯练太极拳的人,以不尚力原故,初练一年半载,体力并不见得比寻常的人发达许多。体力既不比人强,而太极拳的用法,又远不及他种拳式之简易、易于领会。无论初学的人,就是对太极拳用过三五年苦工夫的,除却照一定的规矩推手而外,若教他将太极拳一手一手的用法,从头至尾解释出来,恐怕能办得到的很少。

既是自己不能领会自己所练太极拳的手法,却如何能使用呢?

练他种拳术的,和人比试起来,纵然不能把平日所学的手法,丝毫不乱的使用出来,然因其平日练习时横冲直击,成了习惯,只要利用这种习惯,再继之以猛勇直前,每能克敌制胜。练太极拳的则不然。平日练习以缓慢为原则,以毫不使力为要义。而一趟架式自首至尾连绵不断。虽搬拦捶、指裆拳等手用法似已显明,然练习时不是断劲,用时自难得力。

人类本自然具有以手足自卫及抓攫人的知能。即不知拳术为何物的小孩,他们有时相打起来,也知道劈头劈脑的举手打去;被打痛了的人,也知道闪开和还手。练太极拳没练到能致用的时候,便冒昧和人去比试,不但不能用拳法去打人,有时甚至连那本来具有的自卫抓攫的知能都没有了,摆出一个一成不变的架式,去接受人家的攻击。旧小说中常有只有招架的工夫,并无还手之力的话。练太极拳不曾练好的人,并招架的工夫也没有。因为太极拳里面就没有寻常招架的手法。

然则没有招架的手法,难道人家打来,不招架任凭人打吗?要解释这问题,先得明了太极拳的原理。

他种拳术的名称,每有与拳术无甚关系的。唯有太极二字,完全包括了这种拳术的意义。太极就是一个圆圈,太极拳也就是由无数的圆圈联贯而成的一种拳法。无论一举手、一投足,皆不能离这个圆圈。离了这个圆圈,就违背了太极的原理。再精细一点说,不但举手投足不能离圆圈,四肢百骸不动则已,动则皆不能离圆圈。太极拳的招架,便是攻击,攻击也便是招架。不能用太极拳的方法攻击人的,断不能用太极拳的方法招架。因为手手处处皆是圆圈。就在这一个圆圈之中,分一半是招架,一半是攻击。工夫越深,圆圈越小。有时尚不见其转动,已尽招架与攻击之能事。

所以练太极拳的人,在推手的时候,十分注意听劲的工夫。听劲的名词,为太极拳所专有。其意义并不是用耳去听,乃是用皮肤去听。质言之,便是练习触觉,使之灵敏。皮肤能听得敌劲之来路方面,即顺着来势以半个圆招架,半个圆攻击。太极拳论中所谓粘即是走、走即是粘,就是这个道理。

太极拳之不容易使用,既如上述。

因之练习太极拳的人,其好勇斗狠的习气,及希图尝试的心理,都不及练他种拳术的人浓厚。与同道的推手,虽也是练习致用的方法,但是推手究有一定的规则,与平常比试不同。推手时的本领,不见得便能在与人比试时,完全使用得着。在练习的时候,既不常与练他种拳术的作友谊比试,曾练过十年八载之后,已享有相当之名望,或已身为人师,益发不敢轻易与人比试了。这是练太极拳的人普通大毛病。

练他种拳术的人,虽也有免不了这种毛病的,却不似练太极拳的这们普遍。即如杨澄甫受祖传的太极,用了大半世的工夫,徒弟也教的不少。论他的本领,北平武术界的人谁也不敢批评他一个坏字。杨家的太极拳架式,比较吴鉴泉所传的开展,步马也宽大。练习起来,容易增长内劲。杨澄甫本人身材高大,气力也自不小,应该能藉这个祖传的拳术,称雄一时。然我到北平后,调查的结果,杨澄甫的声名在北平的武术界中知道的确是不少。只是本领到如何程度,却少人知道,因为缺乏临阵的经验。

本来练太极拳,非有临阵经验不可。太极拳更是需要极多之临阵经验,不然总难有把握。练太极拳的人,万不可忽略临阵经验这一层。

拳术从事比试,谁也知道少不了一个快字。何以太极拳在练习的时候却是越慢越好呢?

这道理在练他种拳术的人,固多不免怀疑,就是练太极拳的人们,也是不明了的。须知太极拳的架式,全是练体,是做拳术的根本工夫。

如何谓之根本工夫呢。

第一是虚实得分别清楚。王宗岳太极拳经曰:偏重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已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所谓双重,便是虚实未曾分清楚。我看普通练太极拳的人,解释双重的道理,多以为两脚同时着地即谓之双重,一脚虚、一脚实,便不是双重。两手同时打出为双重,一手虚一手实即非双重。若只如此,则双重之病,有何难悟?岂有数载纯功,尚不能领会这一点儿道理?

以我经验所得,岂仅两手两足有双重,即一指之微,尚应将虚实分别清楚。如以一指着人,不会分别虚实,即犯双重之病。练架式的时候,四肢百骸从顶至踵,循环虚实。一手之中,其虚实之互为变换,愈密愈妙。自起手以至终结,处处成圆,处处随虚随实。假使有一寸大的地方,未曾注意这一寸大地方,便不免有双重之病。是这般练习,如何能快?是这般练一趟,比随便练十趟二十趟有进步。

第二是增长内劲。太极拳既不像他种拳术用力,难道与人比试起来,真个一点儿力不要,能将一个百多斤重并有武力的人打倒吗?

经中有四两拨千斤之语,不过形容少力胜多力的话,然也得四两之力,不能说毫不要力。练太极拳时,是绝不用力。若动作太快,随随便便,和他种拳一样,不过几十秒钟便完了,如何能增长内劲?因其动作很慢,又一气到底,中间不能停留,至少也得七八分钟以上的时间。四肢百骸不住的运动,自然能将气力增长起来。似这般增长气力,与练他种拳术及搬石打砂袋所增长的气力,完全不同。这种气力,行家称为内劲,是全身活动的,要在全身什么地方使用,就能全部集中于这一个地方,不一定限于肩背手足。这种内劲着在敌人身上,也与寻常的气力不同,能使受者有如触电。
还有一层必须缓慢的道理,也是我们研究太极拳的人所不能不知道、并将注意的,就是王宗岳太极拳经所说虚灵、顶劲、气沉丹田的道理。他种拳术虽也有气沉丹田说法,只是练习的时候,斩眉努目,百脉偾张,将全部的气提上唯恐不及,何尝能整个气沉丹田?即有之,亦不过将气闷住,或用意下沉而已。

