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 Style Taiji Grandmaster Wang Yon... Yang Style Taiji Grandmaster Wang Yongquan (1903 ~ 1987)
Student of Yang Jianhou, Yang Shaohou and Yang Chenfu
楊氏太極拳第四代宗師 / 汪永泉 (1903--1987)
汪永泉自幼隨父親在楊家從楊健侯與楊少侯練拳,十四歲拜楊澄甫為師,同時在楊澄甫門下的還有閆月川、牛春明等人。汪永泉先生從1926年即開始教拳,弟子有朱懷元、孫德善、高占魁、魏樹人、齊一等。晚年著有《楊式太極拳述真》一書,曾任北京市武術協會副主 席,於1987年12月6日病逝。
Anything about Taichichuan (taichi chuan or taiji chuan). Taichi articles, comments, videos, and beyond.
Translate
Friday, June 15, 2007
Thursday, June 14, 2007
Tung Yingchieh, founder of Tung Style Taichi. Tung Ying Chieh was a student of Yang Chenfu. He was the creator of Tung Style TaichTung Yingchieh Taiji
Tung Yingchieh, founder of Tung Style Taichi. Tung Ying Chieh was a student of Yang Chenfu. He was the creator of Tung Style Taichi, and performs his slow set in both pieces of the footage. The first part was filmed in 1950 and the second was filmed in 1945.
Wednesday, June 13, 2007
An Interview with Ma Yueh Liang
A short inteview with Ma Yueh Liang, 2nd generation Wu style Taiji successor. Ma Yueh Liang was a student of Wu Jiang Quan and was a major influence in spreading Wu Taiji to Shanghai, China.
original source: "In Search for Chi"
original source: "In Search for Chi"
Tuesday, June 12, 2007
Ma Yueh Liang (1901-1998)
2nd generation Wu style Taiji successor, Ma Yueh Liang, pushes hands at a demo. Ma Yueh Liang was a student of Wu Jiang Quan and was a major influence in spreading Wu Taiji to Shanghai, China.
Monday, June 11, 2007
Sunday, June 10, 2007
郑曼青述口诀
一、曰松。澄师每日必重言十余次,要松,要松,要松净,要全身松开,反之则曰,不松,不松就是挨打的架子。
二、曰沉,
三、曰分虚实。
四 曰虚领顶劲。即顶劲虚领耳,
五 曰磨转心不转。磨转者寓腰,心不转者乃气沉丹田之中定。
六 曰似拉锯之揽雀尾。拉锯者,彼此用力均匀,则往复开业畅通无阻。
七 曰我不是肉架子,汝为什么挂在我身上,太极拳专尚轻灵,最忌板滞。肉架上挂肉,便是死肉,又何有灵气之可言。
八 曰拔不倒、不到翁。
九 曰能发劲。劲由于筋,故柔的活的有弹性的是劲。何为发劲?放剑似的。发劲之发,要得机得势,由脚而腿而要,总须完整一气。然得机得势,最难领略。
