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每個學習太極拳的人,都被限制在自己所知的範圍裡。所以,功操也是一樣;有的人學了西洋體育,認為它是運動前的熱身,所以他借功操將各關節活動開、或使它發熱,就認為可以了,接著立即開始打拳。有的人把功操看成其他武術或芭蕾舞的拉筋,所以拚命去拉,希望將筋拉長一些、拉軟一點;事實上可能適得其反,拉得太勤可能關節硬化,拉得太猛可能拉裂、拉斷。它不只是熱身而已,更不是一般武術或芭蕾舞的拉筋;它第一部份原來的名稱是舒節,是舒展關節的意思;它的目的在疏通氣血。這樣我們就可以很明確的知道,它是導引的動作,可以把太極拳的要求、或導引的方法在功操中實施;這樣對太極拳的功力之培養,才能獲得實效。
太極拳中的功操和串拳,是氣功中之動功,動功是以肢體的屈伸開閤為主,配以適當的呼吸及意念。它仍然是一種大腦相對安靜的狀況下,進行的一種動靜相兼、內外結合、鬆緊互用、剛柔共濟的運動。靜功的修煉,主要在養神;動功的修煉,主要在養筋。︽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云:﹃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 精字在︽廣韻︾釋云:﹃專一也﹄;柔字在︽說文︾則解為:﹃木曲直﹄。專一則養神,曲直則養筋,這實際上是對動功修煉的畫龍點睛。動功的修煉主要是借肢體的屈伸開閤來進行的,這正合柔的內涵。若進行靜功的修煉,則陽氣就可以溫養人體之神;若進行動功的修煉,則陽氣就能夠養人的筋。這樣就把無形的精、氣、神和有形的筋、骨、皮結合,鑄成一個整體。動功雖然肢體處於運動狀態,但必須在意念主導下、在全身放鬆的情況下進行。這是它與西洋體育不同的地方;它要求精神內歛、以心行氣、意氣相依、呼吸相隨、內外結合,是一種重意不重力的運動。除了肢體各部分、各關節的主、隨運動外,還要筋骨中正平衡、配合呼吸,而且是意念主導下的運動和呼吸。導氣令和,引體令柔;這是動功特定的目的。
實際上,動功追求的仍然是動中求靜、外動內靜。動有兩種,即肢體的動和氣息的動。氣息的動屬內,肢體的動屬外。靜亦有兩種,即肢體的靜和精神的靜。精神的靜屬內,肢體的靜屬外。氣功的靜功追求的是靜中求動、外靜內動。它和動功一樣,要領不外乎調身、調心和調息三方面,而且三者必須結合。正因為如此,幾乎所有練氣功有成的人,都主張把動功和靜功結合起來鍛煉。這正是所謂的:﹃內煉一口氣,外煉筋、骨、皮。﹄
功操第一部份分為十個動作,應和呼吸法相連,很柔軟的去做。太極拳的呼吸是從自然呼吸入手,隨著動作的屈伸開閤,使空氣在體內就像在橐籥裡一樣的自然出入。在掌握到拳勢變化的韻律後,就可使用腹部逆式呼吸法,配合動作、以意導引。呼吸要做到深、長、細、緩、勻、靜,再配合心靜、體舒,自然血氣流暢無阻。現在將舒節十式逐一介紹:
第一式:揉膝
併步高樁,雙手輕撫膝蓋之大腿陽面,將膝蓋向左、下、右、上方向旋轉十次;再反向,將膝蓋向右、下、左、上方向旋轉十次;接著向前深跪十次。重心保持在足跟,足跟不可離地,胯不可低於膝。呼沉、吸昇,再配合心靜、體舒,很鬆、柔、勻、慢的去做。以上為一回,連做一至三回。