太极拳相传为辽阳张通,于洪武初年奉召入都,路阻武当,夜梦玄武大帝授于拳法,且以破贼,因名其拳为武当派。传宋远桥、张松溪等七人。按:张通字均实,元季儒者,工诗词,善书画,中统元年,曾举茂才异等,任中山博陵令。因慕葛稚川其为人,绝意仕进,修道于宝鸡山中。山有三峰,因自号三峰子。

中国道家吐纳导引之术,都注意丹田。人身丹田有三处。一居头顶,道家认为藏神之地。故黄庭经云:子欲不死修昆仑。昆仑即以喻头顶之意。二居中脘,道家认为蓄炁之地。三居脐下,道家认为藏精之地。

虚灵顶劲者,乃顶欲虚灵。所谓存神上丹田,屏寂思虑。气沉丹田者,乃沉气脐下,欲其充实。黄庭经云:呼吸庐外入丹田,审能行之可常存。盖常人呼吸短促,不能直达脐下,故肺量窄狭,排泄力因之薄弱,影响寿命极大。
太极拳亦可称为道家导引方术之一种。

道家吐纳之术,多为坐功,导引则为行功。不论坐功行功,其要十分注意存神上丹田,纳气下丹田。则一。
老子为我国道家之祖,尝曰:虚其心,实其腹。亦即上丹田欲其虚,下丹田欲其实之意。如练习架式时,动作过快,心思必散乱,呼吸必急促,何能收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之效?

我们须知道,太极拳之所以异于他种拳术的地方。不在身手步法之有别。全在练习时能注意到存神纳气。故经文中又曰。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练习的人。若不知在这上面用工夫。专注意于身法步法之运用。则与外家拳有何区别。

以我个人练习的经验,最好于练习架式以前,以若干分钟练习静坐。此种静坐法并不如道家一般的守窍。只要屏寂思虑,务使万缘都净,做腹部呼吸,气纳下丹田。静坐后,再从容练习。

在练习的时候,最要注意的是满身松散,不可有一寸许着力之处。其转动屈伸仰俯周旋之态,一如落云行太空,毫无阻隔、毫无停滞。从起手以至结尾,不得有停顿处、有棱角处,也不得忽急忽缓,更不得和练外家拳一样,想象某手系如何使用、攻击敌人何部、应如何发出,方为得力。此类想象为练他种拳术时所不可少,唯练太极拳则万不宜有此。若存此类想象,便是自己限制自己的进步,其结果必至所想象的完全错误。就想得一部份效力,如练他种拳术的人之或专善用肘,或专善用腿,亦不可得。其故在太极拳皆系圆圈组成。在一趟架式中,就原来不曾分出某手如何攻击、如何招架,可以说全体没有攻击和招架方法,也可以说全体皆是攻击和招架的方法。无论头脑如何细密的人,欲从一趟的架式中分析出如何攻击、如何招架,必是挂一漏万,是不啻自己将攻击招架方法的范围缩小。

我尝见有以太极拳教授徒众为业的,因徒弟询问架式中手法用处,他勉强解说,谓扇通背是用手招架敌人的手,左手向敌人胸膛打去;海底针是以右手食指戳敌人肛门,肛门又称海底,所以谓之海底针。呜呼!如此解释太极拳用法,则太极拳的用法,岂不是极笨极无理吗?此种人可说是根本不明了太极拳的原理。

或有问曰,诚如尔所说,太极拳既不要快,又不用力,平常练习时又不能想象如何攻击招架,却用什么去和人比试?

我说,我们练习拳术的人,无论是练太极拳,或其它拳术,都应该知道这个快字意义。不是两手伸缩迅速谓之快,也不是两脚进退迅速谓之快。同具一样的手脚,伸缩进退迅速的程度,除却老迈龙钟、及疲弱残疾的人,大概都相差不远。

须知快慢的分别,重在两只眼睛。但是同具一样的两只眼睛,却又有什么分别呢?就在看机会能迅速与否。敌人没露出有可乘的机会,手脚尽管打到了他身上,不仅不发生效力,每每转予敌人以进手的机会。

两人对打时,如何谓之机会呢?在敌人失却重心的须臾之间,便是机会。

两眼看到了机会,趁这机会进攻,便能将敌人打倒么?仍不一定。还得不失地位、不失方向,才能有效。

因敌人的重心虽失,然须审其偏差所在,从何地进攻、向何方冲击,方能用力少而成功多。若方向地位未尝审度停当,敌人原来已失之重心,有时转因受攻击而得回复。两人相打之际,可以进攻之机会,彼此皆时时可以发生。只苦于以两眼不能发见。有时发见稍迟,则机会已过。有时因攻击之地位及方向错误,虽进攻不能发生效力,也是错过了机会。练推手听劲,就是重在寻机会,及练习何种机会、应从何地位何方向进攻。

两眼能不失机会、进攻又不能失机会方向,便是武艺高超,全不在手脚如何迅速。分别工夫的深浅,武艺的高下,完全在此。

若不待机会、不明方向地位,只算是蛮打蛮揪。在练他种拳术的,每有自恃气力刚强,练就二三手惯用手法,不顾人情如何,动手就一味横冲直击,屡能制胜,因而成名的。练太极拳的,却根本上不能产出这种人材。

太极拳之所以练不用力,于练架式之外有数种推手方法,就是要练习的人,从拳术根本上做工夫,不可注意一部的动作,学外家拳打桩板推砂包等动作。

或问练太极拳时候,若以余力兼练打桩板推砂包等动作,应该只有利益,没有妨碍。

我说如何没有妨碍?并且有绝大妨碍。因为太极拳以圆活为体,所以在练习架式的时候,务使全身松散,久久自能圆活无碍。有一寸许处着力,则必停滞。何况打桩板推砂包专用蛮力呢?练太极拳所得的是弹劲,打桩板推砂包所得的是直力。太极拳最忌直力,原富有直力者,练太极拳尚须渐次使直力化为弹劲,必完全变化之后,方能得太极之妙用。岂可以练太极的时候,兼练根本相反之直力?