十 盘架子,要中正均匀。此中正均匀,看似平淡,却极难能。
十一 曰需认真。
十二曰 曰四两拨千斤。
以上种种,皆澄师口授指点之传于曼青者,不敢自秘,愿广其流传,幸世之同仁勉之。
二、曰沉,
三、曰分虚实。
四 曰虚领顶劲。即顶劲虚领耳,
五 曰磨转心不转。磨转者寓腰,心不转者乃气沉丹田之中定。
六 曰似拉锯之揽雀尾。拉锯者,彼此用力均匀,则往复开业畅通无阻。
七 曰我不是肉架子,汝为什么挂在我身上,太极拳专尚轻灵,最忌板滞。肉架上挂肉,便是死肉,又何有灵气之可言。
八 曰拔不倒、不到翁。
九 曰能发劲。劲由于筋,故柔的活的有弹性的是劲。何为发劲?放剑似的。发劲之发,要得机得势,由脚而腿而要,总须完整一气。然得机得势,最难领略。
十 盘架子,要中正均匀。此中正均匀,看似平淡,却极难能。
十一 曰需认真。
十二曰 曰四两拨千斤。
以上种种,皆澄师口授指点之传于曼青者,不敢自秘,愿广其流传,幸世之同仁勉之。
Wednesday, June 06, 2007
陈龙骧谈大松大软
大松大软的练法
……为太极拳技击之必需 ……
陈龙骧
挚友《武林》杂志总编粱伟明先生来电话和我探讨一些有关太极拳方面的问题,叫我抽空写一些文章。现在社会上练太极挚的人数真是越来越多,特别是中老年人为健康的需要,更是喜爱这项运动。可以说是风行海内外,形势喜人。对于太极拳运动,它的健身作用已不容置疑,但是它的武术价值,它的练法和技击作用的关系,尚不是所有练太极者都能了解或了解不深,对于太极拳讲大松大软的练法有何作用尚心存疑虑,认为大松大软的练法能技击,仅就此点,我想谈谈我的感受。
太极拳本是一种武术,是武术就必然要讲技击就必然要求快、准、狠。太极拳的技击原则是以静制动,后发先至,引进落空,以柔克刚,避实需,四两拨千斤,而太极拳的特点是举动轻灵,运行和缓,连绵不断如行云流水,往复转折用意下用力,如此练法使很多人对太极拳的技击功能就产生疑惑,以为太极挚的松柔练法只能健身,不能技击,要不是杨露禅在北京赢得了杨无敌的美誉,杨健侯,杨班侯,杨澄甫以及其高徒李雅轩、田兆麟、董英杰、郑曼青等等前辈在武林中留下的轶事,太极举的技击作用就很难让人信服。在先师李雅轩给我们留下的他一生心血总结的《太极拳随笔》中提出“松软是太极拳的宝贝”。练太极串要“大松大软”的练法,使很多人都要想知道它与太极拳的因果关系的究竟,而且要想知道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大松大软的正确练法,并且怎样做才能获得入里透内的冷快绝伦的内劲。
我们知道,人身之灵机,最为宝贵,凡一切处事接物,皆全赖于此,非独打拳推手也,太极举的技击,离不开快,纵有万千手法,苟妩神明的感应,没有灵性,也是毫无作用,练太极拳时心存静养,蓄神养气,澄心定性,稳静安舒,缓缓出动,松柔沈稳,大松大软的练法正是为了培养和训练这种灵机,有了这种灵机即所谓『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神明的感应后,在技击中才能有『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的反应,才能生出莫测的变化,才能应付突然之来手。先师总结提出大松大软的练法,是稳静心性修养脑力,清醒智慧感觉灵敏增长内劲最佳的手段方法,练太极拳要松,而且要大松,要松透。所谓一松百松,松得周身毫无拘滞之力,松得两臂如绳儿吊着重物一样,经常有沈甸甸重砣砣的感觉“身势松得软若无骨的样子”但是这种大松大软,不是软塌塌、不是松懈懈'不足松得软得如一滩稀泥'先师告诫说:“然而它不是死的软,而是以神气将身势鼓励起来,使它动荡起来,有强大而又灵敏的柔弹力”又说:“在太极拳功夫方面,只是作些软活柔动还是不够的,需要在这些软活柔动中作到均匀有心劲和雄伟的气势才够味”也就是要有虚无的气势来指导大松大软,当然,以上这些情况,是要在练拳日子久了,功夫有了基础以后,再经老师详细的口传面授'说些比喻,作些示范,形容其气势,慢慢地悟会才会有的,这种大松大软的练法,练习日久,两臂如棉裹铁异常松沈,有如软节刚鞭又软又重,内劲则自然增长'发出动去入里透内'伤人内脏'惊心动魄。