功效:每次串拳之前,利用此功操先量測腳裸、膝、胯三關節的可活動之範圍,並暢通全身氣血,作串拳的準備。
第二式:壓腿
併步高樁,雙小臂相互疊於胸前,左右中指尖輕撫左右肩側,屈膝深蹲,再直起還原,如此上下壓腿;起落時,重心保持在足跟,足跟不可離地。頭頂骨、尾閭尖與兩足跟連線的中點、保持在一垂線上,蹲下坐做到足跟,胯不可低於膝,呼吸體態與第一式同。以上為一回,連做六至十回,最後是蹲下做左右壓腿。
由上式蹲步將右腿跨開,成右仆腿,雙小臂相互疊於胸前,左右中指尖輕撫左右肩側,重心定置於左足跟,舒展右腿各關節,使右足掌輕貼地面,足尖向前。將上體向右前輕轉俯身,重心保持在左足跟,以右肘輕觸地面,為右壓腿,上身一伏一起,連續三次;第四次伏身時,用雙手分別握著左右腳踝,持久下壓十秒。雙足不離原地,向右揉胯,上身平移,將重心移至右足跟,成左仆腿,如右式做左壓腿。蹲下坐做到足跟,胯不可低於膝,呼吸體態與第一式同。以上為一回,連做一至三回。
功效:利用全身卷屈的時機,將下肢血液壓回心臟,減輕循環系統的負擔;並利用身體的伸卷,將全身之內的空間,在意識的指引下,做一致的開閤。
第三式:擺尾
併步高樁,雙手正叉腰,將腰向左、前、右、後方向繞十圈;再反向,將腰向右、前、左、後方向繞十圈。以上為一回,連做一至三回。
功效:活動腰部,促進帶脈的功能,使全身上下行走的血脈,能健全發揮功能。
第四式:攀足
併步高樁,上身前俯,以雙掌心輕觸地三次,指尖向前;俟氣吐盡,以下顎為舵,吸氣、引體前伸至平,面向正前方,額頭豎直,吸氣至滿;稍停片刻,再吐氣前伏,雙手握兩踝,將身體下引,至下顎及額頭輕觸兩脛骨,繼續吐氣十秒後鬆開;再以下顎為舵,吸氣、引體前伸至平、再復原。以上為一回,連做三至五回。
功效:以虎顧的姿式活動頭頸及腰部,促進任督二脈的功能,使全身之內的空間,在意識的指引下,一致的開閤。
第五式:開閤
併步高樁,雙掌中指尖正對,手臂向前平舉掤圓,吸氣、以肘為舵、將手臂掤開引直,肘微屈,雙手坐掌、吐氣五秒後,吸氣、收掌,再吐氣閤手,至中指尖正對,手臂向前平舉掤圓。以上為一回,連做三至五回。
功效:可開闊胸懷,活動胸腔,促進心肺功能;使全身之內的空間,在意識的指引下,一致的開閤。
第六式:側舉
繼續前式,併步高樁,雙掌中指尖正對,手臂向前平舉掤圓,吸氣、以肘為舵、將手臂向上引直,肘微屈,雙掌中指尖仍正對,掌心翻轉向上,稍停片刻再吐氣、腰向右側微彎,利用地心引力及肌肉逐步放鬆倒下,至身軀水平後,頭向右轉下視足跟,連側彎三次後,再側彎倒下,持續十秒,吐氣至盡。吸氣復原,再吐氣、腰向左側彎倒下,如右式做左側舉。以上為一回,連做三至五回。
功效:可治療腰酸背痛,減少腰部脂肪積聚。
第七式:後瞧
併步高樁,雙手正叉腰,將上身後仰、吐氣,吸氣、還原,連三次,再後仰身,持續十秒,眼向後下看到離足跟三公尺以內之地面,吐氣至盡。吸氣復原,再吐氣前俯、上身至水平,以下顎為舵,抬頭,面向正前方,額頭豎直,吸氣至滿,稍停片刻,再吐氣、頭前伏,吸氣、將身體還原。以上為一回,連做三至五回。
功效:可治療腰酸背痛,減少腰部脂肪積聚。
第八式:聳肩