或又问练太极拳的素来不注意桩步,练习架式时,又全不用力,因之下部力量加增甚缓,和人比试起来,每苦下部不稳,容易受敌人牵动。打桩板推砂包的结果不能增长直力,诚有妨碍于太极圆活之体。若只兼习站桩步,使下部增加稳实的程度,应该是有益无损。

究竟如何呢?我说万不可有此画蛇添足的举动。须知下部稳实与否,全系于练习架式时,是否能实在气沉丹田。如练有相当的工夫,确实能于每一呼吸之中,都注意气沉丹田,则下部决无不实之理。

还有一层道理,应当明了。和人比试的时候,其所以容易受人牵动,或被冲退,其病并不在下部不稳,实乃腰腿不活之故。腰脚能活,则站走随意,没有与敌人相顶撞的时候,又何至有牵动下部与被敌人撞退之事。

外家拳每有用刚劲冲击敌人之手法,无不丢不顶之原则。所以初练拳时,须注重桩步。然腰腿亦贵能活。如腰腿全无工夫,休说是两脚立在地上,全身坚立,稳不到如何程度,即钉两木桩于地下,用绳将两脚绑扎其上,也一般容易打倒。

尝有武功纯熟的人,两脚或一脚立悬崖,壮士五、六人推挽不动,观者莫不诧为桩步稳实。其实与立悬崖边之脚,并无何等关系,完全由于腰腿灵活,能将着身之力引向空处。

太极拳论中所谓引动落空,术语谓之化劲者也。越遇着强硬地方,越可以显出力的效用。譬如枪弹炮弹,越是打在坚硬之处,越能发挥他的侵激力。此理是极易明了的。

所以太极拳不以强硬为体,务必练成极柔极软,以不丢不顶为原则,使敌人虽有大力,不能发挥。如练习站桩,以敌人推挽不动为目的,岂不是与不丢不顶的原则相反吗?若练太极拳有站桩之必要,则古人必早于推手方法之外,传有站桩方法。

常见有练太极拳之人,于推手的时候,在掤捋挤按四手之外,任意出手或多方阻碍,使不得按规定次序推揉。工夫生疏的,每致停滞不知应如何走法。其多方阻碍之动作,术语谓之拿,即拿住不放之意。此类推法,不能没有,然仅可为练习的一部分工作,不能以此为基本练习。好处在使练习的人容易明白粘走变化的方法,又能使触觉增加灵敏。无论何种技艺,皆是熟能生巧。一方面练拿,拿即是粘,一方面练走,自然由熟可以得巧。

然则何以仅一部份工作、不能作基本练习呢?因为能粘与不能粘、能走与不能走,全在功夫的深浅。若没有相当的工夫,尽管知道粘走的方法,仍是粘不住走不了。基本练习,还是按着规矩推揉掤捋挤按四手,并得认真分析,不可茍且马虎放过。

推手也是一个太极的圆圈。在一个圆圈之中,分出掤捋挤按四手。掤挤为半圆,捋按为半圆。本系联贯而成,故一手忽略,则全圆因之破坏。

在这四手联贯成一大圆圈之中,于彼此皮肤接触之处,每手又各成一小圆圈。每于小圆圈中,又分半圆为粘,半圆为走。两手同时粘走,虚实须得分清。若不分清,即犯双重。两手虚实分清后,便得注意到一手虚中之实,实中之虚。不然,则一手之中亦犯双重,其弊害与犯两手双重相等。

无论练架与推手,皆须注意尾闾及脊梁。所有动作胥发须于此。

脊梁须中正,不偏不倚。因动作必从尾闾发端,方足以身体运动四肢。不是以四肢牵动身体。尾闾有圆圈,则各部的圆圈能粘能走。如尾闾不起作用,各部的圆圈,也都失了粘走之效。

在练太极拳不久的人,骤闻此语,必生疑惑。但依此练习若干日,自有恍然之时。倘教授之人,不令学者于此等处注意,在天资聪颖、又能下苦工夫的,或者有自行领悟之一日,否则将终身不知其所以然。

故从来练习武术之人,贵能得名师。每有终年游历,意在求师访友,即为此等处非经指点不可也。

原来练外家拳的人,半途练太极拳,尽管在练太极拳的期间中,绝对不再练外家拳,而外家拳进步,比未练太极拳以前,反加倍的迅速。原来不明白作用的手法,也明白作用了。原来苦于力陷肩背、不能变化成劲、条达于四肢的,也渐次变化、能条达了。练过若干日太极拳的人,改练外家拳,则深觉其动作之容易。因太极拳的动作,是全部的,非一部份的。所谓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外家拳虽不一定限于部分之动作,然其动作皆有一定之目标,及一定之作用。或用拳,或用掌,或用肩、肘、臂、膝,形式显露,莫不可一望而知。故其用力简单,练习时可以想象其如何致用,使练者容易发生兴味,并容易觉得有显著之进步。

太极拳一趟架式,始终一百余手。其如何致用,有迹象可寻的甚少。纵可勉强附会,某手如何用法,但因其一气连绵不断,劲路集中之点,无可寻求。唯其如此,所以能收通身圆活之效。

不拘内外家拳术,总以能圆活为第一要义。即以圆活二字为拳术之要素,亦无不可。故练外家拳的改练太极拳,因陡增其圆活之程度,乃自觉其进步之倍速也。

外家拳每有两手同时打出,或出手同时踢足者。此与劲路集中之原理相背。太极拳之架式,表面此类手法极多,实际先后主随,有条不紊。不过练习的人应该特别注意,教授的尤应在此等之处,详加解释。某式两手之中,以何手为主,以何手为随。而一手之中,应何部份先虚,何部份后实。如何方能使劲路循环,成一完全无缺之圆。此等处略有疏忽,即犯双重之病于不自觉。

拳术何以忌双重,其原因就是妨碍劲路集中。人不患无劲,只患全身所有之劲,不能任意使之集中于某一点。费无数日力求其能集中,尚不易得,岂可忽于双重之病,自于劲路上加一层阻碍?

外家拳于练习及使用时,多有似侧身减少敌方攻击目标,而增加其出手之长度者。本为极合于拳理,及力学之动作。唯太极拳不然。因其两手成圆,互相救应,不能偏左或右之弊,经中所谓尾闾中正者是也。
或谓以胸当敌,岂不与敌以便利攻击之机会?

我说人之一身,从顶至踵,何处非受人攻击之地?只看人之艺术如何。

其所以练太极拳的要含胸拔背,就在根本上防止敌人攻击胸部的一种姿势。练太极拳全部的方法,只唯恐敌人不肯攻入其胸部。敌手一入胸部,则随时随地,皆为练太极的进攻之机会。

近有人为迎合浅见者的心理,任意将太极拳的架式,改为侧身宽步,与外家拳同其姿势。有时轩眉努目,几乎握拳透爪,方自以为极兔起鹘落之致。殊不知于太极拳原理相去益远,将来谬种流传,必使太极拳尽失中正安舒之义,及内家温和意味。