拳论所谓极柔软而后极坚刚的无坚不摧的内劲就是这样长期以大松大软的思想为指导,再加之老师口傅心授而逐渐积累转化而成的,由于这种大松大软的练法是持以虚妩的气势,是以神以意以气来率领,感觉异常灵敏,身势练得柔若百折若无骨样,故在推手中,能作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我先动,我意在先敌来势时能不先不后化之于无形,在攻敌发劲时出其不意,劲起陡然,冷冶快绝伦,入里透内,所谓撒去全身皆是手也,老师曾形容此劲时说'火烧神经动'急雷响午中,打丹田雄壮之劲,又沈、又玲、又狠,机警万变,露觉无比,毛发毕竖,如烈马之发威,身势矫捷如怪蟒之钻腾,其节短'其势险'力如强弩急如发机,使其不能抵抗,也无从抵抗。对于太极拳这种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英雄所向无敞的技击功用总结说:拳来不知'脚去不晓,打人于下知不觉之中方为太极举。
我从小随先师学艺至先师一九七六年逝世.二十年中,未尝离其左右,深知先师傅授的“大松大软”练法所言不虚。且深信不疑。先师气宇轩昂,体格雄壮,但出手轻妙无比,两臂松软如绵,与其较技者都深服其技.没有一个说先师散手或推手足凭力大手硬而胜的,在五十年代中期,先师在北京参加全国武术比赛任裁判时与某人推手,轻轻一去劲,此人则腾空跌出,倒于床上,此人起来后说:先生真杨家所传也,恰另一人在旁也与此人推手,此人也处劣势被推在床上,但此人起来生气的说:“你这那里是推手,我是输于气力不济'被你用硬力强行推出的,你哪里像李先生的手,松软如绵轻轻灵异常,和李先生推手有一种舒服感觉,我是在不知不觉中就跌出去了,真正是灵妙无比……”先师在教我们推手时,我们也有同样感觉,先师的手轻轻地往我们臂上一放,我则感觉毫无办法,感觉周身全被控制,抵抗不行,不抗也不行,东倒西歪,不能自主,弄得满头大汗但先师却神态安详,好像一点都没有用力。每次与先师推一回手,两臂感觉自己挚劲全消,一二周内打拳却感觉两臂松沈,气血贯通,十分舒服。
每次与先师见面'先师总是反复叮嘱:“功夫多在拳上找,大松大软是太极拳的宝贝。”先师说:“当先有人问杨澄甫老师曰:未见您用多大劲,何以将人打出去那么远,打得那么脆呢 ? ”杨老师答曰:“我足松着劲打的云云。”有人间杨少侯先生曰:“你发劲时看着是很松软的,如这样子松软还能有力吗 ? ”少侯先生答曰:“就是因为是松着劲、软软的,打出劲去,才大得很咧”。以上两位老先生的答复,证明练太极拳的功夫,无论是打拳或者推手,都必需将身势松开才行,这是千真万确,定而不移之理,入不专心练功,则无益也。坚信大松大软的练法是太极拳技击之必需,坚信大松大软的练法,成就了一批真正的太极拳高手,而真正的太极拳师才能传授真正的大松大软的练法。“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不息发自修”名师的言传身教是悟学太极拳至关重要的,如果对太极拳的松软心有疑惑,不知练太极拳从松软入手,练推手时又心存坚刚硬力的念头,心神意气不能真正的放松,而只是外形上的柔柔扭扭,矫揉造作做些假姿态,追求所谓太极拳处从护处走弧,而不知太极拳的动作之所以会处处走弧的道理,这种练法和思想必误以漂浮为轻灵,误以僵滞为稳沈,如此练法而想真正求的太极拳技击功夫,可谓缘木求鱼不可得也
……为太极拳技击之必需 ……
陈龙骧
挚友《武林》杂志总编粱伟明先生来电话和我探讨一些有关太极拳方面的问题,叫我抽空写一些文章。现在社会上练太极挚的人数真是越来越多,特别是中老年人为健康的需要,更是喜爱这项运动。可以说是风行海内外,形势喜人。对于太极拳运动,它的健身作用已不容置疑,但是它的武术价值,它的练法和技击作用的关系,尚不是所有练太极者都能了解或了解不深,对于太极拳讲大松大软的练法有何作用尚心存疑虑,认为大松大软的练法能技击,仅就此点,我想谈谈我的感受。