併步高樁,雙手正叉腰,雙掌兩側平舉,掌心向下,兩中指尖呈一直線為軸心,兩肩向前、下、後、上方向繞十圈;再反向,將肩向後、下、前、上方向繞十圈。以上為一回,連做一至三回。
功效:消除疲勞、鬆弛神經,治療肩痛、失眠、手足不靈活等症。
第九式:搖頭
併步高樁,雙手正叉腰,頭向左、前、右、後方向逐一鬆弛頸肌,水平環繞十圈;再反向,將頭向右、前、左、後方向逐一鬆弛頸肌,水平環繞十圈,左、右搖擺各五次。以上為一回,連做一至三回。
功效:消除疲勞、鬆弛神經,疏通手足陰陽十二經脈及任督等奇經之血氣。
第十式:涮腰
進入平立,摺胯、屈膝、坐下,將右足舉起橫跨一大步,雙手捏太極訣,右上、左下。上身向前、右、後、後方向逐一鬆弛肌肉,水平環繞十圈;再反向,將上身向前、左、後、右方向逐一鬆弛肌肉,水平環繞十圈。以上為一回,連做五至十回。
功效:加強腰腿力量,促進身體氣血運行,治療腰腿、肩間發炎及肥胖等症。
功操第二部份分為四個式子,亦應和呼吸法相連,很鬆柔的去做。
第一式:轉腰
此功操是以訓練腰部鬆展、扭擺為主,同時訓練下盤腿部的功力。練習時注意保持筋骨結構的中正平衡及一陰一陽一緊一鬆的操作,養成正確的扭擺功能,以使用在拳架著法上。每一回練習必求做到最大限量,以雙腿酸痛發抖、不能站立時,才停止。
第一著:站樁
向前邁出右腳半步,左腳跟進、平踏側出與肩同寬,在摒除雜念、心平氣和後自然站立,腳掌平行、腳尖向前,重心置於足跟,踝、膝、胯關節微屈,鬆腰歛臀、襠胯撐開、脊柱直立,手指自然引直、指尖下垂、兩手心向後、姆指貼近大腿外側,肘節自然微屈平開、兩肩鬆沉、腋下可容一拳,含胸拔背、虛領頂勁、頭容正直,兩眼平視及遠、下頷微內收,唇輕閉、齒輕合、舌平伸、舌尖輕抵齒際、舌面輕貼上顎,保持頭頂骨、尾閭尖與兩足跟連線的中點、在同一垂線上,自然以丹田呼吸。動作務須保持輕鬆,不可著意勉強,務使肌肉無緊張感、骨節無壓擠感、肢體各部分間無接觸或磨擦感,呼吸無急迫感,凝神靜氣後,再站段時間,繼續下一動作。
沉身坐胯,利用鬆沉及摃桿原理提起右腿橫跨一大步、同時手亦向前平舉與肩同高,腳掌平踏地面,成為騎馬蹲襠步樁。跨步時必須平起平落,即起腳時腳掌同時離地,落腳時腳掌外側三分之二以上的面積同時著地,腳掌平行、腳尖向前,重心置於足跟。騎馬蹲襠步樁之襠頂與兩足跟連線之中分線垂直,裸、膝、胯關節彎曲,膝關節彎曲成九十度,開襠、疊胯、坐下,使襠與膝平,並且上身必須保持正直,使筋骨中正平衡,肌肉完全放鬆,借筋骨結構支撐體重。在平地適應後,可平舖兩磚塊於地面,距離同一大步;先上一步於磚上,再提腿橫跨一大步,動作要領與前同;爾後逐步將磚側立或豎立,以培養練拳的堅實基礎。
第二著:左右轉腰
承上式,先將雙手平掤合成圓掤式,掌心向內,兩中指尖相對、似接觸、非接觸,不用過多的力量,雙掌、雙臂及胸前、合成近似等邊六角形。再往右轉腰,鬆展腰肌、愈轉愈緊愈要鬆、至身面向右,再放鬆左轉還原。注意借鬆腰方可延展至身面向右;同樣的,借鬆腰產生的動能,自然可恢復原位。順勢往左轉腰,如右式做左轉腰。反覆多次,至雙腿酸痛發抖、不能站立時,才停止。
第三著:收式