近人皆谓太极十三式为掤、挤、捋、按、采、挒、肘、靠八法,并左、右、前、后、中定五者。此是勉强附会,断不可信。

掤、挤、按等不过八种手法,任谁专练太极拳的人,亦不能将此八种手法,一手一手的演出整个姿势来给人看,仅能按着推手的姿势略为分析。

认真说起来,只能有这八个名称,乃略得其意的用法。至于要提出这八个式来教授徒弟,供人练习,以我所认识的太极拳名家,都没有这套本钱。

仅可称为八种手法,断不能为八式。因为并无一定格式使人遵循。然退一步言,当各有其妙法。
至于前后左右中定五式,更含糊可笑。何种拳术,无前后左右中定?太极拳的前后左右中定又有何一定的方式?
古人对于一种技术命名,决不如此不按实际,必另有其十三式。或其法失传,或其名更变。要非现在所流行之太极架式,可以名为十三式也。

上海李瑞九家曾聘有拳术教师孟某,所擅长之拳称绵拳,共有八路架式,亦有两人推手法,用意颇似太极。闻孟某少时,在山东河南之间,保镖为业,富有膂力,尤善单刀,其名颇显。孟年少气盛,自负其技睥睨侪辈。一日携镖投宿于旅店,与同道者谈武艺,有旁若无人之概。忽有同宿一须发皓然之老叟在旁冷笑,鄙视之意,现于颜色。孟不能堪,忿然谓叟曰:若龙钟似此,岂亦能武?将毋倚老卖老,以为我没奈何乎。叟从容曰:强中更有强中手,武艺谁敢称能?因见汝年轻,不知天高地厚,故不自觉其笑之出于鼻也,怒将何为?孟益不能忍,必欲与叟较,叟亦不辞。孟方出手,已跌数步,意不测叟以何种手法,能跌人如此干脆。孟初以叟年迈,恐其不胜掊击,故出手未尽其长。至此乃以全力赴之。不料一迎叟身,手脚如被蛛网缠缚,有力无所施,欲跳脱亦不可得,中心惶急,遍身汗出如渖。见叟张两臂往复搓弄如玩圆球,神气闲逸,绝无寻常比试态度,孟始知非敌,跪请拜师。叟曰:拜师则可,但汝当弃所业随我经商。孟亟思得其传,竟弃镖业,从叟往来贩运于山陕之间。才二年半,叟即病死,孟尚未得尽其传。据孟在沪语人,其师所能,原有拳式十三路,历二年半,仅得其八,余五路失传。

闻太极旧称绵拳,孟所习者亦称绵拳,复恰为十三路,我疑其即为太极十三式。

又江西于今盛行之字门拳,身手步法酷类太极拳,架式亦为八路。又有所谓鱼门拳者,架式十二路,用法与太极尤相类,亦有两人推手之法。

江西熊斗枢曾练鱼门十余年。前年与我相遇于汉臬,为言鱼门拳以手手不离逼吸为原则,练时亦贵慢贵不用力。惜其人不能说出鱼门拳来历。

我国术派别繁多,无论全国,即一省之中,每有数十种架式。甚至一县之内,亦有数十种。拳术界的现象如此,应该能人甚多,始有此创造能力。

我经仔细研究结果,知道此种种类拳式之流传,并不一定传自有创造能力之人,多有由一个负盛名的教师,在二三十年之中,传出数十种拳式。虽皆托名传自古代某人,或言岳飞,或言达摩,且有托之孙悟空、弥勒菩萨者,其实手法皆大同小异。一趟拳架之中,合于拳理及实用者,不过三五手。此教师者,何以如此其不惮烦,编造此种种类类之架式?无非为广招徕计耳。

北方学拳拜师无一定肄业时期,有力者延师至家,或寄居其师家中,三年五年继续练习之事,甚属平常。

南方则多有限制,或延师来家,或由师自行设厂授徒。率以三四十日为一厂,至多亦不过五十日,期满则徒弟各自散去。如欲继续练习,即增设一厂。徒弟进厂之日起,至散厂之日止,其间必昼夜苦练,以求出厂后能致用。若徒弟学过二三厂武艺之后,尚不胜未经练过之蛮汉,则其师为不名誉之甚。

如太极拳者,因不能计日有效,即其它理甚精审法甚缜密之各种拳术,亦决难于百日之间,体用俱备。从来练拳者,多系粗人,不明此理。如练二三厂后,尚不能克敌制胜者,不怪其师艺不高,即疑其吝不传授。

为教师者,欲其徒计日收效,唯有将原有之拳术搁置,择三五便于应用之手法,加以转折,及江湖卖艺之门面之动作,编造成一趟架式,而托之于世俗最迷信之古人所传。其式单简易练,天资略高之人,十余日即会,再教以半月之拆用,出厂后居然能战胜蛮汉。师之声誉因之雀起,从习者日多。但人情厌故喜新,一年半载后又非得改造一趟架式不可。

平江有名拳师潘厚懿,三十岁时即以教拳为业,寿至八十方死。前后所教徒弟在三千人以上。其所传架式之不同何止数十种,得其真传者不过十人。并非彼秘不教人,学者欲求速效,使彼不能不如此。现在潘之徒弟在各处当教师者,亦有数十人,辗转流传,四百年之久,名称已屡变。又焉知孟某之绵拳、熊某之鱼门拳,不与太极一脉相传乎?

杨露禅至今不过百年,其所传与陈绩甫已相去甚远。吴鉴泉得自杨家者,亦与杨澄甫有别。更奇者,杨澄甫之兄杨梦祥同受家传,而梦祥之太极独练断劲,一手一手使劲,放出咚咚有声,与外家拳无别。北平除杨梦祥一人而外,无第二人以断劲练太极拳者。我曾问陈绩甫,陈家沟练太极拳之人,是否有练断劲一派,陈言无有。我谓如此尚好,太极一练断劲,便失却太极的原理,将无穷的用法变为有限的着数,于太极拳前途有害无利。

我国人习性,多喜崇拜古人,鄙薄今人。因之对于武艺虽富有创造能力之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亦不敢自承,皆托之古人秘传,或梦中所传授。此类事实之见于册籍者,不一而足。张三丰所传拳法,安知非其本人所创造?恐不足见重于时,而托之玄武大帝梦中所授。今人练习武艺,朝夕从事,数年或数十年尚难致用如所期愿,张三丰夜梦神授,且即以之破贼,古今人智慧能力之相去竟至此哉?

张三丰传宋远桥、张松溪等七人,并无传详记其手法。黄百家之内家拳法中所载,敬、劲、勤、紧、切、五字诀,尊我斋主人所著少林拳术秘诀中亦引为要诀。而现正流行之太极拳,反无此五字诀传授。

我以为拳术应以理精法备、不违背生理及力学原理为标准,不必穿凿附会,托之古人以相标榜。一若缝衣匠之供奉轩辕皇帝,木匠之供奉鲁班先师,无端生出许多枝节。

南京国术馆初开办时,我适在汉口,从报端见其分武当、少林两门,各设门长。我当即断其如此提倡国术,决无好果,并致书京友服务于国术馆者,详论其得失。

艺术本不妨各有宗派,有宗派斯有竞争,有竞争斯有进步。唯武术不然。无论我国武术传籍绝少记载,辗转流传,学者又绝少能通文学之人,某派传自某人,久不可考,非如字画文学等之派别,丝毫不容混乱。

即算武当、少林两派,比较其它武术册籍上略有根据,然现在所流传者,究竟是否确为武当、少林两派?且此两派,又岂能包括中国武术、江湖卖艺之流,以及武术授徒为业之辈?