太极拳本是一种武术,是武术就必然要讲技击就必然要求快、准、狠。太极拳的技击原则是以静制动,后发先至,引进落空,以柔克刚,避实需,四两拨千斤,而太极拳的特点是举动轻灵,运行和缓,连绵不断如行云流水,往复转折用意下用力,如此练法使很多人对太极拳的技击功能就产生疑惑,以为太极挚的松柔练法只能健身,不能技击,要不是杨露禅在北京赢得了杨无敌的美誉,杨健侯,杨班侯,杨澄甫以及其高徒李雅轩、田兆麟、董英杰、郑曼青等等前辈在武林中留下的轶事,太极举的技击作用就很难让人信服。在先师李雅轩给我们留下的他一生心血总结的《太极拳随笔》中提出“松软是太极拳的宝贝”。练太极串要“大松大软”的练法,使很多人都要想知道它与太极拳的因果关系的究竟,而且要想知道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大松大软的正确练法,并且怎样做才能获得入里透内的冷快绝伦的内劲。
我们知道,人身之灵机,最为宝贵,凡一切处事接物,皆全赖于此,非独打拳推手也,太极举的技击,离不开快,纵有万千手法,苟妩神明的感应,没有灵性,也是毫无作用,练太极拳时心存静养,蓄神养气,澄心定性,稳静安舒,缓缓出动,松柔沈稳,大松大软的练法正是为了培养和训练这种灵机,有了这种灵机即所谓『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神明的感应后,在技击中才能有『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的反应,才能生出莫测的变化,才能应付突然之来手。先师总结提出大松大软的练法,是稳静心性修养脑力,清醒智慧感觉灵敏增长内劲最佳的手段方法,练太极拳要松,而且要大松,要松透。所谓一松百松,松得周身毫无拘滞之力,松得两臂如绳儿吊着重物一样,经常有沈甸甸重砣砣的感觉“身势松得软若无骨的样子”但是这种大松大软,不是软塌塌、不是松懈懈'不足松得软得如一滩稀泥'先师告诫说:“然而它不是死的软,而是以神气将身势鼓励起来,使它动荡起来,有强大而又灵敏的柔弹力”又说:“在太极拳功夫方面,只是作些软活柔动还是不够的,需要在这些软活柔动中作到均匀有心劲和雄伟的气势才够味”也就是要有虚无的气势来指导大松大软,当然,以上这些情况,是要在练拳日子久了,功夫有了基础以后,再经老师详细的口传面授'说些比喻,作些示范,形容其气势,慢慢地悟会才会有的,这种大松大软的练法,练习日久,两臂如棉裹铁异常松沈,有如软节刚鞭又软又重,内劲则自然增长'发出动去入里透内'伤人内脏'惊心动魄。
拳论所谓极柔软而后极坚刚的无坚不摧的内劲就是这样长期以大松大软的思想为指导,再加之老师口傅心授而逐渐积累转化而成的,由于这种大松大软的练法是持以虚妩的气势,是以神以意以气来率领,感觉异常灵敏,身势练得柔若百折若无骨样,故在推手中,能作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我先动,我意在先敌来势时能不先不后化之于无形,在攻敌发劲时出其不意,劲起陡然,冷冶快绝伦,入里透内,所谓撒去全身皆是手也,老师曾形容此劲时说'火烧神经动'急雷响午中,打丹田雄壮之劲,又沈、又玲、又狠,机警万变,露觉无比,毛发毕竖,如烈马之发威,身势矫捷如怪蟒之钻腾,其节短'其势险'力如强弩急如发机,使其不能抵抗,也无从抵抗。对于太极拳这种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英雄所向无敞的技击功用总结说:拳来不知'脚去不晓,打人于下知不觉之中方为太极举。
我从小随先师学艺至先师一九七六年逝世.二十年中,未尝离其左右,深知先师傅授的“大松大软”练法所言不虚。且深信不疑。先师气宇轩昂,体格雄壮,但出手轻妙无比,两臂松软如绵,与其较技者都深服其技.没有一个说先师散手或推手足凭力大手硬而胜的,在五十年代中期,先师在北京参加全国武术比赛任裁判时与某人推手,轻轻一去劲,此人则腾空跌出,倒于床上,此人起来后说:先生真杨家所传也,恰另一人在旁也与此人推手,此人也处劣势被推在床上,但此人起来生气的说:“你这那里是推手,我是输于气力不济'被你用硬力强行推出的,你哪里像李先生的手,松软如绵轻轻灵异常,和李先生推手有一种舒服感觉,我是在不知不觉中就跌出去了,真正是灵妙无比……”先师在教我们推手时,我们也有同样感觉,先师的手轻轻地往我们臂上一放,我则感觉毫无办法,感觉周身全被控制,抵抗不行,不抗也不行,东倒西歪,不能自主,弄得满头大汗但先师却神态安详,好像一点都没有用力。每次与先师推一回手,两臂感觉自己挚劲全消,一二周内打拳却感觉两臂松沈,气血贯通,十分舒服。