吐氣、手向前平攤與肩同高、引直掤住,揉胯,將重心移至左腳跟,吸氣、提右腿橫收並步,吐氣、踏平還原、與肩同寬、成平立步。吸氣、昇身,同時雙手沉落齊腰,收手至身兩側,手指向前,手掌心向下,吐氣、調息片刻,自然以丹田做腹式逆呼吸。俟氣血平靜後,提起左足、後退半步,再提右足後退,成牌位步,昇身垂指還原。
第二式:揉胯
此功操是訓練襠胯鬆柔,以便於串拳時,能平穩的進身及回身,保持筋骨結構之中正平衡及勁氣之貫串完整。操練時應特別注意開襠鬆胯,開襠才能低沉,鬆胯才能靈活。能低沉靈活,串拳時才能分清虛實、進退平整、架式穩當。
第一著:站樁,同前式。
第二著:左右揉胯
承上式,先將雙手收肘平掤,指尖向前、掌心向內斜下方,垂肘鬆肩,借脊背之力將兩臂收至兩側,肘彎九十度、高與肩平。開左膝、往右揉胯,上身平移,將重心移至右足跟,成右弓蹬步,兩中指尖空中位置不變,右手臂大屈,左手臂引直,再開右膝、往左揉胯復原。乘勢上身平移,將重心移至左足跟,成左弓蹬步,餘同右式。反覆多次,注意左右交替時的連綿不斷及陰陽互生,至八成累時,再做下著。
第三著:前後揉胯
承上式,先將雙手收肘平掤,指尖向前、掌心向內斜下方,垂肘鬆肩,借脊背之力將兩臂收至兩側,肘彎九十度、高與肩平。往右轉,將右腳尖轉至向右九十度,成右弓蹬步,腳尖、指尖、鼻尖同向。左膝往外及後揉胯,上身平移,將重心移至左足跟,成左弓蹬步,上身姿勢不變;再揉胯向前,恢復原式。反覆多次,注意前後交替時的連綿不斷,至八成累時,再向左轉,成左弓蹬步,如右式做前後揉胯。
第四著:收式
先向前收腿,成平立步,餘同前式。
功操第二部份的第三式:套腿
此功操是訓練起腳用腿的功能,練習時特別注意單腿站立的平衡穩當,利用鬆沉及摃桿原理提腿,套腿時盡量使用腰胯的力量,要求動作的鬆柔圓勻,較熟後應高低套腿交互練習。
第一著:進入平立
如第一式站樁前半。
第二著:右懸腿
沉身坐胯、手向前平舉與肩同高、平開至身兩側,向左揉胯將重心移至左腿,提右腿、側身向右轉九十度,雙抄抱合、右手在外,同時落步點尖。再將雙手分開,右手在前,肘與肩平、彎四十五度,左手在後,肘與肩平、彎九十度,同時提右腿至膝與胯平,左膝彎曲約九十度,注意保持身體的平衡穩定。
第三著:右套腿
右腿先順著時針方向,以腳跟為錘底,以右膝為頂點,作圓錐形擺動若干圈;再逆時針擺動等數圈後,落步平立、轉身面向前,手向兩側平開,繼續下一動作。
第四著:左懸腿
向右揉胯將重心移至右腿,提左腿、側身向左轉九十度,雙抄抱合、左手在外,同時落步點尖。再將雙手分開,左手在前,肘與肩平、彎四十五度,右手在後,餘同右式。
第五著:左套腿
動作如右套腿,落步向前平立、雙手抱合,繼續下一動作。
第六著:收式
肩前平分手,餘同前式。
功操第二部份的第四式:調息
調息是調整呼吸,在太極拳的修煉過程中,佔有重要地位。不管是技擊或是健身、養生都需要講究調息;它不但可促進技擊功力,更是一去病強身的主要修煉方法。
呼吸方法在太極拳的拳法中是極受重視、且非常講究的,但是必須將套拳架式練得非常純熟正確,才能將調息配合著法。對初學者而言,只要求養成丹田吐納的習慣,以養丹田之氣即可。所以,功操的操練中,只要求養成丹田呼吸的習慣、凝神靜氣的修為、以及正確的身腰姿勢。
第一著:進入平立,同前式;每次五至廿五分鐘。