为迎合国人崇拜古人之习性,任意拉扯妇孺皆知之古人,认为祖师,以相号召。南方有齐家拳,谓为齐天大圣所授传。又有弥勒拳,谓为弥勒菩萨所传授。比较少林派传自达摩祖师者,更诞妄可笑。

彼辈此类知识,多得自师传,并非现在卖艺及授徒者所假托,故敬谨奉持不以为妄,偶遇非难莫不誓死力争。因其如此,所以各门派之互相忌嫉、互相仇视,千古年来不知生了若干事端,伤害了若干性命。在彼辈知识有限,且有籍古人以资号召之意,其标榜不足责。独怪以提倡国术为志的张李诸公,亦不思打破此门户派别之恶习也。

太极拳在武术中为最有研究之兴趣与价值者,提倡国术自应对之有相当注意。但万不宜以太极为普遍研究之拳术。只可于国术馆中设一太极拳术专修之科,非有志深造及资性聪颖者,不得入科练习。因其理太精微,法太复杂,无论天生身体如何灵捷,资性如何聪颖之人,亦非一年半载之练习所能致用。并且初学者练之不能发生兴味。任何艺术,如研究者对之不生兴趣,即不能有所得。

练他种拳术,但能朝夕依法苦练,不须运用脑力,有相当时日,必有相当成功。练太极拳则非运用极细密之思想力,纵竭一生之功,亦不过偶然得着一部分作用,如练外家拳者之专善用某几种手法而已。经中所谓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可见非能运用极细密之思想力者,不能练太极拳。

此与以上屏寂思虑之言,并不冲突,以上乃屏寂妄想之念。

太极拳为内家拳术,注重上下丹田,本近道家导引之术。但近之论太极者,多因其名为太极,遂以八卦五行生克之理、阴阳变化之言,附会易理。则窃疑其理论虽高远,与事实掤、捋、挤、按、等八法,并无一定格式。前已言之,何所根据。而拟之八卦,至前后、左右、中定在太极架式中更无其名称。且任何拳术亦不能离此五者。拟以五行,尤以不伦不类。

太极拳固注意阴阳变化,他种拳法何尝不注重阴阳变化?太极拳自有其非他种拳所能比拟之长处,决不在此似是而非之玄理。当科学昌明之今日,我等研究提倡,当应按照实际加以判别,不可震惊古人之言,或名流所断论,遽予盲从。

我于太极拳用功甚浅,但其方法及名称尚能记忆,且尝见深于此道之人,教授徒弟。实不闻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及所谓五行等有一定格式方位,能单独提出数人练习,则此等名目之不能称十三式。

十三式之不能附会为八卦五行,也至明显。不知与我同好者,亦有曾致疑于此,而欲从事研究其所以然者否。
杨澄甫吴鉴泉均以专练太极拳有重名于北平。或曰:杨澄甫善发人而不善化,吴鉴泉善化人而不善发,以是二人均有缺陷。若兼有其长,则尽太极之能事矣。

我曰:事或有之,于理则殊不可通。因发与化似二而实一,不能发则不能化,不能化亦不能发。故经曰:粘即是走,走即是粘。不过原来体格强壮,气力充足之人,发人易远而干脆。杨体魁梧,且尝闻与其徒推手时,常喜自试其发劲,故其徒皆称其善发人。吴为人性极温文,且深于世故,不论与谁推手,皆仅守范围,不逼人,不拿人,人亦无逼之拿之者。闻其在北平体育学校教太极拳时,学者众多,皆年壮力强。与吴推手任意进退,吴唯化之使不逞而已,始终未尝一发。故人疑其只善化,而不善发。我谓若吴亦尝发人,但发而不能动或动而不能远,则疑其不善发人犹可。今吴始终未尝一发人,证其平日温文之性格,可断其为不欲无端发人,招人尤怨,非不善于发人也。

我以北来略迟,于杨吴二君皆未谋面,然深信二君,皆为当今纯粹练太极拳之名宿,绝未掺杂他种拳法,以图讨巧,其工夫火候实不可轩轾。

在外家拳盛行之今日,欲求专练太极拳如二君者,恐未易多得。惜负提倡国术者,不知物色人材,闻二君刻均不在南京国术馆。

项城当国时,幕中有宋书铭者,自称谓宋远桥之后人,颇善太极拳术。其时以拳术著称于北平之吴鉴泉、刘思绶、刘采臣、纪子修等,皆请授业。究其技之造诣至何等,不之知也。宋约学后不得转授他人。

时纪子修已年逾六十,谓宋曰:某因练拳者,一代不如一代,虽学者不能下苦工夫,然教者不开诚相授,亦为斯技沦胥之一大原因。故不辞老朽,拜求指教,即为异日转授他人地也。若学后不得转授,某已年逾六十,将于泉下教鬼耶!遂独辞出。其从游者,终无所得。盖宋某拳师之习气甚深,其约人之不得传授他人,即不啻表示自之不肯以技授人也。

太极拳架式各家所传皆有区别。然不论其手法及姿势如何不同,其从首至尾须一气呵成,中间不能停滞,以满身轻利、气沉丹田为原则。则一也。

依此原则,又能时时注意阴阳,虚实变换,免除双重之弊。虽无明师指导,亦自有豁然贯通之日。练架式既练有真实工夫,则推手必容易进步,且不难出人头地。如练架式不下苦工,专从推手中觅作用,天资纵高,亦不过推得两手灵巧而已。身上功夫即增长,亦属有限。

我自乙丑年五月,从事练习太极拳架式,迄今不过四年余,前后已四易架式。因每从一人研究,即更换其人所传架式。当时亦颇认为有更换之必要。及练习既熟,始悟四种架式不同者,仅其外表动作,精神则绝少差异,其有因各人传授之不同,而互相诋诽者,特未身经练习,及入主出奴之恶习未忘耳。

练太极拳者,每有存心轻视外家拳之习气。论拳理,太极拳自较外家拳精细。但外家拳亦自有其好处。如练太极拳未练至能自由运用之程度,则尚不如外家拳远甚。此番南京考试之结果,便可证明练太极拳者,不如练外家拳容易致用也。