每次与先师见面'先师总是反复叮嘱:“功夫多在拳上找,大松大软是太极拳的宝贝。”先师说:“当先有人问杨澄甫老师曰:未见您用多大劲,何以将人打出去那么远,打得那么脆呢 ? ”杨老师答曰:“我足松着劲打的云云。”有人间杨少侯先生曰:“你发劲时看着是很松软的,如这样子松软还能有力吗 ? ”少侯先生答曰:“就是因为是松着劲、软软的,打出劲去,才大得很咧”。以上两位老先生的答复,证明练太极拳的功夫,无论是打拳或者推手,都必需将身势松开才行,这是千真万确,定而不移之理,入不专心练功,则无益也。坚信大松大软的练法是太极拳技击之必需,坚信大松大软的练法,成就了一批真正的太极拳高手,而真正的太极拳师才能传授真正的大松大软的练法。“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不息发自修”名师的言传身教是悟学太极拳至关重要的,如果对太极拳的松软心有疑惑,不知练太极拳从松软入手,练推手时又心存坚刚硬力的念头,心神意气不能真正的放松,而只是外形上的柔柔扭扭,矫揉造作做些假姿态,追求所谓太极拳处从护处走弧,而不知太极拳的动作之所以会处处走弧的道理,这种练法和思想必误以漂浮为轻灵,误以僵滞为稳沈,如此练法而想真正求的太极拳技击功夫,可谓缘木求鱼不可得也
Friday, June 01, 2007
李雅轩太极推手精论
在未曾接触以前,先持以虚无的气势,然后轻轻地与对方沾手。沾手之后,不可自动,只是提高本身的清醒灵觉性足矣,以俟对方稍有动意,便以我的灵觉智慧,虚无的气势,以神走,以气化,跟之随之,以做到沾连粘随,不丢不顶。在这种情形之下,彼之缺点必暴露,机会就会自然地送到手上来。如我稍用智巧,便可使其捕风捉影,东倒西歪,英雄无用武之地。盖我之身躯柔软百折若无骨,无论对方如何攻来,都可以逆来顺受,随屈就伸,化之于无形,然又可以撒去全身皆是
手,使对方无法逃避。以上这些情形,全凭平时锻炼的好身手,能够有无微不至的轻妙跟随。 在沾上手之后,我以虚灵的手法跟之随之,在几跟几随之中,我之身势就早已吃进彼身。在此时我以神经一动,丹田气鼓,就会如触电样将其打出。盖虚则无所不容,灵则无所不觉,机会送上手来,神经气势就会自动地发出迅雷不及掩耳之劲来,将其打出。所以,在推手时,不必勉强找机会去打,在机会成熟时,它自会送上手来,万一没有机会送上手来时,那时对方的功力尚没有破绽可找,此时我也不必用劲去抵它或勉强去找它,只是时刻保持我手上的灵觉就可以了。若始终没有出现缺点,则是他的功夫与我相等或在我之上。我应当虚心向其学习,以增长学识。若勉强争胜,则对功夫是无益的。
平时要不断的思悟如何避实击虚,才打得远,打得干脆;如何去劲能入里透内,达其脏腑;如何去劲如穿透纸人一般;如何去劲使其无法逃脱,无法抵抗;如何对方如触电样惊吓跳出,使其惊心动魄,有如万丈悬崖失脚之感;又如何来之无形,去之不觉,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以上所说,是指对付坏人,若一般与同道研究,则不可用此重手,否则天理、人情、国法断不容也。
要轻则轻妙无比,使其未觉而身已进,手已到,要快则急若发机,使其无从逃避。其冷快绝伦,惊心动魄之情形可想而知。 在二人对打到紧张之际,其面色陡变,毛发抖抖,如烈马之发威,劲去有令人不可抵御之势,使其傻眉瞪眼,莫知所措。以上情形乃是以神经之动,丹田之劲也。如只是肌肉之伸屈,外表的动作,则无此味道也。拳出不管用,则是无变化也。劲去不透内,则是未松净也。松要松得干净,变化才来得奇特。要松得如皮里包骨一样,才算真松。如半松不松的情形,出不来奇特之发劲。此理不可不知。
发劲的要领,一要估计时间,二要摸准部位,三要找好方向,四要沉着松净,五要心中一急,六要鼓丹田内劲,七要由腰脊而发,八要起于陡然往前纵。以上八个要点,如能型得整整齐齐,同时爆发,劲去就如火药爆发,炮弹射出一样,啪的一声打在对方身上,使其无法逃避,如触电一样跌出,否则就很能打远、打脆。 凡遇对方来手,要以轻妙的手法去摸索之,跟随之,顺势而应之,不可稍有抵抗。如以力去顶抗或拨架,反而得不到机会,相反的到处感觉着不得力,也就发不出干脆的劲来。因为我之劲与对方之劲抵消,所以一切的动作均不能随心所欲。