第二著:收式,同前式。
第三著:跪坐調息
右足向前跨出半步,左膝跪落地面,右足抽回跪下與左膝齊,兩膝與肩同寬,腳背貼地,兩姆趾併齊相觸。兩膝內角九十度,圓腰豎脊,虛領頂勁,兩手掌交錯相疊,男右內左外、左姆指輕壓右無名指根,女反之,兩虎口相互咬接、形成太極訣,輕貼於丹田前。一呼一吸為一息,做三至五息後坐下。
上身保持原式,慢慢鬆腰疊胯彎膝後坐,臀部坐在雙足跟上,調息至雙足酸麻,再慢慢起身成跪姿,起昇時,上身保持原式而且放鬆。
跪坐調息是以坐為主,坐至酸麻時起身跪著,以調整腰腿之不適。初學者不宜久坐,要不斷的練習,日久自能久坐。跪坐以一跪一坐為一回,每次做三至五回,視身心情況而定,如身體疲憊、心情坐不穩,則少做幾回。
第四著:收式
由坐姿將上身伏下,腹部貼大腿,雙手捏太極訣不變,前伸放地面,虎口向上,拜下時上額置於兩虎口上,上身盡量放鬆,不受任何規距法則約朿,三至五息後升起。
雙掌心向下貼地,兩中指相對,橫置於兩膝前方,先將上身撐起,雙足相併,腳尖向前,以腳掌著地,將臀部撐起,直肘直膝,重心盡量後移,如大象般站立。兩足以最小步伐、一左一右、一步步向前走,走至腳尖碰到雙手掌,肘膝仍然保持伸直。升起時由下部各關節一節一節向上伸起,全身鬆柔,無極還原。
跪坐調息過程有跪、坐、拜、升四大程序。在全部過程中,必須保持丹田呼吸,呼吸的要領與平立調息同,只是在跪坐調息是以坐為主,而調息時間較平立調息為長,程序也較複雜。
跪坐調息是以修煉調息為主,當作一正式功操要求實施;而平立調息則多半在做完功操後、或在打拳前,做半回或一回,作為進入平立觀無極的一部分。同時,在打完拳、合太極後、無極還原之前,以平立調息來調適生理及心理,使它恢復正常。
在一般氣功修煉過程中,有脹、麻、冷、熱、大、小、輕、重等八種感觸。在平立調息或跪坐調息時,也可能產生,這是正常現象。接著會有氣動發生,氣動有內動與外動兩種;內動是氣在體內各處竄行,嚴重者感覺體內有強大的氣衝撞;外動是身體不自主的抖動、揮舞、騰躍、甚至滾動起來。氣動在氣功中往往被視為關口,在正統氣功教學中絕對禁止氣動的擴大、或增強,以免日後會有後遺症;尤其是形成習慣後,更是對人體神精系統形成傷害,所以氣動期在氣功修煉中,愈快結朿愈好!也就是有氣動發生時,應該乘理智仍然清醒、正逐步進入之際,以心意抑制,保持心理寧靜、穩重、沉著。
功操的第三部份是拳、刀、劍的單式練習,將其中動作困難度高、且具代表性者,如斜飛、單鞭、摟膝拗步、二起腳、旱地拔蔥等,單獨提出練習,克服技巧上的問題,以利串拳走架時的順暢。為了節省編幅,留在拳架及刀劍中介紹。另外,為了奠定推手練習的基礎,亦將攤手納入功操練習,將和拳架一樣,另有專篇介紹。
功操的第四部份是退陰符,這功操的目的就在退除掉所有規距法則,使身體恢復自然狀態,回歸正常生活方式。每次調息後、串拳完、或操練結朿前,應行退陰符。退陰符的做法,在初學程度中,不必講求方法架式,多以鬆腰、鬆胯、虛領頂勁、沉肩垂臂、呼吸自然、微屈樁子輕便溜走,以自覺一功歸原、平常自然,大約一兩分鐘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