Friday, October 07, 2011

赵堡太极拳简介

太极学网
赵堡太极拳形成于河南温县赵堡镇,是有太极拳创始人张三丰,祖师王宗岳传蒋发。蒋法又传邢喜怀,传张楚臣,传陈敬伯,传张宗禹,传张彦,传陈清萍等历代传人经数百年的辨理、习技传下来的赵堡太极拳,赵堡太极拳无论拳架或理论、著作都是有师傅口传和身教。理论有:王宗岳师尊的专著《九要论》《太极行功歌》《捷要论》《运天机轮》《五字诀》《撒手法》还有《论推手》《论擒拿法》和《论卸骨法》等著作在太极拳花园中赵堡太极拳是民间流传的一门太极真功,有着独特的技击特点和显著特征。

  赵堡太极拳大架七十二式,小架郑悟清拳法有拳架七十五式,式式皆为画圆,走圆,是本拳种的核心与特征,整个拳架是从先转大圈后小圈,犹如春蚕抽丝连绵不断,里有顺圈逆圈组成,以身而言,有:以手化圆,以肘化圆,以胸腹化圆,以膀化圆和以胯化圆。丹田转动,此乃一圆化太极。

  拳架的演练遵循,(三直)(四顺)(六合)和(意贯四梢)等规则,(三直)即头直、身直、小腿直、(四顺)即腿顺、脚顺、手顺、身法顺,六合即手与足合、膀与胯合、肘与膝合此乃外三合,内三合有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四梢)为牙为骨梢,舌为肉梢,发为血梢,指为筋梢。

  赵堡太极拳架轻灵柔活,动作舒展大方,演练时,步活圈圆,环环相扣,无明显发力动作,套路贯穿,有柔有刚,在掌握套路后,即逐步化圆为圈、由简到繁,提高技巧,难度,在演练过程中,练至数趟,一经启动,旁人观之、见走圆画圈,却找不到头与尾,犹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

  赵堡太极,在走技方面擅长拿、跌、掷、打、靠诸艺,又有各种擒拿与反擒拿动作,融于套路中,使其技击特点甚为突出,在推拿方面,以二人立步推手,绷、履、挤、按、之动作,活步推手,以练采、列、肘、靠、之法。

Thursday, October 06, 2011

吴式太极拳人瑞 江长风老师的经验之谈

太极学网
江长风老师世居上海城扈老西门地区,是道道地地的上海本地人。他生于1895年,清朝光绪21年,按照我国传统算法,今年已是96岁高龄。他毕业于大学法科,在30年代是上海著名的律师。长兄江长川是主教牧师,曾经为已故蒋介石总统主持受洗典礼。他家居住的老西门几幢自建楼房,曾为当地居民习惯地称作江家花园。老人在少年时即爱好体育活动,先后拜过王怀琪、刘德生、米建华等老师学习过少林拳和刀剑。40多岁以后与太极拳结成不解之缘。初拜吴式太极拳宗师吴鉴泉为师,后又就教于赵寿村、马岳梁、吴公仪等老师。他现在是上海鉴泉太极拳社的名誉理事长。经过半个世纪的实践与探讨,他对拳艺有了很深的造诣,自称是太极拳的爱好者和受益者,常以“识途老马”自居,喜欢向年轻学员讲述自己的经验。以下介绍他这一次谈话的主要内容:

一、从选择到认识
太极拳不是老人拳,如果青少年能认真练习太极拳,那一定进步更快,收效更大 ,尤其是在推手技击方面。不过一般中老年,主要要求是祛病延年,保持健康,防止过早衰老。要达到这一目的,究竟选择那一种体育活动为适宜?这好比找个终生伴侣,先要考虑几个条件。我意有三:(1)适合于你的体质、年龄、生活环境等具体情况。(2)要顺乎自然,合乎生理,耗力少而上眼收益多。(3)具有哲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能引人入胜,善始善终,这就需要自己仔细去观察和分析,并虚心听取友好的经验介绍,作出决定,然后认真实践。这样比人云亦云,自己心中无底要踏实的多。有些人由于对太极拳的独特优点认识不足,每多浅尝即止,半途而废,考其原因,不外有三:其一,认为它是拳术,乃属武艺,通俗写些说,我已年迈,炼武不宜.其二,认为它理论奥秘,动作复杂,我犯不着去找这些麻烦.其三,认为手脚画空,慢吞吞地毫无劲头,练不出什么名堂.这都是由于对太极拳认识不足,也可以称之为"太极拳盲".
太极拳是以中国古代高深的哲学为主导思想,结合传统的养生之道与长期武术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这也是中国几千年灿烂文化的历史产物,所谓"深山大泽生龙蛇".这在世界上其他国家不可能产生类似这样既有科学的理论,又经过长时期的广泛实践和验证,而又博大精深的武术运动。太极拳的特点是练意、练气、练身三结合的运动。太极拳就是气功。所谓以意行气,以气运身,主要是训练身体任何部分的活动能立刻反应到大脑意识的控制。久而久之,人体的反应性灵敏度就会特别增强,到老不衰。功夫深的,身体内部受自主神经控制的内脏各系统,也能受到大脑意识的控制和调节,使生理活动处于最佳功能状态,因此能增强自身的免疫能力。所以长期练太极拳能防治高血压、心脏病和癌症。太极拳的另一优点是它既有深广度,又能引人入胜。打拳又称盘架子,是基础。欲登堂入室,则宜进一步学练推手,可以陶冶性情,培养毅力,不仅自得其乐,也可与人同乐。
拳经里早已说过“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说明打拳是健康之宝,推手也能为保健服务,体用结合,相得益彰。
二、掌握原则,学好拳架
打一套拳俗称盘架子,拳架是太极拳的基础,建筑高楼大厦,先要从基础开始,因此拳架必须练得扎实、坚固、来不得半点虚假。欲求练得得法,入门是个关键。因此我提出“盘架必须明理”之说,认为掌握原则,才能练好拳架。兹择要浅述以下五点:(1)心静用意。拳论指出“先在心,后在身”心静用意为锻炼的首要原则。做到这一点才能达到外形完整协调,内劲轻灵流利的要求。其他如“虚领顶劲,含胸拔背”等要领,都要求在身正体舒的基础上,哟那意识来臆测,而不用拙力。否则僵顶、驼背等弊病,就不免要产生了。所谓“重意不重形,意动身随”等都是原则。但对初学来说,先要注意外形姿势的正确合度与否,待拳架练熟后,再逐步把意识运用到各个动作中去。(2)从松入门。根据我的体会,欲求动作所谓松,就是放长身肢,内外都要放松,产生弹性。这不仅指身肢而言,还包括精神上的放松。但松不是松懈,如果动作疲塌,以致外形虚弱,漂浮,那就错误了。我们特别强调,打太极拳动作必须“松静自然”,切忌怒目、挺胸、拔腰等紧张姿态。初练时精神上有些负担,动作僵滞,那是难免的,只要注意不要用力和放松就可以了。这样持之以恒,逐步消除自己原有的“拙力”或轻灵,必须“松”字上狠下功夫,只有从松入门,才能逐步取得太极拳的精髓---内劲。所谓松,就是放长身肢,内外都要放松,产生弹性,这不仅指身肢而言,还包括精神上的放松。但不是松懈,如果动作疲塌,以致外形虚弱,漂浮,那就错误了。我们特别强调,打太极拳动作必须“松静自然”,切忌怒目、挺胸、拔腰等紧张姿态。初练时精神上有些负担,动作僵滞,那是难免的,只要注意不要用力和放松就可以了。这样持之以恒,逐步消除自己原有的“拙力”或“僵劲”,就会自然地达到满身松弛。心旷神怡的地步,放松的顺序是先放松肩、肘关节、然后胯、膝关节、最后达到全身内外都放松,从局部到整体。(3)中正安舒。太极拳身法的要则是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要表现出中正大方、舒展和顺的姿态。在盘架时不论前进、后退、左旋、右砖,自头顶、躯干以至会阴形成一条垂直线。即中正不偏之意。好比造屋,大梁中正,其它附件才不致歪斜,达到结构严谨,支撑八面的要求。吴式太极拳的弓步,身体要适当的前倾,但不能弯腰,从肩到脚后跟,保持一条斜形的直线。“虚领顶劲”和“尾闾中正”是身法中正不偏的标志,也是做好“含胸拔背”“气沉丹田”的基础。我认为不仅是在打拳,在日常生活中,不论是行、立、坐、卧都要运用这些原则。你看好多鬓发染霜,精神矍铄的武术家、艺术家、书画家们,总是正襟危坐,躯干笔挺,就是我们学习的楷模。(4)虚实分清。这是矛盾的统一和转化,贯穿于打拳的全部过程中。从整体来讲,是以意识带动全身,即以虚带实。从上下来讲,上肢要轻灵,下肢要坚实,即上虚下实。从上肢动作来看,则虚中有实,从下肢的动作看,则实中有虚。举例来讲,如右腿负担全身或大部分体重,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反之,则右虚左实。如意念着重右手,则右手为实,左手为虚。反之,则右虚左实。在变换虚实中,经常把体重逐渐转移到另一腿上,所以迈步不宜过大;也不可不及,以免双重或换步不灵,同时也要注意“中正不偏”,一足踏地安稳后再迈另一步。由于下肢是稳定重心的关键,所以先要注意下肢的虚实,两腿虚实越练越细致,然后再把注意力集中到手法、身法、步法的虚实变换上,进一步再练内外虚实的统一和变换。但要注意虚不是全然无力,实并非是站煞。用劲时的实要注意分寸,不能滞涩,也不能僵硬不灵。(5)连贯协调。连贯不仅是指练拳时一个姿势接着一个姿势,紧紧衔接,不能有停顿断续,更重要的要达到内劲节节贯串,不丢不顶,太极拳走的是弧形动作,所以熟练之后,很自然地形成有规律的连续性运动。但要达到上下相随,连贯圆活,必须具有对称协调的内在质量,才不致徒具形式,空洞无物。它的规律可归纳为五个方面,即意欲向上,必须寓下。意欲向左,必须右去。前去之中,必有后撑。上下左右,相吸联系,对拉拔长,曲中求直。如果都能贯彻到拳架中去,那么拳经上说的“一动无有不动,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就可迎刃而解。不过这种细致,复杂的要求,需要有良师益友的指点,示范和讲解,自己也要认真领会,细心磨练,时刻注意,把意识、动作和拳理结合起来,久而久之,就会豁然开朗,尝到举一反三,一通百通的甜头。这样提高了练拳的情绪,乐在其中,自然地增强了体质,取得了健身益寿的效益。
三、体用结合,提倡推手
太极拳可分成两大部分,即拳架和推手。从太极拳发展的历史看,是先有打手(即推手),后有固定的套路拳架。人们称打拳架是练体,推手是练用。太极拳的从民间武术长期实践中演变而成的,是历史的产物,不是什么神仙和超人所能创造出来的。一套太极拳中包含着许多武术精华和技术成分,包括跌、打、擒、拿等方法。有的人认为推手是一种对抗性的技击,两人搭手,要分胜负,难免一伤,因此不敢轻易尝试,更谈不上酷爱了。其实推手旨在训练我们身体的知觉和保持平衡的运动,是一种饶有兴趣的体育活动,只要练习推手,才能轻快地领会太极拳盘架的应用和原则,也可以较正自己的不足和错误的地方。我现在年岁已大,盘架子的时间少了,但是经常喜欢和人家推手。如果和我推手的对方也懂劲,我把自己的意识和内气放到对方身上去,对方能够接受,同样我也能受对方放给我的意识和内气,双方虚实转换,就好象太极图中阴阳转变和消长,循环不息,这时会觉得全身舒适,充满活力,连续和多人推手,也不会感到疲劳。推手以后,我登楼时的脚步也变得轻快了。推手也和打拳一样,要注意两点,一是用意不用力,二是要始终保持中定。推手主要要求是破坏对方的中定,同时要维持自己的中定。中定是太极拳最根本的劲、棚、捋、挤、按、采、挒、肘、*八种方法都要以中定为基础,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中定一失,就会,就会给对方有可乘之机,自己就难免失败。中定和平衡是有区别的,平衡可以用人为的方法加以维持,而中定出于自然。要做好中定,身体一定要做到中正安舒,有的热在推手时前俯后仰,左右扭曲,看上去很不雅观,而且中定早失,即使偶然把对方推出去,也是不足为训的。推手不是用大力打下力,习惯于用大力的人,推手往往推不好。用意识的威力很大,意识是无形的,但是可以用意识控制对手的动作。如果对方也懂劲,有一定敏感度,在推手时即使没有接触到身体,也可能把对方打出去,这对初学者来讲是不大容易理解的。有的人说推手很难学,打了十多年太极拳,还经常推手,但还是没有找到门径,在和人较量时,还敌不过学外家拳只有一年半载的人。根据我的经验,推手并不难学,主要的一条是不要主动用力去打人。吴式太极拳主要也是以柔化为主。学推手主要是学化,能化也能发,这叫做后发先至。开始时要被动,不要主动,但要在被动中学会主动。先辈老师对待那些专喜用力打人的学员有两种方法,一是干脆不再教他,因为这样的人,推手学不好,孺子不可教。二是利用他的硬力,狠狠地摔他几跤,叫他吃点苦头,接受教训,以后不敢随便盲目打人。推手另一要点是要轻,动作轻才能灵活。我国的一些武术家常穿长袖子短衫,在练功时或者推手时,出手所用的力量,不要超过能举起袖子的重量但不论轻到什么程度,也要跟于足,发于腿,主宰于腰。这是整体劲,是天然轻灵,否则叫做浮,不是真轻而是假轻。推手的另一要点是要全身放松,又要节节贯串,如果身体任何部位出现僵硬就不可能做到节节贯串,也不可能形成整体劲。这即不利于化,发劲时也不会有很大的威胁。初学者最易犯的毛病是肩膀、部僵硬,不能放松,尤其是一用力的时候肩架就要耸起。这是由于常人习惯上喜欢肩部用力的原故。这是第一个难关,必须要克服。无论打拳或推手,都是在训练放弃自身的僵劲和拙力。这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说难也不一定很难,但需要认真锻炼。比如一个山东人想学好上海话,必须彻底放弃自己的乡土音。但上海话如很熟练,即使带些乡土口音也可以派到用场。不幸的是有少数人即使长期远离本土,也难以改掉沉厚的乡土口音,这和有些人在练拳和推手时顽固地坚持使用苯力,难以更改相类似。这恐怕都是由于个人的天资,个性和习惯所决定的。最后应再提一下,拳架是基础,对于推手中的各种基本要求,都是在盘架子中锻炼出来的,所以即使推手很好的人,仍要经常练架子。事实上对一套拳架没有很好根底的人,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推手高手。(江老于1993年4月12日病逝。享年99岁)