发劲的动作,有往下沉打者,有往上掀打者,有往前直打者,有往后、往下采挒打者,有往两斜采挒打者,有往下椤皮打者,有用长劲打者,有用冷沉之寸劲打者等等。以上各种发劲的情形,要时常思想,时常练习,时常琢磨,进步才快。劲要去得冷快,去得稳脆,去得充实,去得陡然,才能使对方如触电跳出,否则无效。 蓄劲要趁着吸气,发劲要趁着呼气,使动作与呼吸相互为用,劲去得才充实,来得才便利,此需身势必须完全松开,方能办到,否则呼吸与动作配合失调,则无从谈发劲。故练太极拳身势须放松,这是很要紧的。
这去曾有人问杨澄甫老师曰: “ 未见您用多大劲,何以将人打出去那么远,打得那样脆呢? ” 杨老师答曰: “ 我是松着劲打的,云云。 ” 有人问杨少侯先生曰: “ 您发劲时看着是很松软的,如这样子松软还能有力吗? ” 少侯先生答曰: “ 就是因为是松着劲软软的,打出劲去,才大得很哩。 ” 以上两位老先生的答复,证明练太极拳的功夫,无论是打拳或者推手,都必须将身势松开才行,这是千真万确,定而不移之理。如不本此理练功,则无益也。 过去与杨澄甫老师推手,我有一种很特殊的感觉,今特记之如下,以供研究。我与杨老师推手时,只是一搭上了手,我便感觉没有办法,身上各部都不得劲了,杨师虽很松软的向我臂上不沾,不知怎的,便觉得各部都被其吸住了,如同对我撒下了天罗地网一样,我无论如何动总是走不开,无论如何动都是对我不利。杨师之手虽是轻轻的往我身上一放,我便感觉到这一手来得非常严重,使我动也不行,不动也不行,用大力不行,用小力也不行,快动不行,慢动也不行,用刚劲不行,用柔劲也不行,无论如何动,总是不行。如同与高手弈棋一样,对方一下子,我就没办法。杨老师虽是很稳静的神气,但我不知怎的,就觉得提心吊胆,惊心动魄,有如遇万丈悬崖,将要失脚之感;又如笨汉下水,有气节填胸之感;自己似草扎人一样,有随时被其打穿打透之感;有自己的性命自己不能保障之感。但杨老师确并未紧张,也并未用力,只是稳稳的一起一落,一虚一实的跟随而已,我就捕风捉影,东倒西歪,如立在水上,自己之动与不动操之于人,自己不能自主。以上这种情形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直到现在我还不明白。如杨老师的高深功夫,我一生还未见第二个人有。我虽是跟随杨老师十余年,但限于天份,我的成就只有杨师的十之二三。以后练功,对于杨老师这种情形,尚须细细思悟,或可再有一些进步,否则太极拳的真意恐要失传了。
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十三势,须认真做到。沾连粘随,不丢不顶,更须切实研究,细细琢磨,长进当很快。否则拳意不来,白费功夫。内则心气,外则全体,内外上下,以致相随。
所谓沾者,非专指以手贴着跟随之谓,虽在尚未接触之际,以神气将对方笼罩,吸着跟随其伸缩而动,此谓之沾。在几跟几随之中,我之身手早已轻轻扶于彼身,彼之一切举动无不尽悉,便可取之矣。
所谓沾者有三: ① 当皮肤接触之后,听对方之伸缩而随之,此为感觉之沾也。 ② 在未接触之前,以眼观察判断其距离伸缩而随之,此为视觉之沾也。 ③ 以耳听其声音,判断距离而随之伸缩,此为听觉之沾也。以上皆神气虚灵之作用,故太极拳首在养灵。 真太极拳之推手,是照掤捋挤按认真去做,讲不丢不顶,出手是虚灵的接触,是绵软的。若掤捋挤按四手不清,动作不虚灵,手掌挺硬,是外家之功夫。 出手刚硬无经,毫无绵软之气,动作三角八楞,毫无圆满之味,亦不以腰身转动,而以两臂两手自动,胡拨乱拉,非丢即顶,瞎碰乱撞,神气活现,说是太极拳推手,实是贻笑大方。然一般学者,却相信这些似是而非之太极功夫,因其花样好看,但对真的太极拳功夫反而不相信。
推手时,需用心、用意、用神、用气,不用僵力。其节短,其势险,势如强弩,急如发机,突如其来,令人无人抵抗。