Wednesday, October 05, 2011

王振声太极拳要诀

太极学网 - 王振声太极拳要诀
1、太极拳练的主要不是拳脚功夫,而是头脑中、心灵中的功夫。

2、无论在动在静,必须保持中定,否则即有过或不及。

3、打拳时要牢记七个字,即“中定、整体、不用力”。推手时再加五个字,即“顺方向转圈”(用意顺对方来劲力方向转圈)。共十二字可练得太极拳体用之功夫也。

4、太极拳修炼方法要求,行功盘架都必须“先在心,后在身”的意动形随,更注意心意的修炼和运用。失去意的主导作用就丢掉了太极拳的精髓。

5、以意导气,气运身,意到气到劲到。

6、与对方接触处,我用意收即“吸”将对方来劲吸之脚下,使对方根浮起(即气浮起);我借地反作用力把对方发出,即是“呼”。故太极拳“呼吸”非人口鼻之呼吸也。

7、太极拳的“呼吸”指“蓄、发、开、合、收、放”。“吸”是蓄劲过程,“呼”是发劲过程。即是周身气势的收小和放大。

8、要内动不令人知,运用内气潜行来支配形体而适应敌之变化。

9、修炼太极拳内功精要:守住中定盘拳架,一收一放变阴阳,一动整体带旋转,切记用意不用力。

10、练太极拳一不用气,用气则滞;二不用力,用力则断;三不用法,有法即有尽(先有法而后无法)。则臻最高境界。

11、不在盘架下苦功,任何太极劲都练不出来,更不用说混元劲。

12、太极拳“道”是“身知、体悟”,太极拳的根本即拳、气是脚,身上不挂力。练拳练好一阴一阳两个动作,就一通百通。

13、太极拳外练“手、眼、身、步”,内练“神、意、气、劲”。内外八个方面高度统一了,才能够达到协调完整、周身一家的要求。

14、千招易得,一劲难求。接手四梢空,一接点中求。

15、中正中的点状功夫才是太极拳的真功夫。放松是练成点状功夫的必经之路。

16、内劲达到高深境界后,阴阳相济,意、形、气、力融为一体,不用走化,即用内功发人。武禹襄之“敷、盖、对、吞”的功夫即指此。

17、盘架子必须式式做到“有上必偶下,有前必偶后,有左必偶右”,“力起于根、发于脊、形于手”、“用意不用力”,就能功到自然成。

Tuesday, October 04, 2011

太极拳论

太极学网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所谓太极既是从无极中生出,何为无极,不是不动,也不是动,简单的理解既是将动未动之时,故后面说动静之机,何为机,字典上解释是事物发生的枢纽,其实并不明确,这个非常之重要,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如手枪有扳机,这个机又有何解释?阴阳之母则引出下一句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太极拳乃是阴阳之拳,动之则分,分什么,阴阳,静之则合,合的也是阴阳,敌人一动,则阴阳现,我既能看出对手身上阴阳点的分布,所以有言,敌不动我不动,敌欲动我先动。静之则合,昔日杨露婵所言,只要是木人石头人铁人不能打,其他的人都能打,诚此意也。此又有另外一层意思,敌人动而我静,这个静从何来,心静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是与敌人合为一体,在我与对手之间相对的静,自然我占上峰,然而我与敌人如何保持安静?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接上一句,这个就是解释我与人的关系,就是无太过,无不及,那无过不及如何做到,即需要随曲就伸,即敌曲我伸,敌伸我曲,兵法所谓的递推握紧,敌进我退之术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此二句非常之重要,常人常言人刚我柔,而不懂我顺人背之术,或有人言后文粘即是走,走即是粘,认为此两句是一个意思。其实不是,太极拳就是练阴阳,阴阳需要练才能水火既济,而常人往往未济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所谓以慢打快是要有特定条件,而在普通的时候都需要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嗯,这个理就是阴阳之道理

由著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太极拳的层次分三层,着熟,懂劲,神明,以在校读书而言,着熟就是背乘法口诀表。懂劲既是做练习,神明则是高等数学,此有一词用的甚好,“用力”,此词让我想到昔日读书所学卖油翁,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太极拳初学可以用力,久后自能明白,然而今日大师都言用意不用力,其实并没错,这是另外一种说法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讲身法之段落。若解释又是一大段,此段每一字都需认真揣摩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如何能做到?盖人一动都有阴阳,我亦不例外,然所谓内家拳者即我把阴阳藏在体内,则人自然不能知我,这又如何能做到?看上一段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
壮欺弱”、“慢让快” 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此句非常之妙,然普通人往往以为太极拳瞧不起这些手法 ,其实并非如此,在我看来这些都是方法,拳法一术,能打人便是,即使太极拳方法也是

察四两拔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若是本身体弱,四肢较人无力,动作之慢,可练太极

立如枰凖,活似车轮,偏沈则随,双重则滞。
联想一下陀螺~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解释上句,被人所制既是双重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此句内含太极拳一方法,甚妙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至从心所欲方是神明,至此才能用意不用力

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今人推手,多是此病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