发劲有三: ① 以虚妙之身势进身,对准其一部用松软之弹性劲拥之,人如弹丸而出,此谓之长劲,可以将人打远。 ② 以两臂松软如绳,以丹田之劲冷然向其弹去,此谓之断戏劲,可打皮面疼痛。 ③ 以丹田之气,周身之劲,心中一急,冷然鼓去。此劲起于陡然,令人一惊如触电,不知其所以来,又如炮弹之及身,早已打进,此为短劲,或曰冷劲。此劲可以入里透内,可以将其鼻涕眼泪打出。如发的充实,可以伤其内脏,使其口鼻喷血,顷刻致命,其冷快可想而知。 推手时,要有虚灵之气势,虽有手法,不以手法破敌。虽有招术,不以招术招架,要以神走以气化,使对方如捕风捉影,找不着实地,找不着去处,其破绽自出, 好取之矣。如见来手,即以手法招架,则一身之劲被其牵掣,动作不灵,学者不可不知也。 无论用拳用剑、用刀用枪,在比斗时意思总要走在前头,我之一手之去,又有多手的准备,相机而发,早已料定对方之必然动作,故可稳操胜券矣。 以心打心,以气打气,以神打神,以气魄打气魄,以气势胜他人之气势。用拳时,要松软沉贯之以神气。用肩用肘,用胯用膝亦然。所谓沉者,松软自坠之谓,非用力下压之说也。非松软纯净内劲不出,如不知松软,反不如练硬功也。
太极拳发劲歌:
心里发狠身势松,丹田气鼓劲前冲。
突然全凭神经动,勇敢皆从胆中生。
惊心动魄来的冷,势如强弩透其胸。
陡然一震五脏烂,方是太极真功夫。
手,使对方无法逃避。以上这些情形,全凭平时锻炼的好身手,能够有无微不至的轻妙跟随。 在沾上手之后,我以虚灵的手法跟之随之,在几跟几随之中,我之身势就早已吃进彼身。在此时我以神经一动,丹田气鼓,就会如触电样将其打出。盖虚则无所不容,灵则无所不觉,机会送上手来,神经气势就会自动地发出迅雷不及掩耳之劲来,将其打出。所以,在推手时,不必勉强找机会去打,在机会成熟时,它自会送上手来,万一没有机会送上手来时,那时对方的功力尚没有破绽可找,此时我也不必用劲去抵它或勉强去找它,只是时刻保持我手上的灵觉就可以了。若始终没有出现缺点,则是他的功夫与我相等或在我之上。我应当虚心向其学习,以增长学识。若勉强争胜,则对功夫是无益的。
平时要不断的思悟如何避实击虚,才打得远,打得干脆;如何去劲能入里透内,达其脏腑;如何去劲如穿透纸人一般;如何去劲使其无法逃脱,无法抵抗;如何对方如触电样惊吓跳出,使其惊心动魄,有如万丈悬崖失脚之感;又如何来之无形,去之不觉,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以上所说,是指对付坏人,若一般与同道研究,则不可用此重手,否则天理、人情、国法断不容也。
要轻则轻妙无比,使其未觉而身已进,手已到,要快则急若发机,使其无从逃避。其冷快绝伦,惊心动魄之情形可想而知。 在二人对打到紧张之际,其面色陡变,毛发抖抖,如烈马之发威,劲去有令人不可抵御之势,使其傻眉瞪眼,莫知所措。以上情形乃是以神经之动,丹田之劲也。如只是肌肉之伸屈,外表的动作,则无此味道也。拳出不管用,则是无变化也。劲去不透内,则是未松净也。松要松得干净,变化才来得奇特。要松得如皮里包骨一样,才算真松。如半松不松的情形,出不来奇特之发劲。此理不可不知。
发劲的要领,一要估计时间,二要摸准部位,三要找好方向,四要沉着松净,五要心中一急,六要鼓丹田内劲,七要由腰脊而发,八要起于陡然往前纵。以上八个要点,如能型得整整齐齐,同时爆发,劲去就如火药爆发,炮弹射出一样,啪的一声打在对方身上,使其无法逃避,如触电一样跌出,否则就很能打远、打脆。 凡遇对方来手,要以轻妙的手法去摸索之,跟随之,顺势而应之,不可稍有抵抗。如以力去顶抗或拨架,反而得不到机会,相反的到处感觉着不得力,也就发不出干脆的劲来。因为我之劲与对方之劲抵消,所以一切的动作均不能随心所欲。
发劲的动作,有往下沉打者,有往上掀打者,有往前直打者,有往后、往下采挒打者,有往两斜采挒打者,有往下椤皮打者,有用长劲打者,有用冷沉之寸劲打者等等。以上各种发劲的情形,要时常思想,时常练习,时常琢磨,进步才快。劲要去得冷快,去得稳脆,去得充实,去得陡然,才能使对方如触电跳出,否则无效。 蓄劲要趁着吸气,发劲要趁着呼气,使动作与呼吸相互为用,劲去得才充实,来得才便利,此需身势必须完全松开,方能办到,否则呼吸与动作配合失调,则无从谈发劲。故练太极拳身势须放松,这是很要紧的。
这去曾有人问杨澄甫老师曰: “ 未见您用多大劲,何以将人打出去那么远,打得那样脆呢? ” 杨老师答曰: “ 我是松着劲打的,云云。 ” 有人问杨少侯先生曰: “ 您发劲时看着是很松软的,如这样子松软还能有力吗? ” 少侯先生答曰: “ 就是因为是松着劲软软的,打出劲去,才大得很哩。 ” 以上两位老先生的答复,证明练太极拳的功夫,无论是打拳或者推手,都必须将身势松开才行,这是千真万确,定而不移之理。如不本此理练功,则无益也。 过去与杨澄甫老师推手,我有一种很特殊的感觉,今特记之如下,以供研究。我与杨老师推手时,只是一搭上了手,我便感觉没有办法,身上各部都不得劲了,杨师虽很松软的向我臂上不沾,不知怎的,便觉得各部都被其吸住了,如同对我撒下了天罗地网一样,我无论如何动总是走不开,无论如何动都是对我不利。杨师之手虽是轻轻的往我身上一放,我便感觉到这一手来得非常严重,使我动也不行,不动也不行,用大力不行,用小力也不行,快动不行,慢动也不行,用刚劲不行,用柔劲也不行,无论如何动,总是不行。如同与高手弈棋一样,对方一下子,我就没办法。杨老师虽是很稳静的神气,但我不知怎的,就觉得提心吊胆,惊心动魄,有如遇万丈悬崖,将要失脚之感;又如笨汉下水,有气节填胸之感;自己似草扎人一样,有随时被其打穿打透之感;有自己的性命自己不能保障之感。但杨老师确并未紧张,也并未用力,只是稳稳的一起一落,一虚一实的跟随而已,我就捕风捉影,东倒西歪,如立在水上,自己之动与不动操之于人,自己不能自主。以上这种情形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直到现在我还不明白。如杨老师的高深功夫,我一生还未见第二个人有。我虽是跟随杨老师十余年,但限于天份,我的成就只有杨师的十之二三。以后练功,对于杨老师这种情形,尚须细细思悟,或可再有一些进步,否则太极拳的真意恐要失传了。
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十三势,须认真做到。沾连粘随,不丢不顶,更须切实研究,细细琢磨,长进当很快。否则拳意不来,白费功夫。内则心气,外则全体,内外上下,以致相随。
所谓沾者,非专指以手贴着跟随之谓,虽在尚未接触之际,以神气将对方笼罩,吸着跟随其伸缩而动,此谓之沾。在几跟几随之中,我之身手早已轻轻扶于彼身,彼之一切举动无不尽悉,便可取之矣。
所谓沾者有三: ① 当皮肤接触之后,听对方之伸缩而随之,此为感觉之沾也。 ② 在未接触之前,以眼观察判断其距离伸缩而随之,此为视觉之沾也。 ③ 以耳听其声音,判断距离而随之伸缩,此为听觉之沾也。以上皆神气虚灵之作用,故太极拳首在养灵。 真太极拳之推手,是照掤捋挤按认真去做,讲不丢不顶,出手是虚灵的接触,是绵软的。若掤捋挤按四手不清,动作不虚灵,手掌挺硬,是外家之功夫。 出手刚硬无经,毫无绵软之气,动作三角八楞,毫无圆满之味,亦不以腰身转动,而以两臂两手自动,胡拨乱拉,非丢即顶,瞎碰乱撞,神气活现,说是太极拳推手,实是贻笑大方。然一般学者,却相信这些似是而非之太极功夫,因其花样好看,但对真的太极拳功夫反而不相信。
推手时,需用心、用意、用神、用气,不用僵力。其节短,其势险,势如强弩,急如发机,突如其来,令人无人抵抗。
发劲有三: ① 以虚妙之身势进身,对准其一部用松软之弹性劲拥之,人如弹丸而出,此谓之长劲,可以将人打远。 ② 以两臂松软如绳,以丹田之劲冷然向其弹去,此谓之断戏劲,可打皮面疼痛。 ③ 以丹田之气,周身之劲,心中一急,冷然鼓去。此劲起于陡然,令人一惊如触电,不知其所以来,又如炮弹之及身,早已打进,此为短劲,或曰冷劲。此劲可以入里透内,可以将其鼻涕眼泪打出。如发的充实,可以伤其内脏,使其口鼻喷血,顷刻致命,其冷快可想而知。 推手时,要有虚灵之气势,虽有手法,不以手法破敌。虽有招术,不以招术招架,要以神走以气化,使对方如捕风捉影,找不着实地,找不着去处,其破绽自出, 好取之矣。如见来手,即以手法招架,则一身之劲被其牵掣,动作不灵,学者不可不知也。 无论用拳用剑、用刀用枪,在比斗时意思总要走在前头,我之一手之去,又有多手的准备,相机而发,早已料定对方之必然动作,故可稳操胜券矣。 以心打心,以气打气,以神打神,以气魄打气魄,以气势胜他人之气势。用拳时,要松软沉贯之以神气。用肩用肘,用胯用膝亦然。所谓沉者,松软自坠之谓,非用力下压之说也。非松软纯净内劲不出,如不知松软,反不如练硬功也。
太极拳发劲歌:
心里发狠身势松,丹田气鼓劲前冲。
突然全凭神经动,勇敢皆从胆中生。
惊心动魄来的冷,势如强弩透其胸。
陡然一震五脏烂,方是太极真功夫。
Subscribe to:
Posts (Atom)